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提心义 内容: 菩提心义(海运)菩提之心。 成佛之本。 发起之相。 具在众经。 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欲正修觉不可不知。 随所见闻略辨其相。 菩提心义。 五门分别。 一释名义。 二识体性。 三辨一异。 四明相状。 五述行愿。 初释名义者。 梵云菩提此翻名觉。 众生迷覆名为不觉。 今遇善友开发无明。 省除迷覆求觉之心。 名菩提心。 发求菩提之心名菩提心。 依主释也。 若悟名觉迷为不觉。 譬如迷人依方故迷。 众生尔耳。 依觉故迷。 若离于觉则无不觉。 犹是言之。 菩提与心不得为二。 菩提与心。 相违释也。 二释体性者。 如义府说。 三辨一异者。 心与菩提性无有二。 由无二故不可分别。 此就理体无差别门。 故华严云。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与众生。 是三无差别。 虚空藏经第四亦云。 世尊常演说法无尽。 有情及虚空。 菩提心佛法。 若依进修起行愿门。 即发起妄心求菩提故名菩提心。 故起信云。 云何熏习。 起净法不断。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 能熏习无明。 以熏习因缘力故。 则令妄心厌生死苦。 乐求涅槃。 以妄心有厌求因缘故。 即熏习真如。 自信已性。 知心妄动无前境界。 修远离法。 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 种种方便起随顺行。 不取不念。 乃至久远熏习力故。 无明则灭。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 心无起故境界随灭。 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 名得涅槃成自然业等。 此则弃妄成真。 发起妄心。 求起真觉。 即真妄为异也。 而实离真无妄。 妄体即真。 以不觉者即本觉故。 是非异也。 四明相状者。 发菩提心之相状有二。 一明行位相。 二辨功用相。 行位相状者。 长耳三藏云。 初习种性发心有三。 一假想发。 二轻想发。 三信想发。 初假想发者。 由三种力。 一善友力。 谓善知识。 二行力。 谓受律仪。 三法力。 通别二因。 通谓如来藏内熏之性。 别谓信等五根。 由此三力。 假起求菩提想。 自利利他渐次修习。 譬如轻毛无所倚着。 名轻想发。 后渐渐修。 信心澄净得入十住。 名信想发。 起信论云。 发心有三。 一者信成就发心。 二者解脱发心。 三者证发心。 初信成就发心者。 谓不定聚众生。 有熏习善根力故。 信业果报。 能起十善。 厌生死苦。 欲求无上菩提。 乃至云。 经一万劫。 信心成就故。 诸佛菩萨教令发心。 或以大悲。 能自发心。 或因正法欲灭。 以护法因缘。 能自发心得入十住。 此则同前信想发心也。 本业经云。 是信想菩萨。 于十千劫。 行十戒法。 当入十信心。 入初住位。 即发心住也。 仁王经云。 习种性有十信。 已超二乘一切善地。 起信又云。 发何等心。 略说有三。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乃至云。 菩萨发是心故。 则得少分见于法身。 以见法身故。 随其愿力。 能现八种。 利益众生等。 二解行发心者。 当知转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 于第一阿僧祇劫。 将欲满故。 于真如法中。 深解现前。 所修离相等。 三证发心者。 从净心地。 乃至菩萨究竟地。 证何境界。 所谓真如。 乃至云。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 有三种心微细之相。 一者真心。 无分别名。 二者方便心。 自然遍行。 利益众生故。 三者业识心。 微细起灭故等。 二辨功用相者。 维摩经云。 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华严七十八云。 菩提心者。 由如种子。 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 由如良田。 能长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由如大地。 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由如净水。 能洗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 由如大风。 普于世间无所碍故。 菩提心者。 由如盛火。 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菩提心者。 由如净日。 