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长水沙门子璿录述意中二。 初显意。 疏出两意。 上正下兼尔。 疏初句下。 二释文中二。 初总释此偈三。 初释初句。 所为机者。 唯众生二字余皆能。 为属菩萨也。 众生通于三聚五性。 于中为有兼正。 如悬谈所辨故云如前。 疏次二下释中二句也。 文二。 初释上句。 明离过二。 初正解此句。 言离过者。 过即疑执也。 由疑下释疑执之相。 迷真者。 虽有如无谓之迷也。 故下文云。 所言不觉义者。 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 不觉心起而有其念等。 既迷一真。 即菩提涅槃二无上乐。 弃之如遗。 故云失乐。 起妄者。 妄即五蕴色心认虚为实谓之执。 此则因迷起似执似为实。 从微至着展转发生。 故圆觉经云。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等。 既起于妄则三苦八苦自此而生。 故云种苦。 故下文云。 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十地论即天亲所造。 解华严十地品也。 远离等。 即前迷真失乐义。 具足等即前起妄种苦义。 彼二即失真乐具妄苦。 于此不知不觉故名颠倒。 失不知者。 如法华说。 穷子于己库藏以为他物。 虽付主执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斯则日用而不知也。 得不觉者。 亦如法华说火宅。 诸子恋着嬉戏了无出心。 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云何为失。 但东西驰走视父而已。 然此三种不出于二。 以颠倒无体。 只就前二约不知觉。 便成颠倒合为三也。 故令下结归圣意以菩萨。 观彼众生有如是过。 是故造论疏故解下二通对下文。 一者正义既显疑情自除真常二乐因。 兹永悟。 二者邪执虽多治之则舍。 无涯妄苦由此永离。 三者诸佛菩萨所证道相。 分别令知使发心趣向。 即成信行也然此后段因配论文。 未是正释。 疏既于下二解后句。 明成行二。 初释大乘。 既于等三句蹑前成问。 引起论文谓于下一句正以论答。 以一下释所以。 此中二句初句是出大乘体。 大乘之体只是一心为万法本。 德相具足应用无尽故论三义也。 次句正明于彼起行之由。 究竟者。 是决定无上义。 谓若说若解约行约证。 皆以此为究竟决定之法。 根本者。 拣非枝末法也。 此是所说法门之根本故。 又一切染净等法皆从生故。 故下文云。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等。 又云。 谓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此即皆以一心等为根本也。 若于此起行方名正行。 疏未知下二释正信也。 初亦蹑前问起也。 以信下释所以。 众行虽多皆以信为根本故。 十一善内五位之中。 皆信居首。 华严云。 功德母者。 即斯义也。 即翻下结配前句。 谓以正翻邪以信除疑。 是正敌对也。 疏后一下三释后句也。 必使众生离疑执之过求正信之行者。 意欲令其信满入住趣证大果。 即是佛种不断也。 信满即十信位极也。 入住即三贤之初十住位也。 不退者。 通说则既入十住正定聚中。 信已成根根深难拔。 故云不退。 别则十住中第七名不退住也。 堪求佛果者。 信既不退决定成佛。 不同十信位中毛心未定故。 既入十住。 行愿渐成功德增长。 唯进无退。 堪能绍继的趣菩提。 佛种岂断耶。 引文可知。 疏又解下二别释除疑也。 此是海东疏义。 此义稍切故引用之。 多涂者。 谓疑佛疑法疑因疑果。 一多空有等疑有无量。 故曰多涂。 求大乘者。 是决定求趣大乘之人。 故无率尔之疑。 但有兹二疑法等者。 疑云。 大乘法体为一为多。 法体若一彼此无异。 我即是佛何用更求。 众生本成何须复度。 悲智既息愿约亦止。 发心三种由是不为。 故云障于发心也。 法体若多彼此成异。 彼自成道我自沉沦。 如何发心求彼佛道。 我既如此众生皆然。 何须发心度令成佛。 又若多者。 如经所说。 十方世界唯有一乘。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一心一智无畏亦然。 