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内容: 释昙迁。 俗姓王氏。 博陵饶阳人。 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 少而俊朗爽异常伦。 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 令舅氏传授。 即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 会备练六经偏究易道。 剖卦析爻妙穷象系。 奇迁精采。 乃先授以周易。 初受八卦相生。 随言即晓。 始学文半。 余半自通。 了非师受悟超词理。 会深异也。 曾有一妪失物。 就会决之。 得于兑卦。 会告迁曰。 汝试辩之。 应声答曰。 若如卦判。 定失金钗。 妪惊喜曰。 实如所辩。 迁曰。 兑是金位。 字脚两垂似于钗象耳。 舅曰。 更依卦审悉盗者为谁。 对曰。 失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松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 寻可得之。 后如言果获。 有问其故。 迁曰。 兑是西方少女之位。 五色分方。 为白也。 兑字上点表松角之象。 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 推而测知。 非有异术。 舅乃释策而叹曰。 吾于卜筮颇工。 至于取断依俙而已。 岂如汝之明耶。 老舅实顾多惭。 方验宣尼之言后生可畏也。 乃更授以礼传诗尚庄老等书。 但经一览义无重问。 于时据宗儒学独擅英声。 每言大小两雅当时之讽刺。 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 礼序人伦乐移风俗。 无非耳目之玩。 其势亦可知之。 未若李庄论大道。 周易辩阴阳。 可以悟幽微。 可以怡情性。 究而味之。 乃玄儒之本也。 当时先达颇蔑其幼年。 致或抗言褒贬者。 迁辩对纵横词旨明烂。 无不挹谢其声实。 自尔留心庄易归意佛经。 愿预染衣得通幽极。 二亲爱之弗许。 恳诚岁久乃蒙放遣。 初投饶阳曲李寺沙门慧荣。 荣颇解占相。 知有济器。 告迁曰。 有心慕道理应相度。 观子骨法当类弥天。 自揣澄公有惭德义。 可访高世者以副雅怀。 迁虽属伸勤请。 而固遮弗许。 又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而出家焉。 时年二十有一。 本图既遂襟期坦然。 猛励精勤昏晓无倦。 初诵胜鬘不日便了。 怪而检覆未差一字。 当夜问经中深疑。 莫非妙义。 既知神思大成。 乃与受具恣其问道。 从师五台山此山灵迹极多。 备见神异。 后归邺下历诸讲肆。 弃小专大不以经句涉怀。 偏就昙遵法师。 禀求佛法纲要。 当有齐之盛释教大兴。 至于宫观法祀。 皆锋芒驰骛。 迁性不预涉。 高谢世利。 众咸推焉。 密谓人曰。 学为知法。 法为修行。 岂以荣利即名为道。 秦世道恒。 削迹岩薮。 诚有由矣。 遂窜形林虑山黄花谷中净国寺。 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来请问乍为弘宣。 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深赜。 尝寻唯识论。 遂感心热病。 专凭三宝不以医术缠情。 夜梦月落入怀。 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 甚讶香美。 觉罢所苦痊复。 一旬有余流味在口。 因其圣助食月成德。 遂私改名以为月德也。 尔后每授人戒常云。 于我月德前三说受菩萨戒。 逮周武平齐佛法颓毁。 将欲保道存戒。 逃迹金陵。 结侣霄征。 间行假导多被劫掠。 进达寿阳曲水寺。 顾法属曰。 吾等薄运所钟。 屡逢群盗。 若怨结不解来报莫穷。 众可哀彼愚迷自责往业各舍什物为贼营忏。 冀于来世为法知识。 既而南济大江安然利涉。 由斯以推。 诚斋福之助也。 初达杨都栖道场寺。 扫衣分卫摄念无为。 时与同侣谈唯识义。 彼有沙门慧晓智瓘等。 并陈朝道轴江表僧望。 晓学兼孔释妙善定门。 瓘禅慧两深帝王师表。 又有高丽沙门智晃。 善萨婆多部。 名扇当涂为法城堑。 并一见而结友于。 再叙而高冲奥。 有欲以闻天子者。 迁预知情事。 谓之曰。 余以本朝沦覆正法凌夷。 所以冒死浮江得参梵侣。 生平果志遂得有余。 结援时荣幸愿缄默。 惟有国子博士张机。 每申尽礼请法。 余景时论庄易。 窃传其义用训庠序。 因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 获摄大乘论。 以为全如意珠。 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 至于思构幽微有所流滞。 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 将欲弘演未闻彼之家国。 承周道失御隋历告兴。 遂与同侣俱辞建业。 缁素知友祖道新林。 去留哀感各题篇什。 晓禅师命章赋诗曰。 生平本胡越。 关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 便作法城亲。 清谈解烦累。 愁眉始得申。 今朝忽分手。 恨失眼中人。 子向泾河道。 慧业日当新。 我住[邱-丘+千]江侧。 终为松下尘。 沉浮从此隔。 无复更来因。 此别终天别。 迸泪忽沾巾。 余之名德并有缀词。 久失其文。 各执手辞袂。 登石头岸。 入舟动楫。 忽风浪腾涌众人无计。 迁独正想不移。 捧持摄论告江神曰。 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 若北土无运命也如何。 