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十四 内容: 宗镜录卷第十四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释迦文佛。 开众生心。 成佛知见。 达磨初祖。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若体此一心。 云何是成佛之理。 答。 一心不动。 诸法无性。 以无性故。 悉皆成佛。 华严经云。 佛子。 如来成正觉时。 于其身中。 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 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无何等性。 所谓无相性。 无尽性。 无生性。 无灭性。 无我性。 无非我性。 无众生性。 无非众生性。 无菩提性。 无法界性。 无虚空性。 亦复无有成正觉性。 知一切法皆无性故。 得一切智。 大悲相续。 救度众生。 佛子。 譬如虚空。 一切世界。 若成若坏。 常无增减。 何以故。 虚空无生故。 诸佛菩提。 亦复如是。 若成正觉。 不成正觉。 亦无增减。 何以故。 菩提无相无非相。 无一无种种故。 佛子。 假使有人。 能化作恒河沙等心。 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佛。 皆无色无形无相。 如是尽恒河沙等劫。 无有休息。 佛子。 于汝意云何。 彼人化心。 化作如来。 凡有几何。 如来性起。 妙德菩萨言。 如我解于仁所说义。 化与不化。 等无有别。 云何问言。 凡有几何。 普贤菩萨言。 善哉善哉。 佛子。 如汝所说。 设一切众生。 于一念中悉成正觉。 与不成正觉。 等无有异。 何以故。 菩提无相故。 若无有相。 则无增减。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知。 成等正觉。 同于菩提。 一相无相。 疏释云。 所以知佛智遍者。 无一众生不有本觉。 与佛体无殊故。 经云。 佛智潜流。 即似佛智遍他众生。 今显众生自有佛智。 故云遍耳。 此有三意。 一明无一众生不有。 则知无性者。 非众生数。 谓草木等。 已过五性之见。 二者。 众生在缠之因。 已具出缠之果法。 故云有如来智慧。 非但有性后方当成。 亦非理先智后。 是知涅槃。 对昔方便。 且说有性。 后学尚谓谈有藏无。 况闻等有果智。 谁当信者。 三彼因中之果智。 即他佛之果智。 以圆教宗。 自他因果。 无二体故。 不尔此说众生有果。 何名说佛智耶。 斯则玄又玄矣。 非华严宗。 无有斯理。 疑云。 涅槃云。 佛性者。 名为智慧。 有智慧时。 则无烦恼。 今有佛智。 那作众生。 释云。 谓颠倒故不证。 岂得言无。 如壮士迷于额珠。 岂是肤中无宝。 谓若先无。 离倒宁有。 既离则现。 明本不无。 如贫得珠。 非今授与。 是以涅槃。 恐不修行。 故云。 言定有者。 即为执着。 恐不信有。 故云。 若言定无。 则为妄语。 乍可执着。 不可妄语。 又如来藏等经。 说。 有九种喻。 喻如来藏。 谓如青莲华。 在泥水中。 未出泥。 人无贵者。 又如贫女而怀圣胎。 如大价宝。 垢衣所缠。 如摩尼珠。 落在深厕。 如真金像弊衣所覆。 如菴罗树。 华实未开。 亦如稻米在穅[禾*会]中。 如金在鑛。 如像在模。 皆是尘中有佛身义。 与此大同也。 又此无性理。 能成一切。 能坏一切。 则一成一切成。 一坏一切坏。 一成一切成者。 即因果交彻。 于中有二。 一明生佛不二华严经云。 如来成正觉时。 于其身中。 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等。 净名经云。 一切众生。 即菩提相。 即菩提相。 于何不成。 二明能所不二。 即华严经云。 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净名经云。 不行是菩提。 离意法故。 法即是所。 意即是能。 良以心境。 同一性故。 生佛亦然。 是以真心。 不守自性故。 举体随缘。 成诸万法。 性即体也。 以诸法唯心所现。 各无自体。 虚假相依。 无决定性。 以无性故。 能随异缘成立一切。 若有定性。 犹如金石。 各有坚性。 