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灵润(唐京师弘福寺)[《续高僧传》卷十五] 内容: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余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父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润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住兴善寺。 粲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此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珪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润。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闻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谘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余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惟润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令。 外祖吴超任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令。 并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润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奘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值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有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在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余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润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塜。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润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行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属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有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相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时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余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润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光价。 众聚相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念定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润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征召。 即现翻译证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纠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實惟僧杰。 初润隋末在兴善院感魔相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征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润曰。 山居行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润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征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润熸余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润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余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着。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着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超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雕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余遍。 摄大乘论三十余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余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恒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念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润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剎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相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乃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即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惟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3: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