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四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四长水沙门子璿录问有三段。 一指前按定。 论悉有真如等者。 凡是有情皆具本觉无二圆满。 以皆具故。 熏义合齐故。 云等皆。 论云何下。 二述其所疑。 现在等者。 约横说也。 现今且见有信者寡。 无信者众。 论无量等者。 合云前后无量差别。 译者回文不尽也。 未来等者。 此约竪说。 约望未来发起信心。 迟速不等故云前后。 更有厚薄进退邪正等异。 故云无量差别。 此乃横则有无差别。 竪则前后差别。 前后之言亦通过去。 内熏等者。 熏既是齐信亦合齐。 不合有于如是差别。 论皆应下三结成其难。 一时者有二意。 一拣信之有无。 二拣起之前后。 自知有真如法。 是信解勤修方便是行。 等入涅槃是证。 一时之言须通此三而转。 执别等者。 谓执有信无信前后等别。 便疑真如亦有等类不同也。 论答中二。 初标所疑也。 本一者。 凡圣一体平等无二也。 净名云。 一切众生皆如也。 众圣贤亦如也。 至于弥勒亦如也。 此一句标所疑之通。 下则释所执之别。 论而有下。 二释所执三。 初明所依根本差别也。 疏根本等者。 既是生灭妄法法尔。 不得平等。 众生具此各各不同。 不同真如一体平等。 故云厚薄。 前后亦尔者。 厚者即迟信。 薄者则速信。 信之厚薄进退等例知。 非彼等者。 过在无明有厚薄。 不是真如成等差。 论过河沙下。 二约能依。 二障差别。 二先所知障等上者。 意明烦恼数过河沙等上。 又约所障法门。 既多能障之惑遂成无量故。 云河沙等上。 等者。 等微尘也。 详之。 疏无知者。 迷俗谛门中事法以不能正知不能尽知故。 麁分者以所知中有二分故。 一迷理者为细。 二迷事为麁。 天台号为尘沙。 小乘名为不染污无知。 今是此分也。 论我见下。 二烦恼障也。 疏四住者。 即六麁之中二也。 何故不对五意。 以五意是所依众生。 无知四住是彼所有。 今取此二正障。 信心及诸观智故偏举也。 疏文亦尔。 何故二障俱名烦恼。 以此二障体皆虚妄性喧烦故。 非是寂静通名烦恼。 论如是下三双结难了。 疏皆依下若据生起。 即次第而生。 今此横论故皆依无明也。 非一谓二障互为前后差别。 则等分偏增有殊。 佛了等者。 降此已还各随其分。 未能尽知。 唯佛穷证。 故能知也。 故前疏云。 若至心源得于无念。 则遍知一切众生一心动转四相差别。 立理中。 疏若独等者。 反纵所难。 然今下顺通其义。 故致下结答。 故上下引证。 并可见。 喻中论木喻众生。 火性喻本觉。 人知喻佛等。 方便即鑽燧之事。 喻悲愿说法。 烧木即先有火起。 火喻发心修行。 烧木喻断烦恼。 此中若无及不假之言。 正显阙缘也。 法中论为缘者。 即慈悲愿护说法教导。 合正用鑽燧等。 入涅槃者。 合上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也。 上喻中虽无显文。 以烧木之言。 便含此义。 阙因中论未有熏力者。 如湿木之遇绳鑽。 虽有火性而鑽之不生。 障者亦尔。 虽有本觉闻法亦不悟解。 不能究竟等者。 亦有闻法信受。 暂时发心。 然鲜克有终。 不能久永。 如下所说。 或有见佛色相。 或供众僧。 或因二乘。 或学他发心。 悉不决定。 或退凡夫二乘之地。 此如湿木鑽时还有热气。 然不能出火烧木。 如世间法甚众。 于中信解修趣者实难其人。 良以内熏力微惑障厚重。 以喻类法。 昭然可见。 明得中论因缘具者。 如乾木之遇绳鑽也。 诸佛等者。 此则拣异二乘等。 以显遇真善知识也。 然此段文有二种加义。 初以慈悲等是冥加。 由冥加故起信修善。 次从以修下是显加。 谓现身说法。 由显加故进行证果。 于中修善成熟一句。 蹑前起后也然前喻文正喻初段冥加之意。 若喻后段显加之文。 应如加之以积薪鼓之。 以烈风则令前木都尽也。 疏自分者。 创发其心。 始修善行。 此亲赖前因缘之力故。 云自分也。 胜进者。 