如何会通。 由此犹豫不能发心上求下化。 疑门等者。 疑云。 进趣之门合有无量。 未知于此依何等门。 若使总依如何顿入。 若取一二何是何非。 由是迟回不能修行。 立一心等者。 谓大乘之法唯是一心。 一心之外更无别法。 但由无明迷自心海起。 成六道波浪。 波浪虽起不出一心之海。 约相即不妨上求下化。 约性则不碍彼此体同。 大悲大智由此发起故无疑也。 开二门等者。 谓行虽无量不出二门。 依真如门修于止行。 依生灭门起于观行。 若止观双运万行斯备。 入此二门诸门皆达。 由是解之疑心自息。 必修行也。 故圆觉云。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 当有三种。 即是依此二门修止观及俱行也。 论本为此故。 立一心法开二种门矣。 标益起说疏一心等者。 论中所说道理虽多。 正宗法义不逾于此故。 立义分中特立此等。 以为根本也。 论能起等者。 大乘法是能起。 信根是所起也。 大乘之体是一心等法。 若依此法而起信者。 名大乘信。 如前开题处说。 题目等者。 题云大乘起信。 此云起大乘信。 但左右之语。 无别异也。 信理决定者。 以真如门中但唯显理理体真实故云决定。 决定即不生不灭。 非有非无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不可破坏。 为一切法平等之性。 不增减故。 信业果者。 业果通于染净。 若无明为因生三细。 境界为缘生六麁。 即是世间染因果不亡。 始觉反流翻九相成四位。 即是出世净因果不亡。 随流反流定有此事。 如影随形必然之理。 故云不亡。 亡无也。 三宝等者。 以有体相二大故。 信法宝不坏。 以有用大故信佛僧不坏。 不坏亦即决定不亡之义。 然疏不说信一心者。 以二门三大即是心之行相。 但信于此即是信心故。 不言尔。 信满入住者。 谓自外凡之内凡。 既离毛道信则决定不失不坏故。 云成根不退。 能持等者。 谓能任持前之信力。 自分不退故。 譬植草木根成必活。 生后等者。 信既成就即能生长。 后位功德渐胜渐进行向地果故。 如草木成根渐生华果。 然大乘中信之为要具。 有六喻。 一如手。 华严云。 如人有手。 入宝山中自在取宝。 有信亦尔。 入佛法中自在取于无漏法财。 二如师子筋絃其声一发。 一切诸絃皆悉断绝。 若人发一信心。 一切惑障悉皆消灭。 三如师子乳。 或以一滴投余乳中。 悉成清水。 若人发一信心。 一切恶魔悉皆变成清净法流。 四如世财能养色身寿命。 信财能养法身慧命故。 七财之首名曰信财。 五如其根。 如前所辨。 六如力。 有力能伏刚硬。 强盛信力能摧恶不善法故。 五力之中有信力也。 今言根者。 即当第五。 须要说者。 谓圣人利见理宜说法。 若不说者违本誓愿。 如何名为大慈悲人求正觉者。 法门既塞苦趣道开。 茫茫群生飘流何息。 论标列。 疏有由等者。 表异常人多率尔故。 由即因缘也。 分义皆同故。 下不释纲要者。 网上大绳曰纲。 能持一网故云要也。 宗本者。 凡有所为必须据本。 若其无本末从何生。 将欲广陈故。 略标本宗。 要既略者欲张其本故。 揽广以成略。 欲生其解故。 展略以为广。 谓于真如门。 明离言依言空义不空义。 于生灭门。 说染说净辨因辨果。 随流反流是本是末。 令不迷真妄正解无谬也。 依解起行者。 分别诸法令解不谬者。 所谓要起修行故也。 由行成于前解。 由解导于所行。 令解不成乾慧。 令行不成邪倒。 解行相济。 有所至焉。 故须行也。 如贫数宝者。 是华严经喻。 余文云。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意云。 本所解者。 意在修行既不修行解将何用。 如人有目无足。 岂至前所。 行仪者。 四信五行等即修行之仪轨也。 举益劝修者。 佛所说经尚多激劝。 菩萨造论得不然乎。 然五下合五为三。 若据大疏。 有其三说。 一约论主谓归敬述意。 是行起所依为序分。 中间五分是所起行法为正宗。 后回向一偈。 是所起大愿为流通。 此即约一论前后始终。 而对三分。 二约法说。 即不取前后二偈。 但约中间五分以判。 初是法起因缘为序分。 中间三分是正显所说为正宗。 末分是叹法功能为流通。 三约法。 所益机说初举所为。 机心为序分。 中间三分正受解行为正宗。 后之一分举益劝修为流通。 后之二说但就中间五分。 约能被所被人法之异。 今疏所用是后二说也。 假问者。 一自作问起假为他故。 