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长水沙门子璿录观中论心沉没者。 以真如无相。 向即心绝分别不起。 故云沉没。 此如二乘取空为证也。 由沉寂故遂成二失。 如下列释。 论或起下正显失。 疏初观即法相观。 于中复有苦无常无我不净之异。 以见不净故不可爱。 苦故不可忍。 无我故不自在。 无常故不可保。 由是深厌世间而求出离。 乐修众善以备将来。 夙兴夜寐无敢怠堕。 第四即精进观胜心既发。 念念精勤。 敏则有功故能成办。 第二即大悲观。 谓见诸众生漂沉苦海无有福慧。 不知苦本。 耽乐生死不求出离。 故起大悲哀愍之意。 故法华云。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第三即大愿观悲心既发。 以愿要期不择怨亲胜劣。 皆令脱苦逮得涅槃。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 故能成矣。 疏四非常者。 谓非斥彼常情所执之四境故。 无常中。 论一切有为者。 除六无为外余之。 四位。 并是有为。 无得久停者。 诸法既生。 生已即灭。 如露如电不可久留。 故戒经云。 壮色不停犹如奔马。 人命无常过于山水。 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无常经云。 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 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苦观中。 论一切心行等。 如经中说。 一念有九十刹那。 一刹那中九百生灭。 既速生速灭诚为苦也。 故前云。 动则有苦果不离因。 然苦者。 逼迫为义。 五苦八苦种种不同。 略而论之。 不离三种。 谓苦苦坏苦行苦。 三苦之内行苦最通。 不唯五趣皆有。 抑亦三乘悉具。 今就通义故标一也。 无我中论恍忽如梦者。 念过去法恍恍忽忽。 似有而无如存若亡。 徒有言说实不可得。 故云如梦。 何啻过去现在亦然。 故净名云。 是身如梦虚妄见也。 疏难追者。 非谓有体而求之不易。 故曰难追。 以全体自空但有言说。 故云无体也。 论如电光者。 应念诸法。 前属过去后属未来。 于二中间无体可住。 终不可取。 故云如电。 故净名云。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也。 疏刹那者。 时之边际也。 不住者。 经云。 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 又经云。 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论如云等者。 云起晴空。 何曾有本法生真界。 宁见所从。 以生时无有来处故。 灭时亦无去处。 净名云。 是身如云须臾变灭也。 疏缘集等者。 兼能集之缘。 亦无来处并同于云。 然此段文正是空观。 今科云无我者。 以要对破常等四倒。 故三世既空则无有法。 法尚不可得。 岂更存乎我耶。 故曰无我。 四中论不净等者。 净名云。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然有五种。 一种子不净。 父精母血之所成故。 二住处不净。 生熟二藏中间住故。 三自体不净。 三十六物共和合故。 三十六者。 外相三四丑。 谓发毛爪齿睇泪涕唾垢汗便利。 身器二六成。 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中含十二秽。 谓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痰白痰生熟二藏。 四自相不净。 九孔常流诸秽恶故。 五究竟不净。 身坏命终不可堪故。 形骸若斯。 复何可乐。 疏除四倒者。 常乐我净是凡夫所执。 四种颠倒故。 今以无常等四观。 一一对治。 如以四药治于四病。 大悲中。 论如是等者。 以悟自身非常既尔。 当念众生亦复如是。 无明迷故。 不自觉知故。 起大悲也。 三界九类故云一切。 从无始下穷其苦源。 盖是无明所作故。 前文云。 以有无明染法因故。 则熏习真如。 以熏习故则有妄心。 乃至造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已受下明三世皆苦也。 难舍等者。 无明未尽已前不能免故。 故法华云。 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 亦以五欲财利故。 受种种苦。 又以贪着追求故。 现受众苦。 后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 若生天上。 及在人间贫穷困苦。 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 如是等种种诸苦。 众生没在其中。 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 亦不生厌不求解脱。 疏无心厌背等者。 反知厌背苦。 则有边故。 前文说染法得佛后则有断故。 十地经云。 有无数身已灭今灭。 如是生灭不能于身而生厌离。 转更增长机关苦事。 随生死流不能还反。 