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 内容: 【唯识新旧二译不同论】民国二十年,当时的唯识学家梅光羲氏,撰有〈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一文,发表于海潮音月刊上,分析唯识论典新旧两译不同者八点,在当时引起颇大之回响,太虚、守培二位法师各撰书后加以评论。 梅氏所提不同的八点,要义如下:一、在真谛文中,谓定性二乘必由佛道而般涅槃;玄奘译中,谓定性二乘永不回入大乘,即非由佛道而般涅槃,仅由彼二乘道而般涅槃。 二、真谛译之三无性论谓:一切诸法不出三性,一者分别性,二者依他性,三者真实性。 分别性者,谓名言所显诸法自性,即似尘识分;依他性者,谓依因缘显法自性,即乱识分,依因内根缘内尘起故;真实性者,谓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别、依他两性,如如者即是两性无所有。 而玄奘所译之《显扬论》则曰: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诸法依因缘说所计自体,谓遍计所执;诸法依因缘所生自体,谓依他起;诸法真如义,是圆成实。 此二者的不同之处,真谛谓分别性与依他性是空,唯真如实性是有。 玄奘谓遍计所执是空,依他、圆成二性是有。 三无性中的‘生无性’义,真谛所译谓‘约依他性者,由生无性说名无性。 ’玄奘所译谓‘生无性谓依他起自性,由此自性缘力所生、非自然生故。 ’这二者的不同处,在真谛则谓依他不由自成,即是分别体无;在玄奘则谓依他非自然生,不谓其无。 四、关于‘唯识真如’之义,在真谛名真如为‘庵摩罗识’;在玄奘则不名真如识,谓真如只是正智所缘之境。 五、关于‘能变识’方面,在真谛所译,谓识有九种,色、心诸法皆是本识(阿赖耶识)之所变,而不说诸识皆是能变;而玄奘所译则谓诸识皆是能变,故有所谓‘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 六、真谛译《显识论》,曰:‘一切三界,但唯有识,何者是耶? 三界有二种识,一者显识,二者分别识。 ’此是以第八识为能变,前七识为能缘。 玄奘译《成唯识论》,谓:‘诸心心所,若细分别,皆有四分。 ’此是以诸心及心所,皆有所缘的相分、及能缘的见分。 七、真谛译《转识论》,以阿陀那为第七识;玄奘所译,则以阿陀那是第八识的异名。 八、地论宗的旧译本,以第八识为净识,摄论宗更于八识之外,立第九识;玄奘所译则不立第九识,亦不以第八识为净识。 发布时间:2025-05-21 15:08: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7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