不可令易。 今此无性。 犹如于水。 遇冷成氷。 逢火便煖。 故中论偈云。 集若有定性。 先来所不断。 于今云何断。 道若有定性。 先来所不修。 于今云何修。 故知若有定性。 一切诸法皆悉不成。 若无定性。 一切皆成。 又若众生各各有性。 自体不移。 则永作众生。 无因成佛。 所以无性理同。 以有空义。 故一切法得成。 于毕竟空中。 炽然建立一切法。 若此一微尘法成。 则尽十方虚空界一切异法一时成。 若有一微尘异法不成者。 此间一毫之法亦不成。 失圆顿义。 以一心一切心故。 若悟宗镜成佛。 即一切处成佛。 所以金刚经云。 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 若有一微尘处不成佛。 则不入宗镜中。 故经云。 唯我一人者。 三界六道凡圣无非我。 是一是人故。 唯我一人耳。 故知若离此而修。 皆成权渐。 如待空华而结果朝焰水以成氷。 任满三祇。 不入真实。 但自观心见佛。 了诸法空。 则不动念而亲覩毫光。 靡运身而遍参法界。 如佛在忉利。 一夏安居。 佛以神力制诸人天。 不知处所。 夏受岁已。 佛摄神足。 欲还阎浮。 尔时须菩提。 于石室中住。 自思惟言。 佛忉利下。 当至佛所礼佛耶。 为不至耶。 复自思惟。 佛常说法。 若人以智慧力。 观佛法身。 是名见佛中最。 佛时已从忉利下阎浮提。 四众皆集。 人天相见。 座中有佛。 及转轮王。 诸天大集。 众会庄严。 先未曾有。 须菩提念。 今此大众。 虽复殊特。 势不久停。 磨灭之法。 皆归无常。 因此无常。 观之初门。 悉知诸法。 空无有实。 作是观时。 即得道证。 时一切众。 欲先见如来。 礼拜供养。 有莲华色比丘尼。 常为他人。 呼为淫女。 欲除恶名。 便化为轮王。 七宝千子。 众人见之。 皆悉避座。 化王见佛。 还复本身。 为比丘尼。 最先礼佛。 佛告尼言。 非汝先礼我。 唯须菩提。 最初礼我。 所以者何。 须菩提观诸法空。 为见法身。 得真供养。 供养中最。 非供养生身。 名供养也。 是知若不自信心佛求他胜缘。 功业虽勤。 终非究竟。 如华严如来出现品云。 佛子。 设有菩萨。 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 行六波罗蜜。 修习种种菩提分法。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或时闻已。 不信不解。 不顺不入。 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又以从缘故。 缘亦无自性。 则一切不成。 念念散坏。 如随差别杂染之缘。 因名言建立。 故号众生。 于诸缘中求众生性了不可得。 则众生体空。 即是坏义。 以有诸法故。 则空义得显。 若此一众生义不成。 则尽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悉皆不成。 故名一坏一切坏。 所以诸佛。 知一切法。 皆无性故。 得成就一切智。 起同体悲。 相续不断。 尽未来际。 广度有情。 以一心无性成佛之理。 愿一切众生与我无异。 知众生本来一心不动。 常合天真。 以无性故。 不觉随缘六趣昇降。 抂受妄苦。 虚堕轮回。 所以能起大悲。 相续度脱。 若无此无性之理。 则大化不成。 善恶凡圣。 不可移易。 若能如是解悟。 则是入不思议方便法门。 佛藏经云。 诸法若有决定体性。 如析毛发百分之一者。 是则诸佛不出于世。 亦终不说诸法空。 并证顿义。 华严经颂云。 能于一念悉了知。 一切众生无有余。 了彼众生心自性。 达无性者所行道。 不退转法轮经云。 尔时三菩萨。 住世尊前。 以曼陀莲华。 散于佛上。 散已。 作如是言。 我于此法。 深生信解。 无有疑惑。 其第一者。 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说如来。 我即如来。 于此法中。 都无疑惑。 第二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 称说世尊。 我即世尊。 亦于此法悉无疑惑。 第三菩萨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称说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我即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亦于此法悉无疑惑。 