二实非有疑假作疑故。 以自问自答。 意令法义明了显现故。 如此问也。 疏此门等者。 一部论文发起之意。 只为众生离苦得乐。 此即总相明因缘也。 又凡诸菩萨有所为作。 皆为众生离苦得乐。 此则非但就此一论为发起因由。 乃与一切论作发起因。 故云总相总通兼正者。 此即约所为机说。 兼被正定。 邪定正被不定聚者。 今既合论故云通也。 别为当机者。 一则向下七段为机各别。 如七中第二第三为正定。 余为不定聚者。 故云别。 为二则但为二聚之机。 不被邪定之者。 故云别为不同。 此段总为一切皆令离苦。 得究竟乐也。 斯则约法即发起一切论文。 约机则利乐一切群品。 由是故名因缘总相。 疏苦苦者。 上是总报。 苦身下是别别苦事。 受有漏身已名为苦。 于上更加种种逼迫故。 名苦苦。 即生老等八是所加也。 坏即乐事已谢。 行即念念迁流故。 皆苦也。 准宝性论观三界为三苦。 谓欲界苦苦。 色界坏苦。 无色行苦。 然于中欲界具三。 色界兼二。 无色唯行。 分段者。 谓三界四生身有形段。 命有分限时极必终也。 变易者。 谓二乘菩萨断烦恼障者。 虽离分段麁苦。 犹有梨耶变易行苦。 以四相所迁转变改易故名变易。 又因移果易故名变易。 无上等者。 谓转灭烦恼生死。 得此菩提涅槃。 一得永得故。 论云。 究竟更无过者。 故疏云。 无上既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业惑并亡。 适然自得。 不亦乐乎。 然上令离苦。 是菩萨大悲。 此令得乐。 是菩萨大慈。 至觉之心于焉备矣。 论恭敬下疏约所化能化之两说。 在文可见。 论根本之义下疏文二。 初释如来根本。 二今初总配下文。 与立义分者。 尽此一分论文皆为所起。 然此分中若克的配文。 止可齐于三大之处。 从一切诸佛下明其乘义。 合是第三因缘所起。 疏不指者。 盖略故尔。 显示等者。 从此分初文。 云显示正义者。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去。 至若能观察知心无念。 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对治等者。 文云对治。 邪执者。 一切邪执皆依我见。 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乃至以念一切法。 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此则第二因缘为能发起。 如适所引三段论文。 为所发起。 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有此文。 能所之说下皆例此。 疏以彼下二别释今义二。 初约教法释如来根本。 以二门是诸法之根本。 又一心是二门之根本。 彼文之中正明此义。 佛说法门虽则无量。 若其根本无出于斯。 此乃马鸣菩萨解释化身。 释迦如来所说法门之中。 深奥根本之义也。 疏又生下二约证法。 释如来根本二。 初释如来二。 初正释迷时背觉合尘。 是如去虽名为去。 而体性不动故受如称。 即本觉也。 悟时背尘合觉名如来。 以如体上有净用起。 反染归净。 名之为来。 即始觉义。 真如体一来去随缘故。 取本觉名如。 始觉名来始本不二者。 即究竟觉也。 究竟觉者即如与来合无始本异。 名曰如来。 如下文云。 若得无念者。 则知心相生住异灭。 乃至无有始觉之异。 以四相俱时而有。 皆无自立。 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此即下结判故转法轮。 论云。 真谛名如。 正觉名来。 正觉真谛。 名曰如来。 此即约自受用报身名如来也。 非同前文约化身说。 此二解中前约教。 则如来之根本。 依主释也。 以能说者胜故。 此约证即依士释。 心为根本能生如来故。 思之可解。 疏诸众生下二反显。 以虽有本觉而无始觉故。 不得名如来。 斯则如义宽通来义局狭。 故净名云。 一切众生皆如也。 众圣贤亦如也。 至于弥勒亦如也。 而不言来。 又地前虽有始觉。 以比观修行未造真理。 未得智无分别。 不名如来。 地上虽有此智以障累未尽观心有间。 始本二觉未得究竟冥合。 亦无斯称。 以此推之。 唯妙觉一人。 余皆不可然。 若约性德则无此拣故。 圆觉云。 众生本来成佛。 又云。