深发悲心者。 众生与己性无二源。 真乐本有而背之不求。 妄苦本空而爱之不舍。 迷头认影枉此艰辛。 行者观之。 必生悲济。 大愿中。 疏因悲立愿者。 思惟众生三世之苦难舍离故。 勐立希欲要结之心。 乐具德行济度彼苦。 愿体者。 若有分别则不能普度永度。 便成颠倒不称法性。 以法性离分别故。 然此亦是不颠倒心也。 长时心者。 于中初之三句且是内修德本。 若自无德行焉以化人。 先利其器必善其事也。 故华严疏云。 川有殊而不枯。 山有玉而增润。 内无德本外岂能谈。 又净名云。 若自有缚能解彼缚。 无有是处。 若自无缚必能解缚也。 后之一句正是长时。 广大心者。 文云。 一切则九类四生无不摄尽。 故成广大。 初句即是能度方便。 若无方便则焉令发心。 故以沤和善巧。 令悉从化也。 第一心者。 高出人天二乘之境。 更无过此故。 称第一也。 今详文中具有四愿。 谓离分别即誓断烦恼。 遍修诸行即誓学法门。 尽未来等即誓。 度众生。 令得涅槃即誓成佛道。 既令彼得功归于己。 即是自希证也。 精进中论以起等者。 既发如是希欲之心。 应行是事而无怠堕。 斯则以思无益不如于学。 故一切善法勤而行之。 苟能无处不修。 无时不作。 勤勇匪懈心不厌舍。 则自然成就自利利他也。 结观中。 论若余等者。 谓燕坐则唯专于止。 若从坐起。 余诸威仪当应思察利害之事。 念欲去取也。 疏顺理者。 一切善法顺真如理。 前文云。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以诸善行。 外违妄染内顺真如。 故云顺理。 即作持门也。 违理者。 一切恶法诸不律仪内与法性相违。 外能招报诸苦。 故不应作。 即止持门也。 总标中。 论若行等者。 此约四仪六缘之中。 皆须止观双修定慧俱运。 疏动静别修者。 虽云别修。 应须习其双运以前文云。 虽先止后观。 次第别辨。 然至修时。 岂得相离。 以文不累书。 故成前后。 今此文中说俱者。 亦是重辨前文。 恐人修时各自习故。 故劝皆应止观俱行也。 以因时俱行果方双运。 如有足无目有目无足。 皆不到清凉池。 独轮之车岂免覆辙。 故经云。 因地心与果地觉无二无别。 方曰始终不相离也。 即止中。 论自性不生者。 故中论曰。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今举四中之一。 故云自性。 此即无我无造无受者也。 下即善恶之业亦不亡。 非有义者。 遍计全空故言非有。 依他不泯故不言无。 若言无者。 则堕断过以非同兔角毕竟无。 故论即念因缘等者。 故经云。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又云。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等。 疏非无义者。 依他宛然。 故言非无遍计全空故不言有。 若言有者。 即堕常过以非同妄情有所得故。 此二者。 性相有殊。 不二者。 体用常俱。 此顺等者。 有二义。 一顺教。 即此所引是佛圣言。 二顺理。 谓不动真际是性不变。 建立诸法即性随缘。 一法二义。 故云即也。 故前疏云。 不变性而缘起染净常殊。 良以等者。 经云。 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 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 故能等者。 约境修心以成观行。 境既即亡而存。 心亦即止成观也。 然前段即真如门。 后段即生灭门。 二门不二但是一心。 故得止观双运。 即观中。 论虽念因缘等者。 即前非无义也。 而亦下即前非有义也。 疏不分配者。 以前影后故。 疏文二。 初正释文旨。 故疏序云。 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 此乃即随缘而不变故。 良以等者。 经云。 一切众生皆如也。 前文云。 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故能下亦同前文。 约境修心以成止行。 境既即存而亡。 心亦即观成止也。 配归二门反前可见。 说时下。 二通示用心。 说有前后等者。 文不累书。 言不顿发故。 观之与止前后而辨。 若在行人修心之际。 须止观融鎔无前无后。 谓即止而修观寂而常照也。 即观而修止照而常寂也。 寂照之体即是一心。 一心名为实性。 故云。 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 此中不唯止观不二。 抑亦心境一如。 谓以无缘智缘无相境。 以无相境相无缘智。 境智一如。 如水与水。 唯一实相更无别法。 方名圆顿止。 观真如三昧。 对障中。 疏治二过等者。 凡夫不知诸法自性无生。 见有人法而起贪爱。 乐住世间。 今修止道令知法本。 不然今则无灭。 自然见三界虚妄。 如虚空华不乐住着也。 二乘得之。 见法无我于苦不怖。 岂欲速取寂灭涅槃耶。 以止下释所以可知。 正治二乘者。 以二乘一向沉空。 以空为证怖惧生死。 但求自利不起利他。 不成佛法。 今修观道。 知一切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知病识药即起诸幻。 以除幻者。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此则自然离于陕劣之见。 