若推其本。 亦是前来内外熏力。 今约末而论。 并前自分。 又校一重故云胜进。 示义等者。 谓示义令解。 教行令行获大法利故生法喜。 斯则自分当信位。 胜进当解行。 向即十回向。 道即地上行。 涅槃即佛果也。 然善友与行人相值诚难。 且如世间有欲发心者。 则不遇真善知识。 有真善知识。 则不见发心之人。 感应道交实为不易。 如涅槃中针芥之喻。 并法华中龟木之喻。 此皆显善友难值。 今之行者傥偶斯缘。 闻法解悟。 岂不思夙植德本。 而无欣庆乎。 而不求进乎。 岂不思后世为先业所牵。 得如今世遇胜友乎。 诚宜勉之。 ◎◎二徵列。 疏为于下约能应明差别。 凡小是机为彼机故。 现形不同也。 谓应以佛菩萨等身得度者。 即现其身等。 随机万变不可一准。 以彼事识从境而起。 不了唯心。 随其分别情量所不同也。 此则差别在佛。 差别即缘也。 亦可下约能感明差别三乘不同。 已是差别。 况复各有胜劣之异宜乐之殊。 此则差别在机。 缘即属佛。 差别之缘也。 然由机之差别。 遂令应有差别。 非谓佛身有异相。 尔如镜光是一像异由形也。 谓三贤下出差别缘体。 下说十住菩萨便能现八相化利众生。 况其上位岂不然乎。 为诸下约能化显平等。 菩萨则始从信位。 终至十地。 业识者。 必兼现转。 但现一味佛身。 更无三乘之异故云唯现。 以此菩萨深解境界唯心。 不外执定相。 故现平等佛身。 与其为缘。 此即平等在佛也。 故下文云。 以同体智力故。 随应见闻。 而现作业。 亦可下约所化显平等。 同发大心同信大法。 同解大义。 同修大行。 同无退转。 故皆平等。 此则平等在机也。 故文云。 依于三昧。 乃得平等见诸佛身。 持业依士亦同前说。 谓初地下出缘体。 谓登地已去菩萨。 以无分别智证平等理。 知一切众生真如平等无异。 故现平等佛身应众生也。 一感用因。 疏机欲人者。 此人是乐欲修进之机。 即诸求三乘人也。 外缘体者。 即三贤已上菩萨。 及佛皆能作此缘故。 修行时者。 谓始起厌求修习善根时也。 于中有发意求三乘道果之异。 论乃至得佛者有二义。 一则于中有罗汉辟支。 故云乃至。 二者。 此中但说从始发心。 终至成佛中间所经劫数。 值遇外缘不能具叙时节。 故超越而言云乃至也。 器者喻也。 方圆大小各有分量。 三乘胜劣可以类之。 则受道之机器也。 开总中。 论父母等者。 如释迦之度罗睺。 父之力也。 又度诸母子姪等。 眷属诸亲力也。 又如净德与净藏净眼。 共化妙庄严王。 亦眷属之力也。 谓彼等宜以此类化度故。 佛为现父母等身。 余意例同。 论给使者。 即供给走使。 涅槃经云。 荣豪自贵。 我于其人为作僕使。 趋走给侍。 净名云。 见须供侍者。 现为作僮僕。 既悦可其意。 乃发以道心。 论知友者。 知闻朋友。 如鹙子之化目连。 以切磋琢。 磨共成其器。 论冤家者。 如未生冤王弑害父母。 令其获得果证。 又如无厌足王以杀事故。 令众皆得解脱门。 论四摄者。 一布施。 令他附己。 二爱语。 为他说法熏成净种。 三利行。 随彼所行方便利之。 令善根成熟。 四同事。 过恶同恶而断彼恶。 遇善同善而进彼善。 以此四事随机曲诱。 摄令入道。 然于五中唯第四是逆方便。 余皆顺也。 二摄别中论无量行缘者。 若干种心皆须称可。 随时方便难以具陈。 不能言数。 故云无量。 如法华说观音妙音现化等。 即斯事也。 二辨用中。 论以起下是能熏。 众生下是所熏。 增长善根是利益也。 善根谓信心展转。 能生解行证等枝叶华果故言增长。 若见者。 或见其形。 或覩神变。 如前现其差别形事。 令彼见者欢喜生善破恶入理。 乃至一二三四益等。 故净名云。 或有怖畏。 或欢喜。 或生厌离。 或断疑等。 若闻者。 或闻彼教劝令入道。 或因闻彼所诵经教。 寻文生解成闻慧故。 或则闻说自他功德。 而发善心。 一就根开缘中。 论近远二缘者。 由障有厚薄故。 遂令内熏有力无力。 由内熏故。 外值胜缘发起善根。 遂有胜劣。 由胜劣故。 令根有熟不熟。 以此遂成利根钝根入道迟速也。 二各开中。 论增长行缘者。 诸佛为缘。 为令三乘行人各增自行。 以入正观故。 