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六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六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第七如响忍。 疏文可见。 睿公赞云。 声以响酬相和如一。 缘扣而应谁辨虚实。 业虽虚妄罪福不失。 若映斯照朗如皎日。 又为赞曰。 响无所在缘会发声。 不知自我喜怒交争。 妄和真心事像万形莫知其本终日营营。 第八如影忍。 疏性则非修相乃不舍者。 释成双照之义。 如前文云非是世间义当出世。 下句云非出世间。 即拂上出世。 世与出世俱拂故曰双遮。 今文若云非修菩萨行。 则由通双遮。 既云非舍于大愿。 明是双照。 谓非修菩萨行即为照实。 非舍于大愿。 即是照权故。 得双照之名耳。 次明非实非不实。 例然双照真俗耳。 疏。 遮照一时为双运等者。 若约权实俱行为双运者。 则第二段。 已是双运竟。 今遮照为双运。 则此中方有。 即合前二门。 为此第三门矣。 既言遮照一时。 则全遮为照全照为遮。 则二门峙立。 以照夺遮遮亡。 以遮夺照照寂。 则为遮照两亡矣。 言无碍者自有二意。 一遮不碍照照不碍遮。 二者双存不碍双夺。 双夺不碍双存。 故云无碍。 如此方称自在。 故下结云以此结上二段。 同斯无碍故曰深玄。 疏今初若约影喻别喻菩萨现身等者。 疏文有二。 先拣所喻通局。 后其河泉二种下。 拣能喻通局。 言虽通能现者。 以河泉之中见日月故。 故为能现。 言且为所现者。 以下经云于油于水下方明能现故。 今河泉以为所现长河飞泉入镜中故者。 出是所现之相。 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 瀑布千丈现于径尺。 王右丞云。 隔窓云雾生衣上。 卷幔山泉入镜中。 明是所现矣。 疏二能现中亦有通别等者。 疏文有二。 先通辨文旨。 后别开喻旨。 今初。 言别喻机感及应现处者。 日月既喻菩萨则水等喻机。 亦喻菩萨应处如影落百川。 喻菩萨身充遍法界。 百川江河喻机及所现国土之处也。 疏。 然此文具摄论三喻下。 第二别开喻旨。 此二句总标下成三义。 即分三别。 疏一以油水对上日月。 为水月喻者。 则日月喻菩萨悲智。 水喻机心。 水中之月喻定地境界。 谓定中见佛等。 亦喻遍处定境青黄赤白等故。 出现偈云。 譬如净月在虚空。 能蔽众星示盈缺。 一切水中皆现影。 诸有观瞻悉对前。 如来净月亦复然。 能蔽余乘示修短。 普现人天净心水。 一切皆谓对其前。 睿公云。 水月不真唯有虚影。 人亦如是终莫之领。 为之驱驱背此真净。 若能悟之超然独醒。 疏。 二以于身对上日月为光影者。 日月喻为菩萨悲智。 身喻物机。 日照发影以喻现身等。 而言映日等者。 等取经上月字及灯烛故。 疏。 弄影多端故喻于诸识者。 上约别喻菩萨现身。 此约通喻一切诸识。 动身俯仰即是弄影。 形端影正形曲影斜故云多端。 以况八识依身有异。 亦喻七识依第八识对境差别。 上皆摄论意。 睿公云。 光不照处谓之为影。 不照慧明生死长永。 舍远夷途而行榛梗。 若能悟之狂灭自醒。 疏。 三以宝镜等对上男子等者。 释第三喻。 疏文有二。 先正属配经文。 后对喻辨异。 今初。 疏从通说云喻非定地果报此摄论意。 对前水月等定境。 故云非定地则镜喻于因。 故云谓无明等本质喻缘。 影喻果报。 故净名云。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又镜喻本识如来藏性。 本质喻无明业等。 像喻果报。 如问明品。 若将镜像别喻现菩萨身。 则镜等喻菩萨。 本质喻机。 像喻菩萨所现之身。 