必应闻大教请停风浪。 冀传法之功冥寄有属。 言讫须臾恬静安流达岸。 时人以为此论译于南国。 护国之神不许他境。 事同迦延之出罽宾为罗剎之稽留也。 进达彭城。 新旧交集远近欣赴。 郁为大众有一檀越。 舍宅栖之。 遂目所住为慕圣寺。 始弘摄论。 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相继不绝。 摄论北土创开。 自此为始也。 徐州总管谷城公万绪。 率诸僚佐拥篲谘承。 尽弟子之礼。 迁弘化此土屡动暄凉。 黑白变俗大有成业。 自周毁正法。 遗形充野。 乃劝奖有缘。 于慕圣寺多构堂阁。 随有收聚庄严供养。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长史张坦。 出镇杨州。 承风思展。 结为良导。 及诸道俗伫愿德音。 坦乃手疏邀延。 迁亦虚舟待吹。 远到广陵。 举郭迎望。 歌梵遏云霞。 香花翳日月。 桑门一盛荣莫加斯。 宋公名重位高。 颇以学能傲诞。 迁应权授法。 不觉心醉形摧。 乃携其家属。 从受归戒。 初停开善建弘摄论。 请益千计。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 江都纔了复迎还北。 盛转法轮声名遐布。 属开皇七年秋。 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即人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承风餐德。 限以朝务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闲解法相能转梵音者十人。 并将入京。 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 且道法初兴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远近所凑。 宣扬法事为惠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不复多及。 时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阴宝镇。 汲郡洪遵。 各奉明诏同集帝辇。 迁乃率其门人。 行途所资皆出天府。 与五大德谒帝于大兴殿。 特蒙礼接劳以优言。 又敕所司。 并于大兴善寺安置供给。 王公宰辅冠盖相望。 虽各将门徒十人。 而慕义沙门敕亦延及。 遂得万里寻师。 于焉可想。 于斯时也宇内大通。 京室学僧多传荒远。 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祈。 即为敷弘。 受业千数。 沙门慧远领袖法门。 躬处坐端横经禀义。 自是传灯不绝于今多矣。 虽则寰宇穿凿时有异端。 原其解起莫非祖习。 故真谛传云。 不久有大国不近不远大根性人。 能弘斯论。 求今望古岂非斯人乎。 十年春。 帝幸晋阳。 敕迁随驾。 既达并部。 又诏令僧御殿行道。 至夜追迁入内与御同榻。 帝曰。 弟子行幸至此。 承大有私度山僧。 于求公贯。 意愿度之如何。 迁曰。 昔周武御图殄灭三宝。 众僧等或刬迹幽岩。 或逃窜异境。 陛下统临大运更阐法门。 无不歌咏有归来投圣德。 比虽屡蒙招引度脱。 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 且自天地覆载莫匪王民。 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庆。 帝沉虑少时。 方乃允焉。 因下敕曰。 自十年四月已前。 诸有僧尼私度者。 并听出家。 故率土蒙度数十万人。 迁之力矣。 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 于京城置胜光寺。 即以王为檀越。 敕请迁之徒众六十余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养。 左仆射高颎。 右卫将军虞庆则。 右仆射苏威。 光禄王端等。 朝务之暇。 执卷承旨。 四门博士国子助教刘子平。 孔门俊又。 屈膝餐奉。 魏郡道士仇岳。 洞晓庄老。 文皇钦重。 入京造展共谈玄理。 迁既为帝王挹敬侯伯邀延。 抗行之徒是非纷起。 或谓滞于荣宠者。 乃着亡是非论以示诸己。 其词曰。 夫自是非彼。 美己恶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举世纭纭无自正者也。 斯由未达是非之患。 乃致于此。 言至患者有十不可。 一是非无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为因。 五迭不相及。 六隐显有无。 七性自相违。 八执者偏着。 九是非差别。 十无是无非。 初明无适主者。 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 彼此竞取。 乃令是非无定从。 彼云此非。 此云彼非。 彼此竞兴。 遂使非无适趣。 或者必欲以是自归以非属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耶。 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致败耳。 物岂知其然哉。 文多不委。 十三年。 帝幸岐州。 迁时随彼。 乃敕蜀王布围南山。 行春搜之事也。 王逐一兽入故窑中。 既失踪迹。 但见满窑破落佛像。 王遂罢猎。 具以事闻。 迁因奏曰。 比经周代毁道。 灵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 蒙陛下兴建已得修营。 