疏方便行者。 即正观之方便也。 见道已前所修诸行。 皆是入理之方便故。 论受道缘。 三乘行人入见道已去。 亲证真如。 名为受道。 此亦诸佛为缘。 令其入证也。 疏四摄者。 谓诸佛菩萨为缘。 增长彼行人行四摄法。 以利他也。 三空等者。 谓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亦是为彼作缘。 令其住于三解脱门以自利也。 非谓诸佛欲为众生作缘。 先要内住三空之理。 斯二种缘皆依士释。 然此二缘若据论意。 理合遍通因果诸位。 如未入信前。 不信因果三宝真如。 名未受道。 佛菩萨等以之为缘。 令彼信受始为道器。 名受道缘。 既入信已。 所修十种信心之行。 亦假其缘。 令行增长名增长行缘。 如未入十解十地佛地等。 名未受道。 假其缘力而得受解入证。 得涅槃等。 俱名受道若从解位已去。 修地前行。 见道已去修地上行。 佛等为缘。 令其增长。 名增长行。 如八地菩萨。 得无相无功用故。 拟入涅槃不进九地。 佛为此故现身七劝。 然后发行进入弥速。 岂非增长行缘耶。 乃至垂成正觉。 亦假诸佛为缘也。 受道增长或先或后。 二俱通也。 问此是差别缘如前疏文。 只配凡夫二乘。 如何将此为三贤已上耶。 答若如疏配。 何故前论云。 从初发意始求道时。 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耶。 应知此差别一缘。 通为凡夫二乘诸位菩萨也。 问平等一缘如疏。 唯配三贤已上。 前信位中得有此缘否。 答若据论意。 亦可通前。 以下文云所谓众生依于三昧。 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如十信位。 正修真如三昧。 于中见者岂非平等缘耶。 应知前差别缘不约定中所见。 但是随类随宜。 现十界身等故名差别。 若依三昧见平等佛身。 无分齐相者。 即平等缘。 疏中前文且约依识熏习。 以辨二缘。 亦一往尔。 学者知之。 一能作平等。 疏平等心者。 九类皆度不拣择故。 论自然熏习者有二。 一以本悲愿。 常熏本觉不曾舍离。 二无缘慈悲常熏众生。 摄取不舍不待作意。 故曰自然。 疏常用者。 无作妙用有感斯应也。 论同体智者。 谓此智与真如体同故。 又能知一切凡圣染净同一真故。 此根本智也。 下云而现作业。 即后得智。 疏释成常用者。 亦是释成平等所以。 以真如之性平等无断无尽。 故能普度常不舍离。 此如下信成就发心大愿平等方便中说。 论随应见闻者。 随彼菩萨位中。 所应见者。 各见佛身及与净土。 可应闻者。 各闻说法示教利喜。 现作业者。 谓现大小化身。 土之业用也。 此则现身说法。 皆是起缘熏之用。 故疏云显其用相也。 亦可文中皆愿度脱是第一心也。 度脱即是令得灭度解脱也。 一切众生是广大心。 常恒不舍是常心。 同体智是不颠倒心。 以有智故无人我相也。 已上皆显平等缘体也。 后二句显其用相。 二对机中。 论三昧。 秦言正受。 不受诸受故。 即念佛三昧平等见佛。 即法身佛也。 以依三昧见佛色身。 即见法身。 以不取色分齐相故。 此即同真如三昧也。 疏无有彼此等。 释前平等。 可知。 一标中。 论此体用熏习下略不言相者。 与体无二故。 此以所起行望能熏体用。 以辨相应。 三释。 疏明行劣等者。 意识五意皆是妄心能所分别。 未称平等真如。 但依信力修进而随顺之。 凡即未入信位。 菩萨即十信三贤已去。 此义正如上妄心熏真如处说。 论未得等者。 以未得无分别心故。 未与真如体相应。 以地前菩萨未亡能所分别故。 即所起行未与能熏体合也。 疏正体智。 即是无分别心。 正能会理之智名正体智。 体即会合义。 正体即智。 持业得名。 若以正体为真如。 即依主释。 法身体即真如也。 但以约人所说故。 云法身化身等。 约法所说故。 云真如体用等。 论未得自在业者。 以证真之后所有起行。 尽是真如妙用平等之行。 一一行皆从真起。 皆称如理是真体之业用也。 故云自在业。 今此位中未得此行故。 不得与用相应。 此则所起行。 