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今约修论故有此说。 二结根本。 即指前之一心。 为如来所证法之根本也。 良以如来依此一心而成就故。 是则信解行证皆依此心。 从微至着未甞离此。 若离于心得成佛者。 无有是处。 故华严云。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故名等者。 然则如来即一心。 一心即根本。 三义一体方为至说。 但以据法名心。 对末称本。 约人所说即号如来。 究体则一列义成三。 非三而三。 不一而一。 三一一体。 乃会玄文具释下二释正解不谬也。 具释者。 谓于中明真如生灭二门。 始本二觉本末二不觉。 二身三大。 乃至二门不二等义。 此义尽是一心根本上之行相也。 三贤者。 谓隣真故。 前异凡夫。 后异圣人。 贤者。 善也。 顺也。 此三十人皆积善所成。 顺于真理。 故受斯称。 比观等者。 既未亲证真如。 但能依教比拟观察。 由是随顺不相违反。 故云相应。 即此比观便名正解。 以地前属解行位故。 为生正解故。 有显示正义之文也。 离倒者。 以正解相应顺真如理。 无诸邪僻也。 以离倒故即名不谬。 不即对治。 谬即邪执也。 三令入不退分别等者。 文云。 分别发趣道相者。 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 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乃至心若有垢。 法身不现故。 此正指配也。 以彼下释所以下皆例之彼文云。 如是信心成就。 得发心者入正定聚。 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故。 终心者。 十信一位有三种心。 谓入住终。 入谓始离异生入初信位。 终谓信心成满。 即第十信也。 住心即中间八信。 十信既尔。 余住行向等。 例皆如此。 成熟约现在十信终心说。 不退望未来十住入心言。 今为信成熟者。 禀于分别道相之文。 入不退故。 四修习信心。 四种信心者。 下文云。 略说信心有四种。 云何为四。 一者信根本。 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 有无量功德。 常念亲近供养恭敬。 发起善根。 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 有大利益。 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 四者信僧。 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常乐亲近诸菩萨众。 求学如实行故。 四修行者下文具明五行。 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 故文云。 修行有五门。 能成此信等。 以止观一门别是第六因缘所发故。 言四种。 以彼下释所以。 彼文云。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 说修行信心等。 十信住心者。 虽有八种不同更不分析。 通为住心也。 微少者。 即信心未熟也。 令禀此文习前信行。 进向满故。 五离障出邪。 疏文两段。 初都科四段。 文三。 今初总判也。 言四种者。 即指此下四段论文。 初心即入心也。 疏以前下二通疑也。 或曰。 前之三根各摄论文一段。 何以信心初位独用四文。 故此通之。 前位渐深望于初位故名根胜。 信根欲成纵遇恶缘。 亦少退屈故。 云难退。 然亦未必一向不退故。 云难也。 如鹙子入住。 犹自退转。 况十信耶。 根劣者。 谓始自异生。 初登信位。 善根微薄不异轻毛。 遭善难进遇恶易退故。 假多方以助道力。 由是具四也。 疏四中下三别判也。 只此一类劣机。 复有上中下异。 今以第五为下根。 第六为中根。 第七为上根。 第八总策劝也。 问据前次第。 皆自胜之劣。 何以此后却从劣向胜耶。 答胜根菩萨据尊卑以列之。 退位有情念劣者。 而先救故。 为此次。 由是前显菩萨之智。 后彰菩萨之悲也。 疏今初下别释此文。 修行末文者。 彼文云。