疏以镜中影像离于本质等者。 第二对喻辨异。 明此镜像得果报名。 果与因别故。 若影在身外。 前映质下辨前异此。 日月在天影光在身。 身即喻因则所现法得与因俱。 疏故喻诸识虽託境生异自在我非在于境合上虽随日等影乃随身。 此就通喻诸识以说。 若将光影喻菩萨现身。 则影随身异。 不在日光则身由生异。 不在菩萨智日令异。 睿公云。 形不入镜光照而有。 世亦如是业影而受。 不知此者长婴其咎。 若能悟之还神气母。 疏于中一异合离通显影义者。 此拣经中诸对通局。 此通三影故云通显。 次于川流下。 唯明水月之影。 疏然一异约此影彼影者。 自拣二对义旨不同。 显无重言之失。 言此影彼影者。 江中之月若与水一不可在河。 若与水异江河不同。 应有两月。 言合离约影对水等者。 水影若合水流月亦应流。 水影若离去水应有影在。 又合离者合意。 亦二如二掌合。 一异不尔。 一则无双如氷成水。 影与水异则月可出水。 影与水一则有水即月亦不可移。 合离之义不异前释。 疏不通二影者。 唯水月故非通镜像及于映质。 以文但云川流池井故。 言月映淮流者故。 文选云月映清流。 疏兼于镜像者。 以文云虽现其中故。 通镜像亦不通映质。 映质之影无现中故。 若取日照身影入于水中。 则亦通之。 然是水影中摄。 疏不知此影无远近故者。 即释经中影不随物而有远近。 如执镜临池池中月出。 而此影不近天上之月。 去地四万二千由旬。 影落潭中而亦不远。 以喻菩萨远在他方恒住此故。 虽在此处常在彼故。 安有远近之异相耶。 一切远近皆类此知。 第九如化忍。 疏仁王云。 法本自无因缘生诸者。 证上不实相现二义。 然有二义。 一因缘生之即是相现。 由缘生故有来。 即无云法本自无。 即无实义。 二者两句共成一义。 谓自者从来也。 从无之有曰生。 非本先有故。 云法本自无。 遇缘即起故云因缘生。 诸斯即但用因缘生诸。 即成二义。 谓因缘生故相有。 缘生无性故无实。 正顺无而忽有名化故。 引此文。 此文即第二卷护国品。 第五普明王为千王说偈。 此后更有偈云。 盛者必衰实者皆虚。 众世蠢蠢都如幻居。 声响俱空国土亦如等。 总有八偈。 及事缘并如彼经也。 疏。 净化二义倣此可知者。 即不实相现之二义也。 疏。 慈悲复依方便立者。 即下出现品文故。 彼偈云。 譬如树林依地有。 地依于水得不坏。 水轮依风风依空。 而其虚空无所依。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复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无碍慧身无所依。 彼说五重相依。 今此但要慈悲依方便方便即后得智。 慈悲以后得智为体。 后得智中与乐拔苦故。 疏。 谓无有亦无故者。 经有二句。 云非有非无有。 今偏释非无有句。 谓非有即是无有。 今亦遣彼无有故云非有非无有。 故云无有亦无。 上句易故不释。 睿公云。 众生如化非有非真。 不达此者转如车轮。 解法清净无我无人。 众垢消除如日无云。 第十如空忍。 疏标云。 如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等者。 此下疏文有四。 一显所喻通局。 二明喻相不同。 三引论会释。 四结成大意。 初中上是本经之意。 通喻一切。 二佛地论喻清净下。 引论明通局。 疏。 然其喻相下。 第二明喻相不同。 于中有四。 一唯将空喻对前六喻。 辨相不同。 二又此诸喻若约能喻下。 通辨七喻所破差别。 三又前六遣有下。 三重将空喻对六明空有不同。 义成诸喻共喻于空。 空喻却成于有。 四又上所喻即通一切下。 通辨七喻能所通局。 言此中能喻则具多义者。 谓如一空。 有无相义有无起义一味义等。 言所喻各随别义喻一类法者。 谓无相但喻事法界。 