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岳(唐京师普光寺)[《续高僧传》卷十三] 内容: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隋为临淄令。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谓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袴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着绩物务所高。 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岳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有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岳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岳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鮮。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岳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显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沉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乃谢安曰。 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安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余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岳顾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通。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念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余则错综成篇。 十有余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着十八部论疏。 通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有宗法师者。 神辩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 后责纔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實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会贞观中广延两教。 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通诸论道。 岳乃问以道生一二。 征据前后。 遂杜默焉。 岳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通乎。 坐众大笑而退。 故岳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岳兄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岳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岳为众举。 预其同例。 颇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颇曰。 智能人智能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道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岳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辩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存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岳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构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住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惟岳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岳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自旷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岳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发布时间:2025-05-21 12:04:4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