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长水沙门子璿录疏释上等者。 立义文云。 何以故。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等。 今此正释也。 科动静不一不异。 如次是前二门。 与不相离义。 顿说实难故成前后。 观智境者。 以体非名相之法故。 言念之所不及言念尚所不及。 岂落见闻。 唯久修观智。 方得相应。 所以说者。 意令如此用心也。 故下文云。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乃至若离于念。 名为得入。 亦如楞伽云。 真实离文字修行示真实。 次后科云。 生信境者。 以有空不空二种义相。 既容言说故。 得闻者生于信心。 所以说者亦意令生信也。 故下文云。 依言说分别。 有二种义等。 亦如楞伽云。 言说别施行分别应初业。 疏释上真如义者。 彼云。 是心真如相。 今且释真如两字。 论即是下二示法也。 疏二。 初释上句二。 初释一字二。 初约当体释。 无二真心者。 竪穷横遍。 为一切法平等所依。 依正凡圣唯此为体。 离实相外更无别法。 故云无二。 拣非伪妄灵鉴不昧故名真心。 此非下拣滥。 夫言一者。 见数之首。 今非此等也。 谓如下明一之相。 谓真如之理虚通圆融。 于一切法平等平等。 体非别异故云一也。 又对下二对二释。 斯但对下空不空二以称一也。 下但约相。 今唯显体亦非算数。 依生下二释法界。 诸有圣法依此生故。 即菩提涅槃十力四无所畏等。 是圣人所证所得之法。 故名圣法。 故圆觉云。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 名为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教授菩萨。 因义者。 法即圣法界即是因。 能生圣法故云法界。 问据前所说真性是凡圣染净通依。 何故此文独言圣法因义。 答此中乃是以胜显劣也。 非谓拣于凡法。 圣法尚依。 岂况凡耶。 此约终教故作此释。 若就圆教事理无碍相。 即相入浑融含摄。 为一真法界也。 疏二门之中下二释下句三。 初释大总相。 别相者。 生灭门。 总相者。 真如门。 然亦下释成大义。 谓别相之中所有染净诸法。 此门收尽竟无所遗故称大也。 故次文云。 一切法离言说相等。 斯则拣非别故言总。 收别尽故言大。 然论总相有于四种。 谓下中上上上下者。 谓一切有漏皆苦。 理通苦乐名为总相。 不通无漏乃名为下。 中者。 谓一切行无常。 理该三谛。 名为总相。 虽通无漏不兼无为故名为中。 上者。 谓一切法无我。 理通四谛名为总相。 犹是真诠(真谛)未穷实性(第一义谛)但名为上也。 上上者。 谓真如是一切法之实性。 遍通凡圣。 情与非情无所不该故云上上。 论所明者。 当于第四。 超胜前三故。 云大总相也。 此一下二释体字。 全作生灭。 即事法界。 全作真如即理法界。 既是一体所为则令二无障碍。 即是理事无碍。 法界也。 二皆言作者。 生灭即随缘变作。 真如即转改其名曰作。 二义俱无能所义言作也。 轨生下三释法门。 轨谓轨则。 物谓众生。 解即智解。 谓诸众生内有熏习之力。 于此法界体上生始觉智。 智起反照。 常依法界轨则而修。 即不空不有无我无人等。 是法界轨则。 始觉之智依而行之。 故下文云。 顺本性故修檀波罗蜜等。 圆觉亦云。 流出波罗蜜等。 教授菩萨。 然法更有任持之义。 今以顺文。 唯取斯义。 圣智等者。 谓法体虚通以能容。 彼圣智出入故受门称。 游即出入也。 谓入则自证出则利他。 佛及菩萨皆有二义。 然唯局登地已上乃至究竟。 不通凡位故云圣智。 以地前未发无漏。 未能亲证故。 前科云观智境也。 论所谓下三释成。 释法体者。 论云。 心性性即体也。 反显心相不妨生灭。 即属后门。 随妄不生者。 随无明九相之妄。 妄生而心性不生。 约治不灭者。 约始觉反流四位治染。 妄灭而心性不灭。 此约妄生妄灭。 显心性不生灭也。 修起不生者修行显起大智慧光明等。 及十力等功德生。 而心性不生。 处染不灭者。 处于生灭垢染。 十力等功德灭。 而心性不灭。 此约净生净灭。 显心性不生灭也。 世间不破者。 明真如流转世间。 