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 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 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 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 或为病苦所恼。 有如是等众多障碍。 是故应当勇勐精进。 昼夜六时礼拜诸佛。 诚心忏悔劝请随喜。 回向菩提常不休废。 得免诸障。 善根增长故。 业重者。 文云。 重罪业障。 惑多者。 文云。 众多障碍善根难发。 即三障既重善不易生。 如鑽湿木。 岂即有火。 宜应曝以风日。 出以浸润。 假以绳鑽。 引以茅艾。 则其火可庶几矣。 故云礼忏等也。 内离等由礼忏故业轻。 业轻故内无惑恼。 内既离惑外魔自消。 外魔即报障也。 故知外有障恼。 皆由内有惑业。 今之行人作善多阻。 为道不迭。 盖内心之所感也。 莫嫌影曲但责形凹。 如论修治必能出离。 左传云。 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 口不谈忠信之言为嚚。 今但通取一向痴闇慧解不生。 为顽嚚也。 止观者。 文云。 云可修行止观门。 所言止者。 谓止一切境界相。 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所言观者。 谓分别因缘生灭相。 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乃至若止观不具。 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双明等者。 彼文云。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 能舍二乘怯弱之见。 若修观者。 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 远离凡夫不修善等。 劝生等者。 文云。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 以住于此娑婆世界。 自畏不能常值诸佛。 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 乃至常勤修习毕竟。 得生住正定故。 胜方便者。 文云。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其心。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 随愿得生他方佛土。 常见诸佛永离恶道等。 观解等者。 文云。 若观彼佛真如法身。 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既观法身。 即是作真如观。 观佛纯熟分得相应也。 后报等者。 以众生夙业无量。 今虽发心修行。 其力微劣难敌强恶。 恐此报尽。 仍逐故业随生诸趣。 如人负债强者。 先牵此报命终未知所往。 或经多劫遍历三涂。 纵得人身尤拘缘障。 或蛮貊受质贫穷处身。 或诸病所缠。 六根不具。 或王事迫己尘覊在躬。 或少小无知强壮凶勇。 方知乐善已是衰年。 虽悟非常难任进向。 况真法罔值善友莫逢。 纵遇此缘根性多昧。 傥是上智易悟法门。 纵辩宣扬巧开人意。 炽然恶习任运繁兴。 积善既微强恶难免。 脱然堕落。 又是轮回如螘循环。 何当断绝。 菩萨观此深动悲怀。 若非方便无能垂救。 故论云。 有胜方便摄护其心。 故云。 恐后报迁遇缘成退也。 往生等者。 文云。 如修多罗说。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愿生彼世界者。 即得往生。 常见佛故终无有退等。 此意欲令众生专意念佛。 欣求乐欲生彼国土。 凡所修善尽将回向乃至有人无恶不为。 但能临终至心十念。 乃至一念成就。 即得往生。 生彼国已见佛闻法任运修进直成菩提。 无诸恶缘令其退转故。 云使不退也劝修等者。 文云。 已说修行信心分。 次说劝修利益分。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 我已总说。 乃至云。 未来菩萨当依此法。 得成正信。 