乃至阿难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作如是说。 佛言。 此三菩萨。 善解假名故。 作是说故。 知但是凡圣诸法。 皆是假名。 从心建立。 若能了达一切平等。 即知凡圣诸法。 不出假名。 假名不出真如之性。 如大般若经云。 尔时善现。 告欲色界诸天众言。 汝诸天众。 说我善现。 佛真弟子。 随如来生。 云何善现随如来生。 谓随如来真如生故。 所以者何。 如来真如。 无来无去。 善现真如。 亦无来无去。 故说善现随如来生。 如来真如。 即一切法真如。 一切法真如。 即如来真如。 如是真如。 无真如性。 亦无不真如性。 善现真如。 亦复如是。 故说善现随如来生。 释曰。 若如来真如。 即一切法真如者。 非独善现随如来生。 乃至一切法界众生。 悉随如来生。 何者。 以如来真如。 即自真如故。 如是真如无真如性者。 以此真如。 是言说中极。 亦不可立。 故云。 唤作如如。 早是变也。 既无真如之性。 亦无非真如之性。 如是了达。 方为究竟真如矣。 雁腋经云。 尔时舍利弗。 问诸比丘言。 大德。 何缘说如是语。 我今始于六师出家。 诸比丘言。 大德舍利弗。 从今已往。 六师诸佛。 等同一相。 无增无减。 大德舍利弗。 我等今知。 诸师不异。 于出家中。 无所分别。 故言出家。 舍利弗言。 大德。 何缘说言。 从今佛非我尊。 诸比丘言。 大德舍利弗。 我从今往。 自然明了。 炽然明了。 不假余明。 我自归依。 非余归依。 自归自尊。 是故说言。 佛非我尊。 何以故。 我不离佛。 佛不离我。 乃至舍利弗言。 大德何故。 说。 从今往。 说无有业。 诸比丘言。 大德舍利弗。 我从今往。 知一切说。 究竟涅槃。 是中无有调伏。 无非调伏。 以是故言。 我说无业。 如来藏经云。 世尊。 告金刚慧言。 善男子。 我以佛眼。 观一切众生。 贪欲恚痴。 诸烦恼中。 有如来智。 如来眼。 如来身。 结加趺坐。 俨然不动。 善男子。 一切众生。 虽在诸趣。 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常无染污。 德相备足。 如我无异。 楞伽经云。 如来藏自性清净。 转三十二相。 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华严入法界品中。 鞞瑟胝罗居士。 得菩萨解脱不般涅槃际法门。 常供养栴檀座佛塔。 告善财言。 我开栴檀座如来塔门时。 得三昧。 名佛种无尽。 善男子。 我念念中入此三昧。 念念得知一切无量殊胜之事。 乃至善男子。 我唯得此菩萨所得不般涅槃际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 以一念智。 普知三世。 一念遍入。 一切三昧。 如来智日恒照其心。 于一切法。 无有分别。 了一切佛。 悉皆平等。 如来及我。 一切众生。 等无有二。 知一切法。 自性清净。 无有思虑。 无有动转。 而能普入一切世间离诸分别。 住佛法印。 悉能开悟法界众生。 又颂云。 如心境界无有量。 诸佛境界亦复然。 如心境界从意生。 佛境如是应观察。 法华经云。 如是我成佛已来。 甚大久远。 寿命无量。 阿僧祇劫。 常住不灭。 众有疑云。 成道既久。 常此教化。 中间所有。 然灯毗婆沙尸弃等佛。 成道入灭。 说法度众生。 复是谁耶。 古释云。 于是中间说然灯佛等。 成道入灭。 如是皆以智慧方便。 善巧分别。 说于他佛。 非离我身。 别有彼佛。 金刚经论云。 众生身内有佛亦非密。 身外有亦非密。 乃至非身内。 非身外有。 非非内。 非非外有。 并非密也。 众生即是。 故名为密。 宝藏论云。 不遣一法。 不得一法。 不修一法。 不证一法。 性净天真可谓大道乎。 真一是以遍观天下。 莫非真人。 孰得此理。 同其一伦。 台教云。 只观十法界众生。 即是佛。 十法界。 众生阴佛阴。 无毫芥之殊。 三世佛事。 众生四仪。 无不圆足。 华严论云。 若少见性者。 亦得佛乘。 如大海中一毫之渧。 乃至多渧。 一一渧中。 皆得大海。 如是菩萨五位之中。 十位十地一一位内。 皆有佛果。 如彼海水一毫之渧。 