世间有破而真如不破。 不破即不变义。 故下疏云。 在染不破。 出世间不尽者。 谓修行故。 真如显出世间。 世间尽而真如不尽。 故下疏云。 治道不坏也。 会妄显真者。 意令体妄。 即是不须待灭也。 如经云。 色即是空非色灭空。 论二初会妄。 疏妄执等者。 谓闻前段真如是总相法门。 体即真如举体作诸法。 若尔。 应知诸法生灭。 即是真如生灭。 何故乃言心性不生不灭。 释意云。 诸法本无说何生灭。 如见空华本自无体。 说谁生灭。 论若离下二显真。 疏疑者下徵其所以。 可知。 释云下正显文意。 又若下反以释成。 皆可解。 谁是病眼者。 须知见空华者。 是病眼。 若眼明净必不见华。 楞严云。 若无翳目而能见华。 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应知见诸法者。 是曰凡夫。 不见法者斯曰圣人。 圣人称实既不见于诸法。 当知诸法凡夫妄见。 实无生灭也。 诸法既无生灭。 真性何曾动摇。 是故前云不生灭也。 论是故下三。 初标举能离。 疏是所执下二句解是故二字。 是故者。 指前二段为所以也。 所执空即指前无一切境相。 真心不动即指前心性不生灭也。 由斯之故。 遂得一切诸法即真如也。 然此二句又迭互相成。 乃由所执本空所以真心不动。 又由真心不动故。 得所执本空。 其犹万像本空明镜不动。 由此下正结真实。 由此二字指前所以。 一切下正显真如。 即释论中一切法下文也。 此中显真而举一切法者。 以其性不离相故。 一切诸相性所成故。 人皆执相以迷性故。 今约相而显性。 令知相即无相唯一真如。 触境对缘任运合道。 动静施作无非妙门。 然此论中从本之言。 与下毕竟之言。 相望互成影说。 谓从本二字约望过去。 以显真义。 谓非是先来不离言等诸相。 而今方离。 以从本已来便自离相。 影取未来毕竟如是下。 毕竟二字。 约望未来以明如义。 谓非是只于今日。 平等不变不破。 以尽未来际毕竟平等不变不破。 亦影取过去从本以来便自如此。 又此二义各通下三句而转。 又一切法言亦通下毕竟而转。 思之可见。 论离言下正显所离二。 初离妄相以显真。 疏言语路绝者。 上句即音声不及。 下句即名句文不及。 既声名句文不及。 即当言语路绝也。 非闻慧境者。 声名句文是所闻故。 意言分别者意言。 即是分别也。 以形口曰言。 在意曰分别。 今以所分别与所言同故。 云意言也。 夫人发言。 皆意中之事故。 诗序云。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 心行处灭者。 以相是心之行处。 行犹缘也。 既离于相心无所缘。 所缘既无能缘亦绝。 无相真理何思慧之所及乎。 离伪等者。 伪则鍮似真金。 妄谓影如本质。 凡是有名相。 法悉皆伪妄。 故金刚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楞严云。 幻妄称相。 以伪妄故。 则非是真。 今既离于名相。 即非伪妄故名为真。 离异等者。 谓有差别有变异。 可破坏也。 今既皆离故名如也。 又若约的训。 如者似也。 夫法异则不似。 不似即非如。 今既不异。 不异即相似。 似即如义也。 故圭山云。 谓此实体于未来。 常如过去。 于色中常如受中。 真实相如非为妄似。 展转释者。 为何毕竟平等。 为无有变异故。 因何无有变异。 为不可破坏故。 又不可破坏者。 为无有变异故。 无有变异者。 为毕竟平等故离世间者。 世谓迁流。 间谓堕在其中以差别变异破坏。 是世间法。 今皆反此故云离也。 非修慧境者。 修即是定非定境也。 夫苦空无常不净等。 皆是定所缘。 故正智相应者。 即如之智证即智之如。 除此之外莫能及焉。 故下文云。 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 故从上来下乃是通断前后二文。 仍辨下段之意。 以对非三慧境也。 论毕竟下二离异相以显如。 疏虽遍等者。 在染时与在净时同。 谓凡夫真性的同诸佛真性。 如净室空与秽室空等。 此约同时横说也。 在缘者。 谓在染净缘中过去如现在。 现在如未来。 犹昨日空与今日空等。 染净虽自改变。 真如于此无迁异也。 又染缘即以生相为始。 业系苦相为终。 净缘即以觉灭相为始。 觉生相为终。 真如于中竟无改变。 