未与能熏用合也。 以能熏用从真体起。 自在业亦从真起。 二用若合。 同是一体。 名曰相应。 地前阙此故云未得。 若至地上即得相应。 便能与三贤等人。 作能熏缘也。 问若然者。 何以前说三贤起用。 与小乘等为外缘耶。 答前所说者。 但是依于愿力及三昧力。 能起差别缘。 实未能有自然业用。 为平等缘尔疏证真后得智者。 证真之后所起之智故。 或可此智亦能证真。 以能重虑缘真作相见道故。 二中论法身菩萨者。 初地已上乃至十地。 皆名法身。 以得平等智证真如理。 以真如法为身故。 疏如理等者。 所起行与能熏体合也。 即上法身是其所合。 谓此菩萨以法为身。 人法不异故。 然如理即前正体之异名。 能证真如理之智。 依主释。 论与诸佛等者。 既得无分别心与理冥会。 依真起行遍修一切。 自利利他合佛智用。 二用一体名曰相应。 然此段论若望前文。 有所不齐。 以前文说未相应。 则正体后得各举一能一所。 今此段文于前举能于后举所。 文之巧略互现而已。 别无他意。 疏文顺解便成义补。 其理昭然。 疏如量智者。 即上后得之异名。 如彼彼众生器量。 如彼彼俗谛分量。 悉皆知故。 证真等者。 依所证真理为轨则。 故所行之行皆契真如。 故云法力。 但有信力者。 地前既未契真。 但能信顺缘真修行。 故非法力。 地上名真修。 地前名缘修。 即斯义也。 八地已去者。 约无功用行以释自然也。 诸说自发心修行。 已来至此地。 已经二无数劫。 自此之后任运相应。 如下水船不劳篙棹。 然犹更经一无数劫方至佛果。 今详此段论意。 不须别配八地方说自然。 但是地上菩萨证真起行。 皆依法力。 皆是自然。 末必须到八地。 学者知之。 论熏习真如等者。 证真起行还熏真如。 何有无明而不除灭。 如日轮发照还照日轮。 岂有昏闇在中而能违拒哉。 疏妄灭行成者。 谓九相既灭万行成就。 万行成故。 德备河沙。 九相灭故妙绝尘累。 问地上菩萨亦有智识等四意。 如何得说相应而异地前耶。 答相续识是法执分别。 初地已除故。 得无分别智与理相契。 智识虽在。 但是俱生不障见道。 又出观即有入观即无。 况从一地已去分除。 七地都尽。 二麁之识既尽。 妙平二智已成。 内证外现于何所碍。 虽残三细之识。 以妙智为主。 不乖相应。 故论中但云得无分别心。 更不言三细之识。 由是不同地前事识现行而未相应也。 疏中不言。 文略故也。 染净尽不尽者。 上说染净各有功能。 互相熏习成于世间出世间。 未知究竟何胜何劣。 何法有尽何法不尽。 若俱不尽则徒为进修。 若复俱尽。 则成断灭。 若言一尽尽于何法。 故此明也。 初文论复次染法至不断者。 未入十信位前。 九相炽然六染相续。 惑业习袭报应轮纶。 尘沙劫波莫之遏绝。 故前云。 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 故说无始无明。 又下云。 以如来藏无前际故。 无明之相亦无有始。 然亦无有悟后更迷之人。 故经云。 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是知无有初起之。 际乃至得佛后则有断者。 内外熏力发厌求心。 始入十信。 苟能止业犹自未能断除惑染。 从三贤位方乃觉除。 直至佛地始得断尽。 是知断字贯通诸位。 诸位即分断渐断。 佛位即普断永断。 今以略于下位。 故云乃至。 又云。 得佛后断者。 以断后始得佛故。 非谓得佛后方始断。 论文语滥故。 下文云。 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 又前云。 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又云。 破和合识。 灭相续心。 显现法身等。 诸文非一。 此皆灭妄成佛之义。 是知虚妄之法不能究竟。 故云有终也。 次文疏正显者。 亦是标也。 此中通于因缘体用。 总名净法。 论常熏习者。 即内因体相熏习也。 妄心灭者。 以真熏有力减无明。 能起行对治。 妄心则灭。 成淳净圆智也。 法身显现者。 