不离佛性。 得诸行故。 以彼佛性。 而有进修。 如华严经。 直以全佛果不动智等。 十智如来。 示凡信修。 如有凡夫。 顿昇宝位。 身持王位。 遍知臣下。 一切群品。 无不该含。 华严经中法门。 菩萨行相。 亦复如是。 从初发心十住之始。 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 无作智果。 遍行普贤一切万行。 随缘不滞。 悉皆无作。 涅槃经云。 佛性非是作法。 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 是故今从十住初位。 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 烦恼客尘。 全无体性。 唯真体用。 无贪瞋痴。 任运即佛。 故一念相应。 一念成佛。 一日相应。 一日成佛。 何须数劫。 渐渐而修。 多劫积修。 三祇至果。 心缘劫量。 见障何休。 诸佛法门。 本非时摄。 计时立劫。 非是佛乘。 又经云。 一切世界海微尘数劫。 所有诸佛出兴于世。 亲近供养者。 明无功之智遍周。 无法不佛。 佛即法也。 十方虚空。 无有间缺。 针锋毛端。 无不是一切法一切佛故。 但有微尘许是非染净心。 皆不是见佛也。 以智眼印之。 又云。 都举佛刹微尘数佛者。 智满行遍。 无非佛故。 皆悉承事者。 即圣凡同体。 无一不佛。 法。 空无间也。 以普眼观之。 彻其心境无不佛也。 智随诸行。 一切皆佛故。 如是见者。 以事而论。 亦实如是。 表法而论。 一切总实。 是佛故。 若一法一物不是佛见者。 当知是人。 即是邪见。 非正见也。 即有能所是非。 诸见竞生。 不得入此普贤文殊智眼境界。 是以若有异想杂念。 续续而起。 故号众生。 则能所互兴。 是非交诤。 即是邪见。 若了妄念无相。 外境自虚。 则一切刹尘。 无非正觉。 所以释摩诃衍论云。 一念初起无有初相者。 谓心起者。 无有初相可知。 而言知初相。 即谓无念者。 则是除疑。 令生胜解。 谓有众生作如是疑。 极解脱道。 会本觉时。 微细初生。 知得有耶。 知得无耶。 若知有者。 极解脱道。 当非无念。 所以者何。 知有初念。 有初念故。 若知无者。 极解脱道。 当不能有。 所以者何。 既无初念。 待何念无。 立解脱有。 如是疑故。 今自通言。 所知之相。 从本已来。 自性空无。 能知之智。 从本已来。 无有起时。 既无所觉之相。 亦无能觉之智。 岂可得言有细初相。 智慧可知。 而言说知初相者。 即是现示无念道理。 所以者何。 法性之理。 虽无所知之初起相。 亦无能知之始觉智。 而能通达无所知相。 无能知智。 无所有觉。 都非空无。 是故今且依此道理。 作如是说。 知初相耳。 是故一切众生。 不名为觉。 以从本来。 念念相续。 未曾离念。 故说无始。 无明者。 即是成立上无念义。 谓金刚已还。 一切众生。 独力业相大无明念。 未出离故。 则是现示一切众生皆是有念。 名为众生。 一切诸佛皆得无念。 名为佛故。 自此已下。 现示始觉境界。 周遍圆满。 谓大觉者。 已到彼岸。 遍知一切无量众生。 一心流转。 作生住异灭四相。 故如论云。 若得无念者。 则知心相生住异灭故。 以何义故。 如是知耶。 得自无念时。 一切众生平等得。 故如论云。 以无念等故。 以何义故。 唯一行者。 得无念时。 一切众生悉得无念。 一一众生。 皆悉各各有本觉故。 此义云何。 谓一行者。 始觉圆满。 同本觉时。 遍同一切无量众生。 本觉心中。 非自本觉。 所以者何。 自性本觉。 遍众生界。 无不至故。 清净觉者。 得无念时。 一切众生皆得无念者。 清净觉者。 断无明时。 一切众生亦可断耶。 若尔何过。 若始觉者。 断无明时。 一切众生皆得断者。 何故上言。 金刚已还。 一切众生。 独力业相大无明念未出离故。 不名为觉。 若诸众生。 无始无明未得出离。 而与诸佛同得无念者。 无念等义。 唯有言说。 无有实义。 岂可得言一切众生皆有本觉。 亦有始觉。 决断此难。 则有二门。 一者自宗决断。 二者望别决断。 自宗决断者。 此论正宗。 为欲现示一切众生。 同一相续。 无差别故。 可得一修行者。 无始无明究竟断时。 一切众生亦同断尽。 一修行者满始觉时。 一切众生亦同得满。 是故三身本有契经中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 告文殊言。 