此约异时竪说。 不同有为者。 是无作法故。 体若虚空欲何破坏。 在染不破等者。 随流则妄染起。 而真体无损。 反流则妄染坏。 而真体如旧。 故圆觉疏云。 处生死流。 骊珠独耀于沧海。 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 论唯是下三结体立名。 法体者。 一心即是法体。 故前文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诸法既无故唯心在。 如万像本空唯是一镜圆觉云。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依义立名者。 于一心上依离伪妄变易之义。 以立真如之名。 疏言教非实等者。 以权设故因缘有故。 意令假其有言以契无言。 无言之理可以证悟。 有言之教不可取着。 取之即成认指亡月也。 十地论说随声取义有五过失。 一不正信听既逐声不会深意。 二退勇勐由不正信则无胜解。 不能决定。 三诳他由不会故。 或以深为浅以浅为深。 四谤佛执权为实。 或执事迷理。 便谓如来言成虚妄。 五轻法以谬解成性闻深不重。 释无实所以者。 以一切境界。 皆从妄念所生。 念尚无体。 况所生法而是实耶。 故前文云。 一切境界唯依妄念。 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由是一切言说。 皆是假名无有实体。 性不可得也。 疏恐诸下叙外疑可见故。 今下以释论也。 若据疏意从一切言说下尽是释前故名真如四字也。 在文可见。 然此释疑之文。 合在次前文下注释。 方得文便。 学者应知。 不相违者假名与离名虽言异而义同。 良以等者。 凡是有名。 皆依相。 立真如无相所立即空。 以遍计所缘不入真实故。 故楞伽下引证名相俱遍计也。 相从想生名依相立。 不离相故。 故曰相。 随缘此相名又生妄想即遍计心也。 然此段论以愚详之。 从以一切下。 四句合是前科所离相中释所以也。 疏文节释科解俱不稳畅。 今于疏外略助一解。 或问曰。 何以真如体。 上离前言说等相耶。 故论释云。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故也。 此之二句乃是释前离言说名字二相所以。 也谓心性真实不与虚妄相应。 言说名字但是虚妄假有。 无其实体不与真合。 是故离也。 但随下二句文通两势。 一则释前离心缘相所以也。 以心缘之相但是随彼妄念而生。 念无自性缘相何有。 故云。 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故字通于前段。 以真体无念。 念则违真是故离也。 二则释前假名无实所以。 此如疏解。 译者务简两段一释。 此文之巧略也。 从言真如者下方是释疑。 疑曰。 前云离言说等相。 以显真如无相。 今复结云。 故名真如。 岂非言说等相耶。 故此牒而标云言真如者。 亦无有相。 疑者复云。 显言真如正是名相。 何谓无相。 故论释云。 谓言说之极。 因言遣言也。 意云。 非谓立此真如一名。 便滞于相。 以寄此假立之极名。 以遣于言相也。 有智至此希为详焉。 余文如疏。 立名分齐下叙疑答释。 文并可知。 诸名边际者。 如极微是色边际等。 今真如是名之边际。 故此名后更无名也。 十种名者。 一法名谓蕴处界三科。 二人名谓信等五十二位。 三教名谓修多罗等十二分。 四义名谓蕴处界等所显义理。 五性名谓无义文字无所诠表。 不生义解。 六略名谓众生等。 七广名谓众生等各有差别义名。 八不净名谓凡夫等。 九净名谓生灭即真。 十究竟名谓真如也。 故偈云。 人法及教义。 性略及广名。 不净净究竟。 十名差别境。 遣于名者遣于诸名也。 若不立此极名。 不能遣于诸名。 例如扣犍息喧。 若无此声。 不能止于诸声也。 若存等者。 若存真如名。 亦同不遣名。 虽是极名体毕竟假。 存而不亡。 岂称法体。 须知虽立真如之名。 名即无名。 无名之名故曰假名。 即是离名也。 故净名云。 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学者至此虽因名而生解。 必亡名而证耳。 疏一云下。 克就真如自体释。 可知。 妙智等者。 既无名相则非心识所缘。 