而起大悲普能救济也。 若凡夫得之。 则能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而修诸善行以修观门。 不坏缘法能除此障。 总结。 疏非不乐世间者。 意云。 不乐世间方能修善。 斯则止成于观。 非不怖等者。 意云。 不怖生死方能起悲。 此乃观成于止。 犹如合绳乍似相违。 究竟相顺也。 故杂阿含说。 佛在瞿师国。 阿难问上座。 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 当以何法专精修习。 上座云。 当以二法。 所谓止观。 阿难曰。 多修习已当何所成。 上座曰。 修习于止终成于观。 修习观已终成于止。 止观俱修得诸解脱。 阿难复问。 五百比丘亦作是说。 阿难欢喜问佛。 佛深印可。 止观相须等者。 亦如于绳合之方用。 故涅槃经说。 二乘菩萨修不均故。 不见佛性。 无明邪见自此而生。 无上菩提由之难入。 如能具足修习不相舍离。 则能疾到萨婆若海。 故涅槃云。 定慧等学明见佛性。 法华亦云。 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 由是菩萨行门虽多。 总摄不过定慧。 故华严云。 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萨所依赖。 天台宗于止观深意在此。 故彼云。 涅槃真法入乃多涂。 论其急要不过止观。 止乃伏结之初门。 观乃断惑之正要。 止乃养心识之善资。 观则照神解之妙术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 斯乃自利利人。 法无不备也。 今之学流焉可偏习。 如天台说。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 即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 因缘虚假不实故空。 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貌。 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 下不见众生可度。 是名从假入空观。 亦名二谛观。 亦名慧眼。 亦名一切智。 若住此观。 即堕声闻辟支佛地。 故法华中诸声闻等自叹言。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心不喜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 终不能发三菩提心。 此即定力多。 故不见佛性。 若菩萨为度一切众生。 成就一切佛法故。 不应取着无为。 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 即当谛观心性。 虽空对缘之时。 亦能出生一切诸法。 犹如幻化虽无实体。 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 行者如是观时。 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 能于空中修种种行。 如空中种树。 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 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 若能成就无量辩才。 即能利益五道众生。 是名从空入假观。 亦名平等观。 亦名法眼。 亦名道种智。 住此观中智慧力多。 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菩萨虽复成就如此二观。 犹是方便非是正观。 故缨络云。 前二观为方便。 因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 双照二谛。 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法者。 应修中道正观。 若能谛观心性非空非假。 而不坏空假之法。 若能如是照了即于心性通达中道。 圆照二谛。 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 即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 亦不取中道二谛。 以决定性不可得故。 是名中道正观。 如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此偈非唯是分别正观。 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 当知中道正观即是佛眼。 即是一切种智。 若住此观即是定慧力等。 了了见于佛性。 即是安住大乘。 行步平正其疾如风。 入萨婆若海。 即行如来行。 入如来室。 着如来衣。 坐如来座。 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 获得六根清净。 入佛境界。 于一切法无所染着。 