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举彼损益者。 文云。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 得生正信远离诽谤。 入大乘道。 当持此论。 思惟修习。 毕竟能至无上之道。 乃至云。 此人功德无有边际。 斯举益也。 又云。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 所获罪报经无量劫。 受大苦恼。 斯举损也。 修则但应仰信如说而行。 舍则不应诽谤免招大苦。 总策等者。 据前疏所判。 即但策信位初心三根之行。 若更以理详之。 无妨兼前三贤已下。 总而劝策。 则于八因缘中。 第一第八皆总相。 第一总利群品。 第八总策劝修。 中间六段各别所为。 如前所配。 总结可知。 初难论具有等者(先难破第二因缘发起一心二门二谛义也)如胜鬘经云。 自性清净心染而不染。 难可了知。 不染而染难可了知。 此岂不是一心二门之义乎。 况二门即是真俗二谛。 二谛何经不说。 岂假论主第二因缘而发起耶。 如圆觉经中说信等四位。 岂非分别道相之义乎。 况其从因至果入道行位。 诸经多说何须第三因缘所起。 如华严云。 菩萨发心求菩提。 非是无因无有缘。 于佛法僧生净信。 以是而生广大心。 此岂不是信三宝耶。 况复令信三宝。 何经不说。 又如华严具说十地菩萨行十波罗蜜行。 岂唯施等行耶。 况施戒等。 是经皆说。 岂用第四因缘发耶。 如是等经中具明道场礼忏等事。 及普贤行愿中说十种行愿。 此岂不是消障方便耶。 亦不须假第五因缘。 又如华严云。 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萨所依赖。 定慧即是止观。 又净名经中说。 佛法身从止观生。 何用第六发起缘耶。 如阿弥陀无量寿等经。 具说往生净土之事。 况诸经中亦多引说。 亦不假其第七所起。 如劝赞修进勉励慵堕。 是经则说。 何假第八。 如是则佛经已具。 菩萨更明。 岂非繁重耶。 菩萨见义则行无益。 且止重说佛经。 有何义利为若此耶。 初略标疏。 或利或钝者。 即根不等根。 谓根机有利钝故。 乐广乐略。 即行不等。 行谓意行所欲不同故。 假经即利根。 寻经便解不待解释故。 假论即钝根。 于经未晓须待论说故。 若其乐广乐略之言。 通于经论。 有乐广经而得解者。 有乐略经而得解者。 于论亦尔此乃于利钝中。 各有所好不同。 然根不等则局于经论中。 各附一事故。 行不等则通于经论中。 各乐广略故。 然此但约解佛意不解佛意。 以明利钝。 不须更约文持义持。 细作利钝解释。 智者应思。 受解缘别者。 受谓信领教法。 解谓开悟佛旨。 遇佛者。 谓与佛有缘则从佛受化生解。 与教有缘则遇教受化生解也。 此则但约于彼生解不生解。 说有缘无缘。 亦不约有见佛等。 细论如佛世诸罗汉等。 亲从佛闻而证道果。 此是遇佛有缘者。 如天亲等但遇其教而得开悟。 此则遇教有缘者。 故云缘别然若据论意。 但约于经。 于论明受解缘别。 不须更约遇佛等说。 以前论中所问。 佛经已说。 何须更论。 今文已是总答前问。 下方别释也论意云。 经中虽已具说。 其如众生根性利钝不同。 意行好乐有异。 信受教法开悟圣旨因缘别故。 若是根利。 又于佛语有因缘者。 则乐于经而便信受。 得悟圣旨。 不须更论若是钝根。 又于经无缘。 但于菩萨语有缘者。 即乐造论解释方晓佛意故。 云别也。 根行缘三既而有异。 何妨经外别造论耶。 岂非此文。 已是总答讫初遇佛悟无纸墨者。 佛在世时但说而已。 灭后结集方始有经。 当时尚不假经岂要造论。 论如来即释迦也。 亦兼余佛时胜者。 时无定体但约佛在彼时。 故言时胜。 根胜者。 但取一类当在佛世随顺言教。 有所证解者。 不取遇佛不悟之徒。 然佛世时证悟者多。 今就此说故云胜也。 缘胜者。 胜余二乘菩萨故。 然说根之悟解。 不取教起因缘故。 指佛为胜缘也论异类者。 但三乘五乘根性不同。 故名异类。 或可通于余趣。 然非正意。 论等解者。 等谓齐等。 彼诸异类齐生解故。 此则生解义等。 非谓所解是同。 然此根胜与前时胜相望料拣。 以成四句。 谓时胜根不胜。 如佛在世六群等。 根胜时不胜。 如后五百岁持戒修福者俱胜。 如舍利弗等俱不胜。 即佛灭后不生解者。 论不须论者。 据此兼不要经也。 然准论所问。 但责经中已说。 造论为重。 殊不干于佛在之事。 今之答意。 欲显佛灭度后根行不同。 