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十四祖师子尊者《释氏稽古略》 内容: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中天竺国人也。 姓婆罗门。 少依婆罗僧出家习定。 晚师鹤勒那大士得法。 既受悬记。 遂乃往于他国。 行化至罽宾国。 其国先有沙门。 曰婆黎迦。 专习小乘禅观。 黎迦之后。 其徒承其法者。 遂分为五家。 其学有曰禅定。 有曰知见。 有曰执相。 有曰舍相。 有曰持不语。 然竞以其能相胜。 尊者皆往正之。 首谓持不语者曰。 佛教勤演般若。 孰为不语而反佛说耶。 次谓舍相者曰。 佛教威仪具足梵行清白。 岂舍相耶。 次谓执相者曰。 佛土清净自在无著。 何执相耶。 次谓知见者曰。 诸佛知见无所得故。 此法微妙觉闻不及。 无为无相何知见耶。 然四者之众皆服其教。 其五禅观之众。 其首者名达磨达。 号有知识众皆尊之。 以前四众之屈愤然不甘。 遂造尊者欲相问难。 尊者谓曰。 仁者习定何乃来此。 若此来也何尝习定。 答曰。 我来此处心亦不乱。 定随人习岂在处所。 祖曰。 仁者之来其习亦至。 既无处所岂在人习。 答曰。 定习人故非人习定。 我虽去来其定常习。 祖曰。 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去其定谁习。 答曰。 如净明珠内外无翳。 定若通达乃当如此。 祖曰。 定若通达必似明珠。 今见仁者非珠所类。 答曰。 其珠明彻。 内外悉定。 我心不乱犹若是珠。 祖曰。 其珠无内外。 仁者何能定。 秽物非动摇。 此定不是净。 达磨达义屈。 遂礼之曰。 我于学道盖虚劳耳。 非闻斯言几不知至。 尊者当容我师之。 祖乃谓之曰。 诸佛禅定无有所得。 诸佛觉道无有所证。 无得无证是真解脱。 酬因答果世之业报。 而此法之中悉不如是。 汝若习定乃当然也。 达磨达忻然奉教。 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 其国一长者子曰斯多。 年仅二十常握左手。 其父求祖医之。 其父先有梦感(梦感缘起具传灯录)祖谓斯多曰。 可还我珠。 童子遽开手奉珠。 长者欣然舍之出家。 祖即与授具。 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 祖曰。 此国加难于我。 然我衰老岂更苟免。 而我所传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 汝宜奉之。 自务传化。 或遇疑者即将我僧伽黎衣为之信验。 听吾偈曰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 婆舍斯多奉命。 即日去之居无何。 其国果有兄弟二人。 兄曰魔目多。 弟曰都洛遮。 相与隐山学外道法。 一旦都洛遮谓其兄曰。 我将窃入王宫作法杀王以夺其国。 遂易其徒皆为僧形。 其法无效为国擒之。 兵者以沙门奏。 王大怒曰。 我素重佛。 何以为此大逆遂敕诛沙门。 其王弥罗崛。 自仗剑诣尊者曰。 师得无相法耶。 曰得。 王曰生死有惧乎。 祖曰。 已离生死何有惧也。 王曰。 不惧可施我头。 祖曰。 身非我有岂况于头。 王即斩之。 尊者首堕白乳涌高丈许。 王之右臂即截然自绝。 寻病七日而死。 王方疾时。 太子光首大募力士为父悔谢。 有仙者自象白山来谓光首曰。 此夙对不必忧也。 太子忧解。 塔师子尊者遗骇于被害处。 当此魏邵陵厉公齐王芳之世也(正宗记) 发布时间:2025-05-21 12:21: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7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