即一切诸佛皆现在前。 成就念佛三昧。 安住首楞严定。 普现色身。 能入十方佛土。 教化众生。 严净一切佛刹。 供养十方诸佛。 受持一切诸佛法藏。 具足一切诸波罗蜜。 即入顿悟大菩萨位。 即与普贤文殊共为等侣。 即常住法性身中。 为十方诸佛称叹。 授记能八相成道。 于十方国究竟一切佛事。 具足真应二身。 是名初发心住菩萨。 然上所说依经明其三观行相。 似成别异。 若在行人。 即须三智一心中得。 不纵横并别。 方是圆修也天台空观即此止门。 假观即观门。 中观即俱运也。 大约如此。 防退中。 论众生者。 十信初心之上品也。 怯弱等者。 谓于生死中创起觉悟。 惑业则无始积集。 善行则方将修学境强心弱障重力微。 在于观心宁无恐劣。 娑婆者。 此云堪忍。 具足五浊实不可居。 故经云。 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充满。 多不善聚。 唯佛如来堪忍住。 故亦可修忍。 胜余方故。 不能常值等者。 以秽土之中虽有佛出。 然不久住即入灭度。 动经多劫空过无佛。 行者或生佛前。 或生佛后皆不得值。 以不值故不能供养亲近承受圣旨。 惧谓等者。 其犹孤子未及成人。 便失恃怙宁不忧劳。 将无所损。 行人亦尔。 无佛为胜缘内心又微弱。 况兹秽境五浊溷然。 期心上求实为难进。 拟退圣道。 圣意中。 论胜方便者。 即念佛三昧十六观门。 及佛愿力等。 随愿下如随愿往生经所说。 十方皆有净土。 若欲生者随愿往生。 引经中。 论修多罗等者。 即阿弥陀无量寿瑞相。 及观经等。 如小弥陀经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 名曰极乐。 乐事极。 故名为极乐。 有佛号阿弥陀。 阿弥陀者。 此云无量。 光明寿命弟子国土庄严悉无量。 故其国土庄严佛身功德微妙殊绝。 难可思议。 广在经文。 不能具述。 然凡往生者。 都有九品。 因行有胜劣。 往生有升降。 华开有迟速。 成道有前后。 上上品者。 发三种心。 谓志诚心深心回向心。 具足戒行读诵大乘。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佛及菩萨亲来迎接。 观音菩萨执金刚台等。 至行者前。 其人乘此随佛之后。 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生已见佛闻法开悟。 经须臾顷遍至十方。 于诸佛前次第受记。 还至本国。 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乃至下下品者。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以恶业故。 合堕地狱。 经历多劫。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 令称佛名号。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具足十念乘华往生。 佛及菩萨共来迎接。 生彼池中莲华之内。 满十二大劫莲华乃开。 观音势至而为说法。 闻法欢喜灭罪除障。 发菩提心等。 如要备见请览彼经。 问准随愿往生经说。 十方皆有净土。 云何偏指西方。 答因易缘强胜余方故。 因易者。 十念为因故。 缘强者。 彼佛愿力故。 以彼佛因中有四十八种广大誓愿。 于中云。 若有众生欲生我国。 十念成就不得生者。 不取正觉。 有兹所以。 故偏指也。 具如瑞相经。 常见佛者。 约生彼说也。 若观法身者。 约今修因也。 疏三位者。 料拣往生之人。 正是说于已生彼者。 若观经中具明九品。 天台所判。 上三品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 中三品是十信已下。 以能持戒孝养等。 而求生故。 下三品是今时悠悠凡夫。 以作众恶重罪。 临命终时遇善友劝。 方愿生故。 上上品见佛闻法便证无生故。 是道种人。 上中品位当性种。 上下品位当习种。 一得道有迟速。 二所乘有胜劣。 得道迟速者。 上上品如前生。 已便证无生。 上中者。 生经七日得不退转。 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上下者。 经三七日。 能游十方。 过三小劫得百法明门。 住欢喜地。 乘胜劣者。 初金刚台。 次紫金台。 后金莲华。 今疏约三位者。 但就九品中前六品说。 初位即彼中三品人也。 第二位即彼上下品人。 第三位即彼上中上上品人也。 以是料拣不退义故。 故此判也。 无退缘者。 以彼寿命长远。 又无女人无三涂。 无寒暑无饥渴。 无冤亲无老病。 所欲随心。 常与声闻大菩萨等而为伴侣。 常见佛闻法。 水鸟树林皆演苦空无常无我。 念佛念法。 由是善业则自然增长。 尘劳则任运消除。 直至菩提更无退转故。 弥陀经云。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 欲生弥陀佛国者。 皆得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与此秽土修行霄壤有隔。 犹如二人共至前所。 一则徒步。 一则乘载。 如是二人难易可见。 彼此二境修行等差。 亦复如是。 然今有人不审利害。 于两土察因缘之胜劣。 说空行有数宝受贫。 往往穷理以无西。 