无起但喻世界。 一味但喻教法等故。 疏。 然龙树下第三引经论会释。 于中引一论二经。 一智论四义略如文具。 二佛地十义。 三八地十义。 此之二经文皆十义。 意各不同。 佛地十义唯喻如来清净法界。 八地十义知虚空身十相不同。 谓一无量相。 二周遍相。 三无形相。 四无异相。 五无边相。 六显现色身相。 文唯有六例合有十耳。 但语于空又不别喻于法。 佛地十义今当具引。 即第三论去至第四论。 方终第一义者。 经云。 妙生当知。 清净法界譬如虚空。 虽遍诸色种种相中。 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如是。 如来清净法界虽复遍至种种相类。 所知境界而不可说有种种相体唯一味。 二云。 又如虚空虽遍诸色不相舍离。 而不为色过所染污。 如是如来清净法界。 虽遍一切众生心性。 由真实故不相舍离。 而不为彼过所染污。 三云。 又如虚空含容一切身语意业。 而此虚空无有起作。 如是如来含容一切智所变化利众生事。 清净法界无有起作。 当第四卷初。 故云。 又如虚空中种种色相现生现灭。 而此虚空无生无灭。 如是云云。 诸智变化利众生事现生现灭。 而净法界无生无灭。 五云。 又如虚空种种色相现增现减。 而此虚空无增无减。 如是云云。 显示如来甘露圣教有增有减。 而净法界无增无减。 六云。 又如虚空十方色相无边无尽。 是虚空界无边无尽故。 而此虚空无去无来无动无转。 如是云云。 建立十方一切众生利益安乐。 种种作用无边无尽。 清净法界无边无尽故。 而净法界无去无来无动无转。 七云。 又如虚空三千世界现成现坏而虚空界无坏无成。 如是云云。 现无量相成等正觉。 或复示现入大涅槃。 而净法界非成等正觉。 非入寂灭。 八云。 又如依空种种色相坏烂烧烁变异可得。 而虚空界非彼所变亦无劳蔽。 如是依止如来净界众生界内种种学处身语意业毁犯可得。 而净法界非彼变异亦无劳蔽。 九云。 又如依空大地大山光明水火帝释眷属。 乃至日月种种可得。 而虚空界非彼诸相。 如是依止如来净界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可得。 而净法界非彼诸相。 十云。 又如空中种种因缘展转生起三千大千无量世界周轮可得。 而虚空界无所起作。 如是如来清净法界具无量相诸佛众会周轮可得。 而清净界无所起作。 释曰。 上之十义具出经文。 如是字下皆有如来清净法界之言。 余并依经而论皆广释大意相似故。 疏不引论亦不具列经文。 言大意相似者。 通与一切法非即离义耳。 上正辨五法之中。 一真法界故以虚空十义为喻。 若略取别相者。 一者体唯一味。 二性净无染。 三无起作。 四无生灭。 五无增减。 六无去来动转。 七无成坏。 八无变易劳倦。 九非诸相。 十无所起作。 观其经文十与三同。 而三是含容无起作。 十是生起无起作。 二合云无能所。 若观论结十应言无分别。 三应云无作意。 今略引论释。 释第一云。 次当显示净法界相。 释难决择法界差别。 谓有难言。 若诸如来法界为性。 法界则用真如为体。 真如即是诸法共相。 诸法既有种种差别。 法界随彼云何无有种种差别。 法界若有种种差别云何清净。 非颇胝迦种种依止共相应。 故无种种相。 为释此难故说最初太虚空喻。 意云。 虽遍种种不随成形。 不舍自性故。 唯一味下取意。 引论。 二有难云。 法界遍在一切则与贪等而共相应。 云何不如有漏心法成不清净。 故今通云。 性清净故非彼体故不为所染。 三有难云。 如来清净法界真如为体。 则无戏论亦无起作。 云何得容利有情事。 故今通云。 由先愿力为增上缘与诸众生作利乐事。 任运而住无有分别而无戏论。 四有难云。 若净法界遍在一切不相舍离一向随转。 是则法界应有生灭故。 故今通云。 