但唯微妙真智观行所及。 谓遍计所缘是假。 假故可遣。 妙智所证是实。 实故不可遣。 圆觉云。 诸幻灭尽觉心不动。 前则能所皆妄。 此则能所皆真也。 二云下会显生灭无相释。 意明非谓以真如体遣生灭法也。 何以下徵起下文。 以法下释有二意。 初约唯真无法解即约真如门释。 但有真如更无余法性何可遣。 又以下二约有法无性解。 即约生灭门释。 虽有染净自性本空。 何用更遣前如镜体无像。 后如影像即空也。 外人下约真如门释。 离妄情者名相俱绝情有理无。 若使可立。 焉能离妄。 故下文云。 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 故又生灭下约生灭门释。 生灭无性。 无性故即真。 真本自立。 故云不待。 斯则真如本立。 更不须待立生灭法。 以为真也。 其犹于波本自是水。 何须待立以为水耶。 何以下蹑前徵起下文。 真故下约真如门释。 夫真者。 非伪非妄。 如者。 不变不易。 今若可遣即成伪妄。 可立即成变改。 以先不立。 今方立故。 又生灭下约生灭门释。 以真如从本以来举体成生灭。 生灭无性。 常即真如。 如是性相曾不舍离。 以生灭显时。 即如体显也。 斯则本自显然。 何须更立。 离言者。 不可说故。 绝虑者。 不可念故。 以前文云。 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故此结也。 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执相迷性不能即妄会真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故。 今示真而约生灭也。 学大乘者。 须终日不食终夜不寐。 以思此事。 何曾是无圣凡依正空色等时。 何处真体不常显现。 何有一法不是性。 为何有一法体不空寂。 又空法何尝得离真性。 苟或不同。 此说则堕断常。 无有是处。 是故论中每节显真。 皆言一切法也。 论若如是义者。 指上不可说不可念之义。 论诸众生等者。 既发言违理动念乖真。 诸众生等念念相续。 未曾离念。 欲得不乖如何随顺。 欲得契证如何造入。 论可说者。 即所说也。 念亦如是。 疏念即无念等者。 谓知念诸法时。 本无能念所念非谓灭。 此令无以念体本绝即无念也。 故圆觉云。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非灭下双释。 即念无念以离二边。 若灭念令绝即堕断见。 若不知念即空。 即堕常见也。 今既不灭复知即无故免斯过。 此则即言忘言非都不语。 即念无念非都不思故。 经云。 无离文字而说解脱。 文字性离即是解脱。 下文云。 众生迷故谓心为念。 心实不动。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 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于一下结益。 只于一念无念。 已离二过。 二过既无。 乃顺中道法性。 即不乖真如也。 又亦等者。 前则直就法体说。 念即无念。 此即起念之时用观。 观察能念所念已起未起。 了不可得。 说亦如是。 故云等也。 虽未离念者。 如是。 观时。 麁念不起细念犹存故云未离。 如但得火灭火杖犹存。 而顺无念者。 常观无能所故。 如是观时即是顺无念也。 如下文云。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 则为向佛智故。 如上等者。 以前来所说但是入理之方便故。 前疏云答方便观。 即能等者。 由前观察纯熟。 便能离此能所之念。 契于无念真理。 以真无能所念想。 今既离此。 则能契真。 正观者。 此观正与真如相。 当如匣与盖也。 又正者。 圣也。 位当登地已去名为入理圣人。 前之方便即当地前。 契入即证义也。 以离能所念故。 得证真如名为契入故。 唯识云。 若时于所缘智。 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然上所说。 且约一分得无漏。 正智名离念得入。 若约究竟离者。 唯妙觉一人而已。 智行处者。 真如是正智所游履处。 明非倒惑所行之处。 故华严云。 