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昙延(隋京师延兴寺)[《续高僧传》卷八] 内容: 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听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延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余。 容止邕肃慈诱泛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沉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闻延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命延体之。 延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能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延幽居静志欲着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鬃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延手执马鬃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鬃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陈于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与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延就讲。 既感征瑞便长弘演。 所着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远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则延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远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远谘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以周建德中年衔命入秦。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时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时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征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延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构情陈难。 延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延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谘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延所着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延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延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延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征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延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余人以副延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余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立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延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延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延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敕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敕京兆太守苏威。 问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请延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纔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远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而延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延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延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帝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护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帝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初延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余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从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协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时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护。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着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 发布时间:2025-05-21 12:06:4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