沉空而谤教信鄙俚于后代。 非方便于先觉。 恃己为是何是之有。 谓我情忘。 何情之忘。 及乎赞喜谤瞋。 惑之盛矣。 殊不知存我入觉。 觉思远焉。 而罔信安养为息肩脱屣之地者。 吾为之伤之。 弗能已也。 佛记等者。 楞伽经说。 龙树比丘住初欢喜地。 能破有无见。 往生安乐国。 后二位者。 即十信满足及三贤位人。 以观真如法身勤修习故。 愿生彼国。 即是九品中上三品人也。 反知初位信行未满者。 即可对前常见于佛。 终无有退之文也。 然今论云。 若观真如法身毕竟得生。 斯则观已方生住正定也。 故知不可作生后方观而解。 有智请详。 劝修利益者。 即流通分也。 既陈法义广示修行。 圆顿之根必依悟入。 今总举前说。 劝令受持闻思修习得利益故。 文中具说三慧益相。 仍举不信毁谤之过。 今但云劝修利益者。 何也。 谓举深该浅故。 不言闻思因劝而修故。 自无疑谤。 由是但云劝修利益。 结前生后中。 论如是等者。 指前三分所诠法也。 谓一心二门。 二觉二不觉。 四位二相。 三细六麁。 五意六染。 二碍四熏习。 三大二身。 二见三心。 四方便六度。 三心相四信五行等。 并已说了。 然此等诸法尽是大乘之中差别法义。 故云。 如是摩诃衍等。 诸佛秘藏者。 即大涅槃三德甚深。 是佛所证。 非因位能穷故名秘。 多所含容而无积聚故名藏。 此之秘藏具足三法。 谓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一一皆具常乐我净。 故名为德。 虽有三名而无三体。 如天面三目不纵横并别。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 故名秘藏。 然上所说差别法义。 以此三法往收罄无不尽。 何谓也。 如上一心是总举秘藏体。 具足三大义故。 二门不离真俗二谛。 真中泯相即空是般若。 显实是法身。 生灭是俗谛正是解脱。 二觉中本觉是法身。 始觉是般若。 始本不二是解脱。 四位中随一一位。 皆有能证智是般若。 所证理是法身。 离障处即解脱。 二相中智净相是法身般若。 不思议业相是解脱。 四镜中如实空镜是法身。 因熏习镜是般若。 后二镜是解脱。 又初是法身。 二是般若解脱。 后二中三是般若法身。 四是解脱。 九相中前七属烦恼。 是般若。 造业是解脱。 受报是法身。 五意六染二碍摄入九相。 可以意得。 四熏习中染熏方离无明。 妄心境界起成惑业。 流转生死。 如九相所配。 净熏中真如是法身。 熏起始觉是般若。 离障处即解脱。 三大中体是法身。 相是般若。 用是解脱。 二身中真身属法身般若。 应身是解脱。 对治邪执能对是般若。 二见无处即解脱。 正理显处即法身。 三心中直心即法身。 深心即般若。 大悲心即解脱。 六度中度度皆具三种。 如云以知。 是般若。 法性是法身。 本无悭贪是解脱。 三心相中真心即般若法身。 方便及业识心即解脱。 四信中信真如即法身。 信佛即般若。 信法与僧即解脱。 五行中前四即解脱。 止即法身。 观即般若。 或一一行皆具三种。 以此三法。 统收一切靡不皆尽。 此三不离前之一心。 斯则十方三世一切佛法。 皆此论摄故。 名秘藏。 我已总说也。 举益。 论如来甚深境界者。 一心二门三大也。 一心则法甚深。 三大则义甚深。 二门则理事甚深。 皆是如来所证之境故。 正信者。 以此为实不信诸法故。 既生正信。 故离诽谤。 离诽谤。 故入大乘道。 道即因义。 能通佛果故。 持此论者。 教是大乘之门。 欲入大乘故。 须持教或读或诵。 总名为持。 视听所知悉名闻慧。 疏思慧者。 思惟其义。 修慧者。 如说修行。 论究竟等者。 始因闻思终得佛果故。 又一得永得。 故云究竟。 佛果圆通名之为道。 闻益中。 论若人等者。 有二意。 一者但能如此不怯。 他时必得如来授记。 如宝藏佛说释迦后时必得然灯如来授记。 二者景行若斯义。 合得记。 如圆觉经清净慧章末云。 若人闻此法门不生惊畏。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汝等当知。 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 植众德本。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义同此也。 又如法华说。 如来灭后。 若有人闻妙法华经。 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思益中。 论假使者。 实无此人假设而立。 故三千大千世界者。 俱舍云。 四大洲。 日月。 苏迷卢。 欲天。 梵世。 各一千名一小千界。 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 此千倍大千。 皆同一成坏。 配亦可知。 十善者。 化人令行十善果招天上。 虽即数多不离三界。 不成无漏。 若思此法是佛之因。 究竟令得无上佛道。 时虽不多功不可喻。 岂将世善而可并耶。 德多中。 论受持者。 领受法义。 任持在心。 食顷之际散心思惟。 功不可喻。 况一日一夜定心观察。 时长行胜。 所获功德诚如此言。 不可思说也。 校量中。 论假令等者。 此中校胜文虽不多。 义则甚广。 以能叹之人是无上大觉。 具一切智有无碍辩。 凡所叹说无不究竟。 今则不独一佛所叹。 仍举十方一切诸佛。 是人胜而复多也。 又非于少时间。 仍各于无量无数劫中。 是称叹时长也。 非谓多佛于长时中。 