普照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 由如盛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菩提心者。 由如明灯。 能放种种净光明故。 菩提心者。 由如净目。 普见一切安危处故。 菩提心者。 由如大道。 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菩提心者。 由如正济。 令其得离诸邪法故。 乃至云。 善男子。 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则已出生无量功德。 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善男子。 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 何等为五。 所谓。 火不能烧。 毒不能中。 刀不能伤。 水不能漂。 烟不能熏。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得一切智菩提心药。 贪火不烧。 瞋毒不中。 惑刀不伤。 有流不漂。 诸觉观烟。 不能熏害。 善男子。 譬如有人得解脱药终无横难。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得菩提心解脱智药。 永离一切生死横难。 善男子。 譬如有人持摩诃应伽药。 毒蛇闻气即皆远去。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持菩提心大应伽药。 一切烦恼诸恶毒蛇。 闻其气者。 悉皆散灭。 第五明行愿者。 显扬云。 世俗发心者。 为对智者前。 发弘誓愿。 乃至云。 我从今日发无上菩提心。 为欲饶益诸有情故。 从今已往。 凡我所修六波罗蜜。 皆为证得无上菩提故。 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 和合出家。 愿尊证知。 我是菩萨。 毗卢遮那疏云。 发菩提心者。 谓生决定誓愿。 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必当普度法界众生。 此心由如幢旗。 是众行导首。 由如种子。 是万德根本。 若不发此心。 亦如未託歌罗罗。 则大悲胎藏。 何所养育。 又云。 日喻本净菩提心。 即是毗卢遮那自体。 月喻菩提行。 白月十五日众行圆满。 喻成菩提。 黑月十五日众行皆息。 喻般涅槃。 中间与时昇降。 喻方便善巧等。 发菩提心经云。 若菩萨亲近善知识。 供养诸佛。 修习善根。 志求胜法。 心常柔和。 遭苦能忍。 慈悲淳厚。 深心平等。 信乐大乘。 求佛智慧。 若人能具如是十方。 乃能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复有四缘能发是心。 一者思惟诸佛。 二者观身过患。 三者慈愍众生。 四者求最胜果。 一思惟诸佛者。 三世诸佛。 初始发心具烦恼性。 亦如我今。 发大明慧。 于无明[穀-禾+卵]。 建立胜心。 积集苦行。 度生死海。 舍身命财。 求一切智。 今皆成就。 若此菩提。 是可得法。 我亦应得故。 发菩提心。 二观身过患者。 自观我身。 九孔常流臭秽不净。 生厌离故。 又观五阴四大。 俱能兴造无量恶业。 具贪瞋痴无量烦恼。 如泡如沫念念无常。 求舍离故发菩提心。 三慈愍众生者。 见诸众生。 无明所缚。 众苦所缠。 集不善业。 受大剧苦。 舍离正法。 信受邪道。 没烦恼河。 不求解脱。 转造众恶。 愍念彼故。 发菩提心。 四求最胜果者。 见诸如来。 相好庄严。 有戒定慧。 知见清净。 十力无畏。 大悲三念。 具一切智。 怜愍众生。 常住法身。 清净无染。 为修习故。 发菩提心。 又云。 发菩提心者。 先当坚固发于正愿。 所谓四弘誓等。 立志坚强。 作大要誓。 常修正行。 所谓六波罗蜜等。 故此佛刹经中。 虚空王立誓云。 对于大众前。 我发菩提心。 誓度诸群生。 皆离于众苦。 愿从今已后。 若我有染污瞋恚嫉妬心。 并我慢贪爱。 是欺诳十方及现在诸佛。 乃至云。 由斯诚实言。 地动六种。 我若不实语。 四大互迁易等。 又发菩提心经云。 立决定誓。 有五事持故。 一者能坚固其心。 二者能制伏烦恼。 三者能遮放逸。 四者能破五盖。 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罗蜜等。 若具如是誓愿。 坚固勇勐修施戒忍进定慧慈悲喜舍无有退转。 是名真发菩提心也。 维摩经云。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也。 菩提心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5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