以所熏妄心灭故。 能熏体相显现。 即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 显此不生灭体也。 即在缠如来藏至此显处。 名为法身。 即前究竟觉智净相法出离镜得涅槃等是也。 起用熏习者。 法身既现。 即能起自然业用。 应化众生。 此则用熏习义。 便成差别平等二缘。 即前不思议业相缘熏习镜成自然业等也。 故无断者。 则三身并常也。 不断即常义。 今兹实教但说二身相即无碍。 岂得不常。 然今科云有始者。 亦且一往约用熏义说。 若准体相熏习。 即无有始。 故文云。 以真如法常熏习故。 又前云。 从无始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等。 又次云。 非前际生。 又下云。 以如来藏无前际故。 今且形对妄法权作此科。 不可定执同不了义。 疏文可知。 辨所示义。 疏二初叙章意。 前法者。 即指前科生灭心法也。 既具明染净法相生灭不同。 此生灭法遂有显于三大功能故。 今指之也。 问下具如立义分中。 诠旨者。 诠谓能诠即显了义。 说文云。 诠者具也。 谓具说事理故。 今此真如一门。 门为能诠体为所诠。 既目门为真如。 真如即所诠旨。 故门之与体无二无别也。 法义殊者。 即一心三大法义也。 此等皆如立义分中已说。 初体中论一切者。 通凡及圣。 凡夫谓六凡界即一切异生。 声闻下即四圣界。 此显平等真如。 从凡至圣若大若小。 若因若果。 一体无异。 凡迷未曾减。 圣悟未曾增。 小大因果例然。 又染起不增障尽不减。 又用隐不减。 德显不增也。 然此体大偏通情器故。 经云。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今且偏就有情而言也。 疏优胜也。 谓诸佛最胜凡夫最劣。 中间相望。 通于胜劣。 真体等者。 谓性德正因。 其犹太虚。 虽茅室绀殿有殊。 其中虚空岂有别异。 故心经云。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凡位等者。 明此法体非谓于前凡位中。 从无而有。 亦非于后佛位中。 从有而无也。 然至而论之。 其实凡位与真如俱无前际。 非谓凡夫即有前际。 真性无前际。 佛位亦然。 故下文云。 以如来藏无前际故。 无明之相亦无有始。 又云。 以如来藏无后际故。 诸佛所证涅槃与之相应。 则无后际。 然今论意未必约位而言。 但云穷于过去。 非有前际而生起也。 鞠于未来。 亦非有后际而灭尽也。 际时也。 然观论文。 大似不无前后际。 但是真体。 不于前后际中生灭也。 遂令疏文有兹释尔。 有智详之。 可以意会。 论常恒者。 盖一义也。 疏中别配。 亦且一往。 皆显等者。 亦可不增减非生灭。 皆是显常恒所以。 又不生不灭方是不增减。 毕竟常恒。 若有生灭则有增减。 非是常恒。 又此一句是显不垢净也。 谓在缠不垢出障不净。 若不然者。 即有变异。 岂曰常恒。 又如故无增减。 真故不生灭。 后句总结也。 又此三义即是前文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也。 如次对之。 一总中论从本等者。 显无有始故。 云从本已来。 拣非体外故云自性。 明无欠少故云满足。 意在普该故云一切。 功能德业故云功德。 二别论大智等者。 此有通别。 通则智即是慧光即是明。 又智慧即是光明。 别则以义目之名智慧。 以相取之曰光明。 智即是体慧即是用。 光即体之相也。 明即用之相也。 如摩尼珠体有光明。 以自莹曰光照物曰明。 遍通凡圣名大。 依法所显曰义。 复言自体者。 显是即体之相无二别故。 疏本觉智明者。 但取通意尔。 论遍照等者。 即始觉也。 法界有二。 谓理及事。 始觉照理即如理智。 始觉照事即如量智。 理量齐鉴故云遍也。 疏本觉者。 就体而言也。 即彼本觉显照义边。 便名始觉。 始觉之体元是本觉故。 论真实等者。 依根所发了境义边。 名为识知。 了如理事永离诸过故云真实。 疏无倒者。 