甚深真法性妙智随顺入。 又亦等者。 前解约所观念无。 今解约能观亦无也。 观念之心。 此心名为知。 无能所之念。 苟存斯念。 然亦不入拟心即差故。 故圆觉云。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得无所离。 即除诸幻。 荷泽云。 妄起即觉妄灭觉灭。 觉妄俱灭即是真如。 然则如体离念动即乖真。 苟能知念无念观察不息。 如是随顺还有入期。 冀诸行人勤修妙智。 然据前之问答。 双明说念后答。 正观中不论于说者。 以细况麁故。 心念微细尚须远离。 言语麁浅岂得存焉。 ◎◎释真如相者。 前云是心真如相。 自此之前已释真如两字。 从此向后方释相之一字。 初总标论。 复次真如者。 问此既说真如之相。 何不牒云相耶。 答以从无相中辨相。 相即无相不异离言之法。 故又相即义也。 今于真体之中开说二义故。 云有二种义。 义即相也。 一味者。 前云一心一法界故。 然且约理离诸相故。 强名为一。 而此一相即不可得。 法句经云。 森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 一亦不为一。 为欲破诸数。 浅智之所闻。 见一谓为一。 幸诸深智者忘怀而体之。 有二者。 既容言说分别故。 有一二之相也。 不可随言者。 前虽显体离言。 不可执为无说。 以有二义故。 今虽分别二义。 不可取为有相。 以相即无相不异离言故。 故不得随言执取也。 但为下必若无言。 凭何信解。 必若有二法体。 全乖证入绝分。 引文可知。 二略辨疏无妄染者。 以如实体中本不与九相六染相应。 故名为空。 不是真体是空。 如实之空者。 如实是真性空。 是无妄染。 如实之空依主释。 如言瓶空。 盖为瓶中无物。 非谓瓶体是空。 涅槃经中具有此喻也。 论究竟者。 至极义。 意明立空之言至极只为显于真实也。 遂能等者以妄空为能显。 真实为所显。 不因彼妄空。 焉知此真实异妄无体者。 妄揽真有真元自有。 故云异也有流者。 有谓三有二十五有。 流即四流九流。 以彼诸有烦恼。 能漂溺群物故总名流。 即根随等共有二十六使。 此论即三细四麁。 如是烦恼多不可计。 故曰恒沙。 若准此论所说。 即过河沙数。 理实无量。 岂止河沙。 若有定数。 恐非了义。 所言异者。 彼曰烦恼。 此名功德。 彼染此净彼空此有故。 相离者。 妄体本空无可相随故。 下文云。 一切烦恼染法皆是妄有。 性自本无。 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无上法者。 即大智慧光明义等。 是佛所证之法。 故云无上。 此皆即性之德。 德皆是性不相舍离。 故曰相随。 初略明疏能所分别者。 即心境也。 染法虽多统。 唯此摄故。 论云一切。 而疏云能所。 下即心境别明所取相者。 即境界相。 于中有色香味触等不同。 故云差别。 能取见者。 即智相相续等。 于中分见闻觉知不同。 总名能取。 即下分离识也。 此即约双遣心境释。 又以下约唯遣境界释。 前二句但说境无。 此则出境无所以。 谓凡是境界皆从心念所生。 心念既无。 境从何有。 故前文云。 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于念则无一切境界。 据此是本识中能见相也。 以与智相生境取境功能别故。 良以下通释文意。 情有理无者。 妄情中有。 真理中无犹如空华翳病故见。 理有已下反前可见。 故不相应者。 结前妄法。 理中既无说何相应。 斯则却与情为相应。 以从妄念生。 故离念则无一切法故。 论当知下二四句。 初有无四句。 疏离妄有者。 谓人执有故言非有。 若无所执约何言非妄有之言。 摄一切相。 惑者下为不了非有之言。 是遣情执之有。 却认法体是无。 今此释云。 上但以非非汝执有。 不道此法便是于无。 故云非无。 双非是真法者。 将谓真如是非有是非无。 故破云。 非非有相非非无相。 此皆上非字是能治之药。 下三字是所治之病。 释云下细详可解。 此中前后四箇谓字。 前二箇中。 上是计谓之谓。 下是言谓之谓。 后二例之。 还立等者。 执第一第二句同时有无相。 并为真如也。 非许双是等者。 我若单言非非。 则从汝双执有相无相。 我以两非和非有相非无相。 一时非却。 何以迷倒双执有无。 