虽遍一切世俗施设则有生灭。 真胜义体不生不灭。 五有难言。 若净法界遍在一切不相舍离。 如来圣教现有增减法界亦应增减。 故通云。 然一切世俗理说有增减非真法界而有增减。 六有难云。 若诸如来法界为体。 如来施与有情利乐。 或去或来法界应有来去。 故今通云。 就受用身说有去来。 非法界体而有去来。 七有难云。 若无去来云何得有成等正觉。 故今通云。 成者约世俗胜义无成坏。 八有难云。 若法界遍一切有情之类。 云何有情得有毁犯。 故今通云。 众生有毁犯法界无变异。 九有难云。 若法界遍一切。 应无有戒等无漏蕴相故今通云。 有增上缘增长一切自无诸相。 十有难云。 若一切佛法界为体应无受用。 云何得有众会差别。 故今通云。 约别别因缘所得。 非如来身有戏论分别等。 以上十难对上经文居然易了。 疏。 然别义有此不同下。 第四结成大意。 然文有三。 初总明。 二故睿公下引证。 成于空义是同。 此但总结十喻之赞。 若别明空赞云。 空唯有名无用无色人亦如是。 莫之能识。 妄造妄苦百艰孔棘。 驰空求空空竭其力。 亦显空义耳。 后余无碍义如前后说者。 三结成此经之大意也经疏前已有说。 如如幻忍等。 后亦有说如德齐空中说。 前后远文文更多矣。 疏世界共业所起者。 出现品当说。 疏。 四即反此者。 谓无性故有。 缘生故空。 并如问明品。 若对经文应言从缘有故为世界依。 无性空故而无所依。 四句但出空义所以差别耳。 疏。 无法出空下别释。 譬如虚空一切世间皆现其前。 非现一切世间之前。 疏。 一味解脱不殊故者。 涅槃云。 一切同一甘露一解脱味。 净名云。 解脱味为浆故。 余文及颂文并可知。 十忍品竟。 阿僧祇品第三十疏。 初来意有二等者。 一通以后三品对前三品。 二别则此品对十忍品。 自有三意。 一答第二会初。 二一为远答下。 答第一会中十海。 三又通下显一部之数。 初中复有二意。 一直辨菩萨。 又二难思下明菩萨知佛德下。 科偈文亦具此二意。 疏全带数名者。 无数乃是一百二十四数之一故。 疏。 人法双举者。 若人法不同即是相违下。 言及菩萨所问之算数即是依主。 疏然僧下通妨。 妨云。 僧祇非初又非是后。 何以偏标通意可知。 疏。 四释文下此先总科有二。 一直就法科。 后然此三品下约人料拣。 疏表数不离者。 此释心字。 数与非数下释王字。 王以自在为义故。 又显此数下双明心王二字。 心者统摄诸法一切最胜故。 王者统御四海为最胜故。 从所以偏问下。 料拣所问。 言转者谓阿僧祇。 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等。 疏。 始从一二终至正载者。 从一至十为十。 次有十三数。 谓十十为百。 十百为千。 十万亿兆京垓梓坏沟涧正载。 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 疏。 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 即俱舍论说六十。 向后更无数也。 即第十二论引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企耶。 是第五十二数。 彼文具列。 从一至十为十。 乃至跋罗搀为一阿僧企耶。 于此数中亡失余八。 但五十二。 今云小乘六十已至无数者。 此之无数谓此外更无。 非是阿僧企耶也。 疏。 若依俱舍则以洛叉为亿者。 彼论十一释三轮颂云。 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 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 下八洛叉水除凝结成金谓十一亿。 是此方言下。 洛叉即是梵语。 