即离四倒及余执计也。 论自性等者。 非假他缘故云自性。 在缠不染故曰清净。 诸法中实乃名为心。 疏云。 离染但得一义。 论常乐等者。 常谓穷三际而无改。 乐谓在众苦而不干。 我谓处六道而莫拘。 净谓历九相而非染。 此自性涅槃之四德也。 疏圆备者。 诸德虽多不过此四。 以此四法收一切德故。 论清凉等者。 无惑之热恼故曰清凉。 此显般若也。 无报之生灭故云不变。 此法身也。 无业之系缚故云自在。 此解脱也。 即离三障成三德尔。 疏云无迁。 亦但三中之一。 此文仍与上句义理不别何谓清即净义。 凉即乐义。 不变即常义。 自在即我义。 今但离为三四各说故成二段。 三结论过河沙者。 上但略显不能具载故。 不离者。 随举一德全摄真性及一切德。 疏文可解。 论不断者。 无始无终。 疏云。 相续即无终也。 论不异者。 上云不离。 恐谓如树不离地。 手不离腕等。 故云不异。 不异者。 真如即德德即真如。 故疏云。 同味语犹疏略。 论不思议者。 即一性而有多义。 即多义而全一性。 不可以定量所得。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 疏举一义影以显之。 论佛法者。 佛即是觉。 意明上之功德。 尽是本觉之法故。 故金刚云。 一切法皆是佛法。 疏唯佛等者约始觉释佛字。 谓佛是始觉之极。 法即前诸功德。 显此诸法非因位而究了故。 佛之法也。 所觉法者。 此约本觉释佛字。 佛即法也。 义如前释。 论乃至者。 越彼河沙故云乃至。 满足即无所少。 意云。 乃至过河沙数义理悉皆满足。 无所欠少也。 疏若此下以修显性。 此反显也。 既证下顺释如文。 如海有宝余人不知。 涉海者既获旁底。 岂不信乎立名中论如来藏者。 具有三义。 一隐覆义。 二含摄义。 三出生义。 广如前说。 隐时等者。 似当初后二义隐故名藏此则如来自隐不现也。 又因地能生果地功德故名藏也。 论如来法身者。 若以应身为如来。 即依士释。 若以真身为如来。 即持业释。 然其身者。 亦具三义。 一者体义。 真如自体任持不失故。 二者依义。 为彼报应之所依故。 三者聚义。 一切功德之所集故。 故唯识云。 体依聚义。 总说名身。 显时等者。 即后义谓万德名法依止名身。 然德有修性。 若约修说。 即属报应。 成依止义也。 若约性说。 即聚集义也。 其体之一义。 当于前段体中故此不言也问法身既属无为。 且非积聚。 何言聚耶。 答功德既是无多之多。 何妨聚是无聚之聚。 斯皆义说。 圆回无滞非实法聚有可拣也。 一问中论上说真如者。 谓前门中云。 从本已来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云何下对前正难。 前说离相平等。 今说功德差别。 前后矛盾。 其义安在。 答中初正明。 论虽实下纵存今文差别相也。 而无下不违前门平等之义。 等同一味者。 等齐也。 即指前差别之法。 同者。 诸法无性唯一真如。 一味喻明。 如水之八德一味无差。 一真如者。 法说。 疏亦法喻兼明也。 二徵释。 疏非能分别者。 无虚妄分别故。 非所分别者。 既无虚妄之心。 即离所分别相。 故前文云。 心灭则种种法灭。 无能所者。 由前心境并亡故。 得差别即无差别同一真如也。 一略中疏既其等者。 既而能所俱亡。 遂令一体无二者。 如前差别之相。 依何建立。 以依等者。 前云是心生灭因缘相。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能显既多所显亦广。 俱喻河沙也。 且举下释举本彰末。 可知。 二对显论三。 初举所迷理。 疏所迷理者。 即真如之理义。 具真如门。 论而有下。 二别翻配三。 初别举八重。 初无明智慧对论妄心者。 即前不如实知也。 不觉起念即前不觉心动。 名为业相。 见境界即前转相现相。 此之三相。 即是无明阿梨耶识。 又见字义宽。 亦通四麁故。 疏云细麁也。 疏依真下即生灭之相。 义具前文。 将欲下释意。 净因染得故须然也。 真如门无染可对。 故无示义。 此生灭门染净既分。 