文殊师利。 我由二等而成正觉。 一者断等。 二者得等。 言断等者。 我极解脱道初发起时。 一切众生所有无始无明。 一时究竟顿决断故。 言得等者。 我初成道满始觉时。 一切众生皆满足故。 是名二等故。 望别决断者。 举圆满者望众生界。 无一一法。 而非清净。 举诸众生望无上尊。 入无明藏。 无所觉知。 皆悉清净。 无所障碍。 无念等义。 而得成立。 入无明藏。 无所觉知。 上上所说文。 无相违过。 举此一隅。 应广观察。 自此已下。 融诸始觉。 令同本觉。 谓五十一分。 满始觉时。 实无转胜渐次之果。 亦无究竟圆满之极。 所以者何。 一切始觉四相。 俱时。 而得住止。 皆无自立。 从本已来。 一味平等。 自性圆满。 契同无二一相觉。 故如论云。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 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 本来平等。 同一觉故。 起信疏云。 豁然大悟。 觉了自心。 本无所转。 今无所诤。 本来平等。 种种梦念。 动其心原。 觉心初起者。 是明所觉相。 心。 初起者。 依无明有生相之心体令动念。 今乃证知。 离本觉无不觉。 即动念是静心。 故言觉心初起。 如迷东为西。 悟时乃知西即是东。 心无初相者。 本由不觉有心生起。 今既觉故。 心无所起。 故言无初相。 今究竟位。 动念都尽。 唯一心在。 故言无初相。 无明永尽。 归一心原。 更无起动。 故言得见心性。 心即常住。 更无所进。 名究竟觉。 未至心原。 梦念未尽。 欲灭此动。 望到彼岸。 而今既见心性。 梦相都尽。 觉知自心。 本无流转。 今无明静息。 常自一心。 是以证知佛地无念。 此是举因而证果也。 马祖大师云。 汝若欲识心。 秖今语言。 即是汝心。 唤此心作佛。 亦是实相法身佛。 亦名为道。 经云。 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 随世应处立名。 如随色摩尼珠。 触青即青。 触黄即黄。 体非一切色。 如指不自触。 如刀不自割。 如镜不自照。 随缘所见之处。 各得其名。 此心与虚空齐寿。 乃至轮回六道。 受种种形。 即此心未曾有生。 未曾有灭。 为众生不识自心。 迷情妄起诸业受报。 迷其本性。 妄执世间风息四大之身。 见有生灭。 而灵觉之性。 实无生灭。 汝今悟此性。 名为长寿。 亦名如来寿量。 唤作本空不动性。 前后诸圣秖会此性为道。 今见闻觉知。 元是汝本性。 亦名本心。 更不离此心别有佛。 此心本有。 今有。 不假造作。 本净今净。 不待莹拭。 自性涅槃。 自性清净。 自性解脱。 自性离故。 是汝心性。 本自是佛。 不用别求佛。 汝自是金刚定。 不用更作意凝心取定。 纵使凝心敛念作得。 亦非究竟。 志公和尚生佛不二科云。 众生与佛不殊。 大智不异于愚。 何用外求珍宝。 身内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 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 涅槃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 推求忆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 萧然直入无余。 傅大士颂云。 还原去。 何须次第求。 法性无前后。 一念一时修。 又颂云。 凡地修圣道。 果地习凡因。 恒行无所践。 常度无度人。 真觉大师歌云。 雪山肥腻更无杂。 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 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 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阿鼻业。 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 百门义海云。 发菩提者。 今了达一切众生。 及尘毛等无性之理。 以成佛菩提智故。 所以于佛菩提身中。 见一切众生成等正觉。 又众生及尘毛等。 全以佛菩提之理成众生故。 