若并从此方合云下八亿。 是水余凝结成金。 故知以洛叉为亿。 疏。 便有四箇不可说字者。 谓取前例合云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 为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上两不可说不可说是所积之一数谓一箇不可说不可说。 两箇不可说不可说。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箇不可说不可说故有四箇。 今以此又字替却两箇不可说字。 岂非妙耶。 所以举此者。 以刊定记破经此又字为长故。 疏。 果德深广因能趣入者。 趣入约证诣前善穷约解了。 又所举德一约无碍。 二约深广则二不同。 然趣入善穷应通无碍深广盖影略耳。 疏。 称法性之一毛等者。 此中文亦影略。 若具诸刹毛孔皆有称性及不坏相义。 今毛上取称性义故。 如法性之无外。 刹上取不坏相义故。 不遍称性之毛而着。 悟者之言更有一意。 亦文影。 略谓毛安悟者。 则显刹因迷有。 迷则有分悟则无边。 前义直就法论。 后义约人取法。 思之可见。 疏内外缘起非即离故者。 亦有二义。 一约内外共为缘起。 由不即故有能所入。 由不离故故得相入。 二约内外缘起与真法性不即不离。 此复二义。 一由内外不即法性故有能所入。 不离法性故毛能包刹能遍入。 二者毛约不离法性如理而包刹。 约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成观。 然十段之中一段举数即一段不举。 不举欲略举恐失次耳。 疏。 且从相显下结释显深。 寿量品第三十一疏。 来意中二。 先立理二正显。 前中正显十身寿量。 且寄三身明之。 谓真身无修短应身示有修短。 前中玄谓玄理鉴谓鉴照。 理智冥契以为真身。 玄故则虚凝鉴故则朗彻出乎数。 不可语其寿命短长出乎域。 不可言其形量所在。 又出乎数。 不可说其一身多身出乎域。 不可同其人天之寿。 若开上能所证别则三身义具。 然应物下辨其应化。 故经云。 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 又云。 如来真身本无二。 应物随机遍十方等。 疏。 故上品下第二正显来意。 于中二。 一近广前品兼菩萨寿。 二亦为下远答初会唯如来寿。 疏二释名等者。 亦依真应以立其名。 然诸经论说三身寿量。 化则有始有终长短万品。 报则有始无终一得永常。 法身无始无终凝然不变。 故法华中以伽耶生双林灭化身也。 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报身也。 常住不灭法身也。 此经宗意三身既融三寿无碍。 即长能短即短恒长。 无长无短长短存焉。 一一圆融言思斯绝。 疏。 已隣刹海平等者。 犹有数限故致隣言。 刹海平等无数量故。 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疏。 来意中三。 一广僧祇。 二亦远答下酬其初会。 三昔将此品下叙异说义如第二会说。 疏山海包藏下释山海意。 此句约事山藏海纳。 言仁智栖止者。 寄外典说。 夫子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意云。 仁者好山如山之安固不动。 智者好水。 如水之德清鉴洗涤流止从缘。 故非要仁即住山智即近水也。 从表大智下正约所表。 唯一大智双合上二。 高如山深如海。 止即是山照即是海。 疏应是雪北之香山者。 凡有应是之言。 即是带疑事难融会不可勇知。 固当多闻阙疑矣。 言雪北者。 俱舍论说雪北香南有阿耨达池。 故知雪山在香之南至。 疏五清凉山疏文分六。 