故须翻对以显相大。 诸句例然者。 随文可见。 云何显者。 牒难以起下文。 论心性不起者。 不起念也。 疏既起下故前云。 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 反显无念即名觉智。 论若心起下。 二局见普照对。 疏妄见不周者。 如人见东不见西。 近远内外明闇等亦尔。 故经云。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以存能见心故。 故于诸境有所不见也。 真照圆明者。 以无见故无所不见。 故肇论云。 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 初地得名真见道者。 以不存能所见故。 论若心有下三。 妄见真知对。 非真识知者。 动则不如实知故非真也疏反之等者。 以心无动故。 则所知真实。 真实者。 离伪妄故。 从此已下至不自在。 一一文初应合皆有若心有动之言。 仍于本句之末。 更云心性无动等。 即随句翻对。 论文存略。 但举能对之妄也。 论无有自性。 四无性有体对。 疏妄染无体者。 依真妄动。 何有自体净心者。 心无动故。 离缘独立。 独立之体本来无染。 斯则不逐缘生不因境起。 故云自性清净心也。 论非常下五。 颠倒真实对。 疏四倒者。 即无常苦无我不净。 心动故起于有漏色心。 有漏色心实非常等。 凡夫计为常等。 故成四倒。 反之等者。 以不动故。 色心不起。 以不起故。 唯真如性常住清净自在安乐。 故成四德。 论热恼者。 六热恼清凉对。 疏诸惑者。 由心动故。 起于贪瞋等惑。 烦恼炽然。 故成热恼。 故说等者。 心不动故。 即是真如。 真如无惑则非热恼。 既无热恼故曰清凉。 论衰变者。 七变易凝然对。 疏妄染迁改者。 以心动故。 起于九相。 九相生住异灭老病死等故成衰变。 反显等者。 心不动故。 即是真如。 真如之中本无九相生灭迁改。 故云不变也。 论则不自在者。 八系缚自在对。 疏业果等者。 由心动故。 起业受报。 堕五趣中名为系缚。 真如自在者。 心不动故。 即是真如。 真如之中。 无有业系故云自在。 上云等者。 以此段中皆举能显妄染。 以对显前净德。 论文略故不具列之。 故今疏中略指后之三义也。 论乃至下。 二总举诸法。 言乃至者。 既过河沙。 不可具述。 故云乃至。 对此义者。 河沙染法心动故成。 心不动时。 诸净功德亦过沙数。 诸净等者。 即真实识知已下诸义等。 疏一一等者。 以心性动与无动。 反覆明诸染净。 今要省文故。 以心动在前无动居后。 所显诸法摄在中间。 于中又阙净德之目。 若欲一一别对令人易解者。 应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 心性无动即是真实识知义故。 乃至若心有动则不自在。 心性无动则得自在。 如前疏文。 逐段反显是也。 若更取类言之。 复应云若心有动则是系缚。 心性无动则名解脱。 他皆倣此不可具言。 然前八对初之两段。 各约别义。 言起念起见。 斯亦不出心动之义。 若欲各举别义者。 真实知识等亦有别义。 应云心起分别非真识知。 心离分别即是真实识知义故。 乃至心若起业。 则不自在。 心离业系即得自在等。 当知心动义通。 余皆是别也。 论若心下。 三别彰满足。 疏妄心等者。 若于心外见法而生追求。 终不能足。 却有所少。 亦可若有一法在于心外。 是可念者。 则性中功德有所欠少。 如人于他求物。 当知家间所无。 净德等者。 以心性无外故。 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则可忘怀而契之。 不可起心而求之。 当知有所见者。 皆是虚妄。 以从分别生故。 此意显异权宗所说佛果无漏功德并是修生。 今此论宗但即修显。 本自有故。 金银生像可以喻之。 论名为下三结得名。 双约因果。 如前所明。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