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 贫道触目增恸。 有心无事。 帝闻惘然曰。 弟子庸朽垂拱岩廊。 乃使尊仪冒犯霜露。 如师所说。 朕之咎也。 又下诏曰云云。 诸有破故佛像。 仰所在官司。 精加检括。 运送随近寺内。 率土苍生口施一文。 委州县官人检校庄饰。 故一化严丽迁實有功。 十四年。 柴燎岱宗。 迁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 请并安堵。 帝又许焉。 寻敕率土之内。 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听给额。 私度附贯。 迁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 为泰岳神信道场檀越。 即旧朗公寺也。 齐主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 华阳王为宝山檀越。 旧灵岩寺也。 又委迁简齐鲁名僧来住京辇。 其为世重诚无以加。 文帝昔在龙潜。 有天竺沙门。 以一颗舍利授之云。 此大觉遗身也。 檀越当盛兴显。 则来福无疆。 言讫莫知所之。 后龙飞之后。 迫以万机未遑兴盛。 仁寿元年。 追惟昔言将欲建立。 乃出本所舍利。 与迁交手数之。 虽各专意。 而前后不能定数。 帝问所由。 迁曰。 如来法身过于数量。 今此舍利即法身遗质。 以事量之。 诚恐徒设耳。 帝意悟。 即请大德三十人安置宝塔为三十道。 建轨制度一准育王。 帝以迁为蜀王门师。 王镇梁益。 意欲令往蜀塔检校为功。 宰辅咸以剑道危悬涂径盘折。 高年宿齿难冒艰阻。 更改奏之。 乃令诣岐州凤泉寺起塔。 晨夕祥瑞。 以沃帝心。 将造石函。 于寺东北二十里许。 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大小平正。 取为重函。 其内自变作双树之形。 高三尺余。 异色相宣。 或有鸟兽龙象之状。 花叶旋转之形。 以事上闻。 帝大悦。 二年春。 下敕于五十余州分布起庙。 具感祥瑞如别传叙之。 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庙。 遂使宇内大州一百余所皆起灵塔劝物崇善。 迁實有功。 及献后云崩。 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架塔七层骇临云际。 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闾等宫阙。 林圃如天苑。 举国崇盛莫有高者。 仍下敕曰。 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 虽戒慧乃弘而行仪攸阙。 今所立寺既名禅定。 望嗣前尘。 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搜扬。 有司具礼。 即以迁为寺主。 既恩敕爰降。 不免临之。 绥抚法众接悟贤明。 皆会素心振声帝世。 时大兴善有像放光。 道俗同见。 以事闻上。 敕问迁曰。 宫中尊像并是灵仪。 比来修敬光何不见。 迁曰。 但有佛像皆放光明。 感机既别有见不见。 帝曰。 朕有何罪生不遇耶。 迁曰。 世有三尊各有光明。 其用异也。 帝曰。 何者是耶。 答曰。 佛为世尊。 道为天尊。 帝为至尊。 尊有恒政不可并治。 所以佛道弘教开示来业。 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 律令法式禁止罪源。 即大光也。 帝大悦。 迁美容仪善风韵。 故临机答对如此。 又器宇恢雅。 含垢藏疾。 妙于定门练精戒品。 天性仁慈寡于贪竞。 虽帝王赠舍远近献饷。 一无自给并资僧众。 或济接贫薄。 追崇图塔。 又不重厚味。 不饰华绮。 内有关钥外屏名利。 显助弘道冥心幽隐。 立志清简不杂交游。 时俗颇以疏傲为论。 深鉴国士而体其虚心应物也。 凡有言述理无不当。 皆能遣滞显旨深矣。 故远公每云。 迁禅师破执入理。 此长胜我。 斯言合也。 而词旨典正有文章。 焉。 虽才人沉郁含豪。 未能加也。 夙感风痿之疾。 运尽重增卒于禅定。 春秋六十有六。 即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也。 葬于终南北麓胜光寺之山园。 凿石刻铭树于坟所。 当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来。 径至丧所。 虽遭遮约终不肯去。 见人哀哭犬亦号叫。 见人止哭犬亦无声。 与食不啖。 常于丧所右萦而卧。 既舆柩随行。 犬便前后奔走。 似如监护之使。 及下葬讫。 便失所在。 识者以犬为防畜。 将非冥卫所加乎。 初未终之前。 有梦禅定佛殿东倾。 数人扶之还正。 惟东北一柱陷地。 拔之不出。 迁房属于陷角。 故有先验之征。 既卒之后。 有沙门专诚祈请欲知生处。 乃梦见净土严丽故倍常传。 宝树宫阙郁然相峙。 道俗徒侣有数千人。 迁独处金台为众说法。 虽梦通虚实。 而灵感犹希。 况随请而知。 故当降灵非谬矣。 所撰摄论疏十卷。 年别再敷。 每举法轮诸讲停务。 皆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 又撰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月等章华严明难品玄解总二十余卷。 并行于世。 有沙门明则。 为之行状覶缕终始见重京师。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2: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