所以于众生菩提中。 见佛修菩提行。 是故佛是众生之佛。 众生即佛之众生。 纵有开合。 终无差别。 如是见者。 名菩提心。 起同体大悲。 教化众生也。 又策林问云。 众生为迷。 诸佛为悟。 体虽是一约用有差。 若以众生通佛。 佛亦合迷。 若以佛通众生。 众生合悟。 答。 恒以非众生为众生。 亦以非佛为佛。 不碍存而恒夺。 不妨坏而常成。 随缘且立众生之名。 岂有众生可得。 约体。 权施法身之号。 宁有诸佛可求。 莫不妄彻真原。 居一相而恒有。 真该妄末。 入五道而常空。 情谈则二界难通。 智说乃一如易就。 然后双非双。 是即互坏互成。 见诸佛于众生身。 观众生于佛体。 仰山和尚问沩山和尚云。 真佛住何处。 沩山云。 以思无思之妙。 反灵焰之无穷。 思尽还原。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斯则无住无离。 能见真佛。 履平等道矣。 故云六道之道。 离善之恶。 离恶之善。 二乘之道。 离漏之无漏。 菩萨之道。 离边之中。 诸佛之道。 无离无至。 何以故。 一切诸法即是佛道故。 所以先德云。 夫大道唯心。 即心是佛。 只依一心而修。 即是根本之智。 亦是无分别智。 即能分别。 无穷。 自具一切智故。 不同起心遍计。 故知凡有心者。 悉皆成佛。 如今行是佛行。 坐是佛坐。 语是佛语。 默是佛默。 所以云阿鼻依正。 常处极圣之自心。 诸佛法身。 不离下凡之一念。 此非分得。 可谓全收。 以不信故。 决定为凡。 以明了故。 旧来成佛。 然成佛之义。 约性虚玄。 随相对机。 即有多种。 如华严演义云。 随门不同。 种种有异。 门唯有多。 且略分四。 一约性。 即一真法界。 二约相。 即无尽事法。 三性相交彻。 显此二门。 不即不离。 四以性融相。 德用重重。 初约体门者。 问。 体是佛不。 答。 应成四句。 一是佛。 法性身无所不至故。 经云。 性空即是佛故。 二非佛。 绝能所觉为其性故。 平等真法界。 非佛非众生故。 三亦佛非佛。 以法性身无自性故。 四双非。 性与无性。 双泯绝故。 经颂云。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三世一切空。 是则诸佛见。 二就相门有二。 一情。 二非情。 真心随缘。 变能所故。 然此二门。 各分染净。 谓无明熏真如成染缘起。 真如熏无明成净缘起。 染成万类。 净至成佛。 以修净缘。 断彼染缘。 方得成佛。 依此二义。 则生佛不同。 于净缘中。 复有因果。 因有纯杂。 果有依正。 若约纯门。 随一菩萨。 尽未来际。 唯修一行。 一一皆然。 若约杂门。 万行齐修。 尽未来际。 若约因门。 尽未来际。 常是菩萨。 若约果门。 尽未来际。 常是如来。 经云。 为众生故。 念念新新。 成等正觉。 若双辩门。 尽未来际。 修因得果。 若约双非。 尽未来际。 非因非果。 便同真性。 前之三门。 双具悲智。 双融心境。 第三性相交彻门。 曲有四门。 一以性随相。 同第二门。 二寄相归性。 同第一门。 三双存无碍。 具上二门。 依此则悲智双运。 性相齐驱。 寂照双流。 成大自在。 四互夺双亡。 则性相俱绝。 没同果海。 无成不成。 第四以性融相门。 相虽万差。 无不即性。 性德无尽。 全在相中。 以性融相。 相如于性。 令上诸门。 皆无障碍。 因果交彻。 纯杂相融。 事事相参。 重重无尽。 今就性门四句之内。 是即佛门。 不取余三。 就相门中。 约有情门。 是净非染。 是果非因。 是一分义。 非此所用。 就交彻门。 佛则性相双融。 生则会相归性。 今经正约第四。 以性融相。 一成一切皆成。 谓以佛之净性。 融生之染。 以佛一性。 融生之多。 令多染生。 随一真性。 皆如于佛。 已成佛竟。 非唯有情。 会。 万类相。 融为佛体。 无不皆成。 故肇公云。 会万物而成已者。 其唯圣人乎。 又云。 故圣人空同其体。 万物无非我。 以佛之性融于物性。 同佛皆成。 以物之性融佛之相故。 令三业等于万类。 即今经意。 而非余门。 故云随门不同。 今是成佛门也。 顿教多同约性四门。 终教即同性相交彻。 始教有二门。 幻有即空。 同会相归性。 但唯心现。 多同第二。 小乘人天。 皆同相门。 由此有云。 无情成佛。 是约性相相融。 以情之性。 融无情相。 以无情相。 随性融同有情之相。 故说无情。 有成佛义。 若以无情不成佛义。 