故今论云。 非有无俱相。 俱相者。 即有无同时也。 今皆非却。 论非一下二一异四句。 疏准前等者。 但前约有无此约一异。 二执不同。 余皆无别。 但如前疏配释可知。 然执下结总摄别谓众生执取无量无边。 根本从此二四句起。 所以百非只约此说。 义见前文。 故广下引例。 皆非真实者。 是妄计着不称实理。 同此有无一异二四句也。 所执不同者。 四人各执一句。 有即有句。 是此初句所遣也。 非有即无句。 是此次句所遣也。 俱即亦有亦无句。 是此第四句所遣。 非即非有非无句。 是此第三句所遣。 一等例此配之。 随次配者。 如上配为四句。 然但一向就彼所配。 非与此论相配。 皆是妄执。 故云非真。 四宗外道者。 一数论外道执有等性与诸法一。 即当有句。 故彼破云。 此执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与色性一。 应如色性其体皆同。 五乐等声与声性一。 应如声性其体皆同。 眼等诸根与根性一。 应如根性其体皆同。 应一一根取一切境。 应一一境对一切根。 又一切法与有性一。 应如有性其体皆同。 二胜论外道说有等性与法非一。 当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青等色与色性异。 应如声等非眼所行。 声等亦尔。 又一切法异有性者应如兔角。 其体本无。 乃至广破三。 无惭外道执有等性。 与彼诸法亦一亦异。 当于亦有亦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若有性等。 与色等一同数论过。 与色等异。 同胜论矣。 一异二种性相相违。 而言体同。 理不成立。 一应非一以即异故如异。 异应非异。 以即一故如一。 乃至广破四邪命外道执有等性与彼诸法非一非异。 当非有非非有句。 此亦非真。 所以者何。 汝此所说非一非异者。 为但是遮。 为偏有表。 若偏有表。 应不双非。 若但是遮。 应无所执。 有遮有表理互相违。 无遮无表言成戏论。 乃至广破如是。 世间起四种谤。 谓有非有双许双非。 如次是增益损减相违戏论。 是故世间所执非实。 今此下拣异此是一人展转。 彼乃四宗各殊。 又此则为显真如。 彼则一向治执。 故不同也。 后段等者。 今但取皆非真实已上文。 不取及显外道已下也。 二总结疏妄计尘沙者。 显妄执多也。 既从念生。 岂顺无念真理故不相应。 然此文中但约心结而不约境者。 以一切境界皆从心生。 但说无心则知无境。 故略不言。 以对下谓如实之体约无妄故。 说名为空。 非谓真体是无名为空也。 亦可下通指此段总结之文。 皆是释疑。 恐闻前真如自性非有相等。 便谓全无自体及功德法。 成断灭见。 故今释之。 云乃至等。 闻空谓真无妄相。 不空谓自性功德清净本然。 初正释疏牒前者。 牒前体空无妄。 显下不空之法。 举体者。 体是所依。 下常等诸义皆依此说。 故常者。 三际四相不能迁故。 乐者。 三苦八苦不能害故。 疏以恒为乐者。 以无生老病死故名恒。 此生老等正是苦法。 故今配此。 前约惑业故配四相。 今约果报故配老死等。 我者。 是自在义。 为对所系不自在故。 以离业行系缚故。 论云不变。 不变是离行也。 行即是业。 既非业系则得自在。 故云我也。 净者。 染而不染故。 然此注合在净字之下。 以满足之言。 盖是都结。 谓除此四德之外。 所有过河沙数功德。 悉在其中。 故云满足。 即如下所说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等。 故本疏以净法为净德。 不该满足之言。 然法一字犹通上下。 又详常恒不变之文。 但成一义。 纵此各配自是一涂。 今助一解则与疏异。 常恒不变者。 竪显真体三际无穷。 斯则释前以有自体也。 净法满足者。 横显净德十方无尽。 斯则显前具足无漏等。 自体既常不变。 复具无漏功德。 法体若然。 岂是空耶。 故结不空。 二释疑疏情执有者。 谓遍计所执色等诸法。 是妄情中有故。 是则等者。 真实法体自性功德。 虽无缺少。 然无一相可得故不异空。 释无相等者。 夫有相者是妄念所缘。 今既唯以证智相应。 故知无相。 故唯识偈云。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