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粲禅师《佛祖历代通载》 内容: 禅师号僧粲。 不知何许人。 出见于周隋间。 传教于惠可大师。 抠衣邺中。 得道于司空山。 谓身相非真。 故示有疮疾。 谓法无我。 故居不择地。 以众生病为病。 故所至必说法。 度人以一相。 不在内外中间。 故必言不以文字。 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 摄群品流注生灭。 观四维上下。 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 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 法同梦幻无得无证。 然后谓之解脱。 禅师率是道也。 上膺付属下拯昏疑。 大云垂荫国土皆化。 谓南方教所未至。 我是以有罗浮之行。 其来不来也。 其去无去也。 既而以袈裟与法。 俱付悟者。 道存影谢遗骨此山。 今二百岁矣。 皇帝即位后五年。 岁次庚戌。 某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 周览尘迹明征故事。 其荼毗起塔之制。 实天宝景戌中。 别驾前河南尹赵郡李公常经始之。 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薛公道衡唐相国河南房公管继论撰之。 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 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 长老比丘释湛然。 诵经于灵塔之下。 与涧松俱老。 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 与禅众寺大律师澄俊。 同寅协恭亟以为请。 会是岁嵩山大比丘释惠融至自广陵。 胜业寺大比丘释开悟至自庐江。 俱慕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 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 惧象法之根本坠于地也。 愿申无边众生之弘。 誓以纾罔极杨。 州牧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 于是六年夏四月。 上霈然降兴废继绝之诏。 册谥禅师曰镜智。 塔曰觉寂。 以大德僧七人扫洒供养。 天书锡命辉焕崖谷。 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 是以大比丘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 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 某以谓初中国之有佛教。 自汉孝明始也。 历魏晋宋齐及梁武。 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 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 世与道交相丧。 至菩提达磨大师。 始示人以诸佛心要。 人疑而未思。 惠可大师传而持之。 人思而未修。 迨禅师三叶其风寖广。 真如法味日渐月渍。 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我雨。 然后空王之密藏。 二祖之微言。 始行于世间浃于人心。 当时闻道于禅师者。 其浅者知有为无非妄想。 深者见佛性于言下。 如灯照物。 朝为凡夫夕为圣贤。 双峰大师道信其人道。 其后信公以传弘忍。 忍传惠能神秀。 秀公传普寂。 寂公之门徒万人。 升堂者六十有三。 得自在惠者一。 曰弘正。 正公之廊庑。 龙象又倍焉。 或化嵩洛。 或之荆吴。 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 与六籍侔盛。 於戏微禅师吾其二乘矣。 后代何迷焉。 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丘身以救浊劫乎。 亦犹尧舜既往周公制礼。 仲尼述之游夏弘之。 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可得而祖焉。 夫以圣贤所振为木铎。 其揆一也。 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 谢临川撰惠远法师碑铭。 今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追崇在此山也。 则扬其风纪其时宜在法流。 某尝味禅师之道也久。 故不让。 其铭曰。 人之静性。 与生偕植。 智诱于外。 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 与风动息。 淫骇贪怒。 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 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 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 以证觉源。 启迪心印。 贻我后昆。 间生禅师。 俾以教尊。 二十八世。 迭付微言。 如如禅师。 应期弘宣。 世溷法灭。 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 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 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为说焉。 如如禅师。 道既弃世。 将二十纪。 朝经乃届。 皇明昭贲。 亿兆摸拜。 凡今后学。 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 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 此法无坏 发布时间:2025-05-21 12:37: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