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洪偃(陈杨都宣武寺)[《续高僧传》卷七] 内容: 释洪偃。 俗姓谢氏。 会稽山阴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综经史善属文藻。 梁衡阳王闻而器之。 引为僚友。 偃风神颖秀弱龄悟道。 昼读经论夜讽诗书。 良辰华景未尝废学。 自尔幼而聪敏。 州里称焉。 及长游听京邑遍闻数论。 后值龙光寺绰法师。 便委心受业。 特加赏接。 以为绝伦。 由是学侣改观转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尽幽奥。 乃开筵聚众阐扬成实。 举厝闲雅词吐抑扬。 后学旧齿稽疑了义。 横经荷笈虚往实归。 由此仰膺法轮总持诸部。 勇气无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旧章。 偃属思云霄曾无接对。 见忤前达不能降情。 自是来学有隔。 听者疏焉。 遂闭志闲房高尚其道。 间以寻缃阅史。 广求多见。 秋水春台清文迥出。 壮思云飞英词锦烂。 又善草隶见称时俗。 纤过芝叶媚极银钩。 故貌义诗书号为四绝。 当时英杰皆推赏之。 梁太宗之在东朝。 爱其俊秀。 欲令还俗引为学士。 偃执志不回故弗能致。 会武帝发讲重云。 延德肆问。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远。 抗言高论精理入神。 帝赏叹久之。 莫不瞩目。 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佥服其高亮也。 及引进后堂。 加优其礼。 属戎羯陵践兵饥相继。 因避地于缙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侣。 遂越岭逃难。 落泊驰滞曾无安堵。 梁长沙王韶镇郢。 闻风叙造俄而渚宫陷覆。 上流阻乱。 便事东归。 因怀自静有顾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门精舍。 历览山水。 美其移迟。 登吴升平亭赋诗曰。 萧萧物候晚。 肃肃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荡客情。 川源多旧迹。 墟里或新名。 宿烟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独游乏徒侣。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赏心何易并。 遂泛浪岩峰。 有终焉之志。 葺修寺宇结众砺业。 逮陈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辅旧僧累相延请。 乃顾山众曰。 吾勤苦积学五十余年。 事故流离未遑敷说。 今时来不遂。 何谓为法亡身乎。 以天嘉之初出都。 讲于宣武寺。 学徒又聚莫不肃焉。 虽乐说不疲。 而幽心恒结。 每因讲隙游钟山之开善定林。 息心宴坐。 时又引笔赋诗曰。 杖策步前岭。 褰裳出外扉。 轻萝转蒙密。 幽径复纡威。 树高枝影细。 山昼鸟声希。 石苔时滑屣。 虫网乍粘衣。 涧旁紫芝晔。 岩上白云霏。 松子排烟去。 常生寂不归。 穷谷无还往。 攀桂独依依。 会齐使通和舟车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议其瞻对。 众莫能举。 世祖文皇。 以偃内外优敏可与杭言。 敕令统接宾礼。 枢机温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词宏逸辩论旁驰。 润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顶受诰命衔佩北蕃。 帝嗟赏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还公。 一无所纳。 是岁旧疾连发。 听者复疏。 止于小室许有谘问。 怀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着成论疏数十卷。 剖发精理构思深剧。 疾转沉笃功不克就。 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渐。 神气不昧。 命弟子曰。 众生为贪心之所暗也。 贪我则惜落一毛。 贪他则永无厌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坟重其墎。 必谓九泉之下还结四邻一何可笑。 而皇甫谧杨王孙。 微得我意。 虽知会归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腊鄙形。 布施上飞下走一切众生。 若前身相负仍以相偿。 如无相对则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毕合掌。 终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与不知咸怀恻怆。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钟山开善寺之东岗焉。 然偃始离俗迄于迁化。 唯学是务。 俭节扫衣弗事华广。 每缘情触兴辄叙其致。 而文彩洒落罕有嗣者。 缀述篇章随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余卷。 值乱零失犹存八轴。 陈太建年。 学士何隽上之。 封于秘阁。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4: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