融情之相。 亦得说言。 诸佛众生不成佛也。 以成与不成。 情与无情。 无二性故。 法界无限故。 佛体普周故。 色空无二故。 法无定性故。 十身圆融故。 缘起相由故。 生界无尽故。 为因周遍故。 远离断常故。 万法虚融故。 故说一成一切成也。 非谓无情亦有觉性。 同情成佛。 若许此成。 则能修因。 无情变情。 情变无情。 便同邪见。 是以性非巧拙。 解有精麁。 智妙而见在须臾。 机钝而悟经尘劫。 所以古德云。 夫佛体幽玄非即色蕴。 亦不离色蕴。 一异性空。 真性自现。 如密严经偈云。 碎抹于金鑛。 鑛中不见金。 智者巧融鍊。 真金方乃显。 分剖于诸色。 乃至为极微。 及析求诸蕴。 若一若异性。 佛体不可见。 亦非无有佛。 且如悟入宗镜中。 成佛不离一念。 若前念是凡。 后念是圣。 此犹别教所收。 今不动无明。 全成正觉。 故华严论云。 如将宝位。 直授凡庸。 如夜梦千秋。 觉已随灭。 傅大士白梁武帝云。 今欲将如意宝珠。 清净解脱。 照彻十方。 光色微妙。 难可思议。 意欲施于人主。 若受者。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若一念决定信受者。 不间刹那。 便登觉位。 如维摩经云。 维摩诘言。 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即出家。 是即具足。 又法华经云。 尔时龙女。 有一宝珠。 价直三千大千世界。 持以上佛。 佛即受之。 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 我献宝珠。 世尊纳受。 是事疾不。 答言。 甚疾。 女言。 以汝神力观我成佛。 复速于此。 故知一切含生。 心珠朗耀。 理无前后。 明昧随机。 或因斗而隐肤中。 对明镜而显现。 或因游而沉水底。 在安徐而得之。 或处轮王髻中。 建大功而受赐。 或系贫人衣里。 惺智愿而犹存。 宗镜明文。 同证于此。 如是信者。 究竟无余。 即是一念知一切法。 是道场。 成就一切智故。 据此诸圣开示。 心佛了然。 设有抱疑退屈之者。 虽未信受。 若成佛之理。 未曾暂亏。 如人不识真金。 认为铜铁。 铜铁但有虚名。 金性未曾暂变。 如今执者。 不知本是。 却谓今非。 亦匪昔迷。 而方始悟。 如上广引。 委曲证明。 只为即生死中。 有不思议性。 于尘劳内。 具大菩提身。 以障重之人。 闻皆不信。 甘称绝分。 唯言我是凡夫。 既不能承绍佛乘弘持法器。 遂乃一向顺众生之业。 背觉合尘。 生死之海弥深。 烦恼之笼转密。 所以遍集祖佛言教。 顿释群疑。 令于言下发明。 直见无生自性。 方知与佛无异。 万法本同。 始信真诠。 有兹深益。 问。 六祖云。 善恶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心体。 洞山和尚云。 学得佛边事。 犹是错用心。 今何广论成佛之旨。 答。 今宗镜录。 正论斯义。 以心冥性佛。 理合真空。 岂于心外妄求随他胜境。 如华严记云。 若达真空。 尚不造善。 岂况恶乎。 若邪说空。 谓豁达无物。 或言无碍。 不妨造恶。 若真知空。 善顺于理。 恐生动乱。 尚不起心慕善。 恶背于理。 以顺妄情。 岂当可造。 若云无碍不碍造恶。 何不无碍不碍修善而断恶耶。 厌修善法。 尚恐有着心。 恣情造恶。 何不惧着。 明知邪见恶众生也。 乃至入理观佛。 犹恐起心。 更造业思。 特违至理。 故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 前圣所知。 转相传授。 妄想无性。 菩萨摩诃萨。 独一静处。 自觉观察。 不由于他。 离见妄想。 上上昇进。 入如来地。 是名自觉圣智相。 又云。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所觉是相。 能觉是见。 远离觉所觉。 名自觉圣智。 以亡能所处成佛故。 夫限量所知。 从他外学。 欲穷般若海。 莫得其源。 如于恒河中投一升盐。 水无盐味。 饮者不觉。 若内照发明。 彻法原底。 无理不照。 无事不该。 如经云。 佛言。 我住于无念法中。 得如是黄金色身。 三十二相。 放大光明。 照无余世界。 宗镜录卷第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