于经于论取解各异故。 今先明佛在世时根缘皆胜。 尚不假经。 何须造论。 以显灭后根缘皆劣故。 须假经。 于经不了复须假论。 以胜显劣也。 由是经论各被一根不同。 圆音普逗多类。 此下疏文两段。 初略配三业。 如文。 一音下别释圆音二。 初释义又二。 初约教义正明二。 初约说法差别显圆义。 如来等者。 谓佛音无别故。 云一音。 说法成异。 故云圆音。 引证可知。 二约随类言音。 显圆义。 如来等者。 合云如来一音同一切音。 文无者略。 谓佛音是一。 故名一音。 同彼异语故名圆音。 引证可知。 然疏中前后两段。 引证甚自分明。 今更引文以证后义。 如普贤行愿经云。 天龙夜叉鸠槃茶。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疏中不引此文为证者。 以此文中无一音之言故。 斯乃如来一音随类同时差别。 非如前段说法差别。 以一下二结得名所以。 以一切音即一音。 谓差别即无差别也。 一音即一切音。 谓无差别。 即差别也。 大意取无差即一差即为圆。 差即无差。 无差即差。 二义同时竟无前后。 两段之中俱有此义。 圆融无碍方是如来之口密也。 但以文不累书故。 成前后尔。 一一下二显圆音相四。 今初正显遍穷生界。 是圆义。 恒不杂乱是音义又遍穷者。 六趣咸闻。 不杂者。 五音逈异。 又遍穷者。 三乘同听。 不杂者。 领解各殊。 若音下二反明不遍等者。 有不闻处。 何成圆义。 圆者。 遍也。 失曲等者。 无所诠表。 何成音义。 且如钟鼓之响普遍迩遐。 丝竹之音唯闻咫尺。 斯则圆音互非之义也。 今不下三结成。 不坏曲而等遍者。 即音以成圆。 不动遍而差韵者。 即圆以为音也。 是乃正遍而差。 即差而遍。 由是无不闻声。 无不正解。 此是下四指叹。 非识等者。 佛无漏智所现圆音。 有漏凡夫。 焉能测度。 但可仰信。 不须推穷以非心识之境故。 非识境者。 不可以识识。 非心境者不可以智知。 思量即识识之相也。 然华严中具有十喻。 以显如来圆音之相。 不能繁引。 二闻经悟疏自力者。 但取不假论疏解释。 只于经文披而自解也。 广经者。 有二意。 一则于大部经中。 或广寻诸部。 见佛始终广说义路。 方始解故。 斯则根行劣。 于少闻而多解者。 二则如疏具文义二持。 随一一文皆能解故。 此乃根强胜下少闻也。 略经者。 此亦二意一则于略经文。 或一句一偈等。 便解如来甚深法理。 不假多说。 此则根行俱胜。 二则无多心力不能广览但于少分而得解了。 如疏中无文持有义持者。 今斯论意广略之中各取前说为正。 以论略中言多解。 广中不言多字。 是以乐广者为钝。 乐略者为利。 智者应思三广论悟因于广论者。 此有二意。 一则于经不解。 于论方解。 仍须假于广部。 或寻诸论方解佛意。 此即劣于后段少文而摄多义得解者。 此如疏释。 二则随彼一一解释悉能了故。 此则根胜强于次文也。 初机论心乐总持者。 亦二意。 一则闻少解多不假繁说故。 二则神根劣弱不能承受广所说故。 具如疏文。 论文之意于广略中。 亦各取前意为正也。 斯则于经论得解中。 各有利钝。 但因略说者为利。 须广说者为钝。 若以文义二持四句说者。 别是一意也。 二结疏文句。 虽少等者。 文虽一轴义备河沙。 所宗之经。 并是实教。 所诠之旨岂容麁浅。 以至诸论圆实关要。 义理不出斯焉。 故云总摄等。 如理智境即真如门。 以离言说心缘等相。 故言深也。 如量智境即生灭门。 以染净万差多所该博。 故云广也。 无际者。 谓理智境即冲深无际。 量智境即广多无际也。 无际之相已见论文。 然此两门摄尽一切经论之义。 但是说染说净。 凡圣迷悟因果善恶。 一切名相差别等法。 即生灭门摄尽。 若说无染净绝凡圣遣迷悟离性相等义。 即真如门摄尽。 故海东疏云开二门于一心。 总括摩罗百八之广诘(摩罗即说楞伽经处。 以百八句。 答大慧菩萨百八问。 皆上句真。 下句俗。 同此二门)示性净于相染。 普综逾阇十五之幽致(逾阇国说胜鬘经处。 彼有十五章大义。 皆说染而不染。 同此生灭之真如义)至如鹤林一味之宗(涅槃经)鹫山无二之趣(法华经)金鼓(金光明经)同性(大乘同性经)三身之极果。 华严缨络四阶之深因。 大品大集旷荡之至道。 日藏月藏秘密之玄门。 凡此等辈中众典之肝心。 一以贯之者。 其唯此论乎。 既而宗旨深奥义理无边有智之流请习无怠。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