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昙韵(唐蔚州五台寺)[《续高僧传》卷二十] 内容: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余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侧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值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昔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余。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韵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余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在雁门川中兰若为业。 韵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瓒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延瓒入京。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韵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及韵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口*束]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余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韵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噉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余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超。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韵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嚫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幞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余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鮮伦其德。 以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之平遥山。 春秋八十余矣自韵十九入山六十余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1:0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