一略释经文。 二彰其所表。 三定其方所。 四显其灵圣。 五徵其源由。 六劝物修敬。 今初然略有二名。 言代州五台。 即五台县及繁峙两县之界。 往者非一可略言也。 疏。 表我大圣下第二彰其所表。 多出金刚顶瑜伽。 亦有以理推析。 言大圣者即文殊也。 不指其名直言大圣。 今山中称念但云大圣菩萨。 即举总称别指吉祥耳。 言五智者。 若准佛地经论五法摄大觉性谓四智菩提一真法界。 依金刚顶即一真法界名清净法界智。 故成五智。 二五眼可知。 三言五部者。 一佛部。 二金刚部。 三宝部。 四莲华部。 五羯磨部。 一切诸天真言皆属宝部。 诸鬼神真言属羯磨部。 四五阴者即我五阴。 表是五台中有大觉。 即不动智佛妙慧自在。 即是文殊五言首戴五佛之冠者。 诸大菩萨多有此冠。 而大圣不论戴冠。 六复常有五髻。 然诸五义类例大同。 谓当中髻即中台表之毗卢遮那佛居。 是佛部主法界清净智亦佛眼也。 其东一髻即是东台是阿閦佛居为金刚部主。 是大圆镜智即是慧眼。 其南一髻即是南台宝生如来所居。 是宝部主是平等性智。 即是天眼。 其西一髻即是西台阿弥陀如来所居。 是莲华部主。 即妙观察智即是法眼。 其北一髻即是北台不空成就如来所居。 是羯磨部主是成所作智。 即是肉眼。 七若配五乘中即佛乘。 东菩萨乘。 南缘觉乘。 西声闻乘。 北是人天乘。 若人天乘别北即人乘。 合佛菩萨余如次第。 八若清五浊但取五不同。 不必如次。 若配五阴中即识阴。 东为行阴南为想阴。 西为受阴北为色阴。 例为其次识为主故。 然五如来皆有种子。 一一观行各各不同。 学密教者方知其要。 今但略属而已。 疏然但云东北下。 第三定其方所。 以经不指国名但云东北故。 引经定所。 以此经不指者。 以在八方之例余之七方皆不指国名在下文故。 今恐浅识者惑故引经证。 此经亦名八字陀罗尼经广说文殊之德。 疏引犹略今更引之。 谓彼经金刚密迹主菩萨问如来云。 文殊师利于何处方面住。 复何方面能行利益。 如来答云。 我灭度后已下疏文全引。 下有偈云。 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 变身为童真或冠或露体。 或处小儿丛。 游戏邑聚落。 或作贫穷人衰形为老状。 亦现饥寒苦巡行坊市廛。 求乞衣财宝。 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 使令发信心。 信心既发已为说六度法。 领万诸菩萨。 居于五顶山放亿众光明。 人天咸悉覩罪垢皆消灭。 或得闻持法一切陀罗尼秘密深藏门。 修行证实法究竟佛果愿。 具空三昧门习尽泥洹路。 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 下更广赞其德。 不能繁叙要当寻经。 疏。 其山灵迹下第四显其圣灵。 于中二。 初略指诸文。 后自述所覩。 前中本传甚广略有六门。 一立名标化。 二封域里数。 三台顶塔庙。 四诸寺庙宇。 五古今灵应。 六闻名礼敬功德。 然今文中皆已略有。 今初二句通指诸门。 地里志云。 其山层盘秀峙路径纡深。 灵岳神溪非薄俗所居。 悉是栖神禅寂之士。 冥搜造微之俦矣。 疏。 余幼寻下二自述见闻。 于中有二。 先叙至山源由。 由此菩萨住处清凉山之文。 当时逆寇乱常兵戈蜂起豺狼满路。 山川阻绝不惮而游。 故云委命栖託。 途虽五千反覆万里。 始本暂游日复一日倾驰圣境。 一十五年作疏至斯正当十载。 疏。 其感应下正叙见闻。 从其山势寺宇下略指佳境。 其山在长安东北一千六百里。 离代州之东南百余里。 磅礴数州七百余里。 左隣恒岳秀出千峯。 右接孟津长流一带。 北临绝塞遏万里之烟尘。 南拥汾阳为大国之艮。 背回泊日月蓄洩云龙。 虽积雪夏凝。 而名花万品寒风劲烈。 而瑞草千般丹嶂横开。 