叹其功德令得边际。 而又复言亦不能尽。 是知义丰文约之教。 比余处校胜之文。 实为尽矣。 所以中。 论何以故者。 果人无量劫数无边。 于尔所时。 经尔所佛叹所不及。 有何所以耶。 谓法性下释也。 谓性无边故。 功德如性亦复无边。 以修习斯论者。 即是深入法性之所获故。 谤毁中。 疏罪重者。 受持既若福多毁谤。 合招罪重。 准大般若经说。 谤法众生入阿鼻地狱。 经无量劫。 遇此境坏。 则寄余界地狱。 如是展转遍历十方。 还至本处罪由未尽。 今言无量大苦。 是此类也亦如法华经说。 谤经之人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等。 止谤者。 亦是劝信获罪若是。 宜可止之。 故胜鬘说。 若自有智则自体会。 若不解处则仰推如来。 非我境界。 苟能如此。 则何患殃及于后世耶。 论以深下或问曰。 以何义故。 不信毁谤者获罪如斯。 故此释之。 亦如法华云。 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以一下又难曰。 但谤此论。 如何乃言断三宝种成自他之害耶。 故此释之。 疏果人得涅槃等者。 此但约人互显影略而言。 据理则一得俱得故。 非别证。 如般若心经说。 菩提萨埵依般若得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得菩提。 此亦如是法宝等者。 以论中如来是佛宝菩萨是僧宝。 若不信此法。 则无菩萨修行。 即僧宝断绝。 若无修行。 则不证菩提涅槃。 是法宝断绝。 若不证果即无如来。 是佛宝断绝。 三宝断绝皆由不信毁谤。 是故获罪经无量劫受大苦也。 将知大罪莫大于谤法耳。 结劝中。 论过去即释迦之流。 现在即马鸣之类。 未来即今之行者。 楞严文殊叹观音圆通云。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通。 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无异路者。 经云。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又云。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总结中。 论诸佛等者。 诸佛谓能证能说之人。 甚深下即所证所说之法。 此中深广等是总指三大。 深约竖论。 大约横说。 二皆绝待故加甚广之言。 谓深中之深非对浅之深。 故云甚深。 大中之大非对小之大。 故云广大。 或可深广大三字。 别对体相用之三义。 深是体大。 谓实相真法非因位能穷。 唯佛究尽。 故大论云。 智度大海唯佛穷底。 又法华云。 深固幽远无人能到。 此则约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不生不灭故云深也。 广是用大。 谓过河沙之妙用。 潜兴密应无有休息。 无有穷尽。 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 无有边涯。 无有分限。 故楞严云。 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周遍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不动道场。 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 故云广也。 大是相大。 相谓义相。 即前所辨大智慧光明义。 遍照法界义等。 过于河沙无漏性德与真如体。 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 非深非广能深能广。 故受大名。 所言甚者。 通贯三字。 谓甚深甚广甚大。 俱绝待故。 此之三法遍能含摄一切佛法。 亦摄一切众生法。 含摄虽多俱不离一心。 一心者。 是诸佛所证之极致。 是诸佛所说之根本。 故前论云。 谓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今论主以少言句。 随顺此法略而说之。 言虽约略理无不备。 故云总持说也。 故前文云。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 故应说此论。 论如法性者。 法性遍满圆无际故。 造论功德如性广大。 亦无有际。 法性甚深无穷尽故。 造论功德如性甚深。 亦无有尽。 法性无漏离诸染故。 造论功德如性无漏。 非垢非染。 法性无为离施作故。 造论功德如性无作。 非有为相不可破坏。 尽于未来。 如是功德无量无尽无漏无为。 欲何所利。 由是论云。 普利一切众生界。 然利众生不出二种。 一令离苦。 谓离分段变易二生死故。 二令得乐。 谓得菩提涅槃二无上乐。 以众生有三乘五性四生九类差别不同。 故云一切。 今回如性功德。 普霑利之。 令彼随自根性咸得其益。 终至究竟无上觉道耳。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二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0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