翠屏叠起排云拨雾。 时逢物外之峯。 扪萝履危每到非常之境。 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 杲日将昇见三尺之大海。 五峯一一难具言也。 言寺宇者。 北齐崇敬置立伽蓝。 故壤二百余所当时栖託寺有八焉。 贞元已来数早过十。 或五峯抱出或双岭中开。 或叠起岩中或耸居云外。 不可具言也。 疏。 自大师晦迹下。 第五徵其源由。 兼彰圣迹。 初对正叙本源。 大集经中佛将涅槃委诸菩萨。 分卫大千。 此土多有毒龙为害人多爱乐大乘故妙吉祥菩萨处斯以行化。 故云妙德扬辉于东夏。 文殊般泥洹经云。 若但闻名者。 除十二亿劫生死之罪。 若礼拜者恒生佛家。 若称名字一日七日文殊必降。 若有宿障梦中得见。 得见形像斯人位阶圣果应化广大。 故曰扬辉。 次对成上两句。 初成上大师晦迹。 兼通妨难。 谓有问言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 何言晦迹。 故今答云。 二圣之本本皆湛然。 二圣之迹迹有隐显。 今灵鹫山尽是荒榛所翳。 鸡山即是鸡足。 亦鹫岭所管。 应现下成上扬辉于东夏。 山似灵鹫故言鹫岭得名。 次下当说。 疏。 神僧显彰于灵境等者感通传云。 宇文后周时文殊化为梵僧。 来游此土云欲礼拜迦叶佛说法处并往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名清凉山。 唐初长安师子国僧。 九十九夏三果人也。 闻斯圣迹跣行至此。 礼清凉山皆神僧显彰也。 言宣公上禀于诸天者。 南山感通传云。 时有天人姓陆名玄畅。 来诣云。 弟子周穆王时生天。 余乃问曰。 宇内所疑自昔相传。 文殊在清凉山领五百仙人说法。 经中说文殊久住娑婆世界。 娑婆则大千之总号。 如何偏在此方。 天人答曰。 文殊是诸佛先师。 随缘利见应变不同。 大士大功非凡人境界。 不劳评薄。 但知多在清凉五台之中。 往往有人见之不得不信。 故云上禀于诸天。 又今山南有清凉府五台县。 山北有五台府。 亦可万代之龟镜故无惑矣。 疏。 汉明肇启于崇基魏帝中孚于至化者。 按感通传云。 今五台山东南三十里。 现有大孚灵鹫寺。 两堂旧迹犹存。 南有花园可二顷许。 四时发彩人莫究之。 或云。 是汉明所立。 又云。 魏文所作互说不同如何。 天答曰。 俱是二帝所作。 周穆王时已有佛法。 此山灵异文殊所居。 周穆于中造寺供养。 及阿育王亦依置塔。 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 请帝王立寺。 山形似于灵鹫。 故号为大孚灵鹫寺。 大孚者弘信也。 帝信佛理立寺劝人。 花园今在寺前。 后之君王或改为大花园寺。 至则天大圣皇后。 与于阗三藏译华严经。 见菩萨住清凉山。 因改为大华严寺焉。 五顶攒拥中开山心。 离坎乾坤得其中理。 千岩耸秀万壑森沉。 拔鹫岭之仙峯成华严之一叶。 信可谓众灵翔集之冲府参贤觐圣之玄都矣。 所以前云鹫岭得名于兹土。 疏。 北齐数州以倾俸者。 传云。 北齐高帝笃崇大教。 置二百余寺于兹山。 割八州租税而供山众衣药之资。 至今犹有五道场庄。 疏。 有唐九帝之回光者。 自我大唐至于今圣。 相继九叶无不回于圣鉴。 言今圣者。 当德宗帝倾仰灵山。 御札天衣每光于五顶中。 使香药不断于岁时。 金阁岧嶢于云端。 犹疑圣化。 竹林森耸于岩畔宛似天来。 故得百辟归崇九州持供。 云委雾合匝地盈山。 非我诸佛之祖师积万行于旷劫。 慈云弥漫而普覆。 智海黯湛而包纳。 廓法界为疆域尽众生。 为愿门矣。 孰能应感若兹宿善何浓。 遇斯遗迹情跃不已形于咏言。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