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玄琬(唐京师普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二] 内容: 释玄琬。 俗姓扬。 弘农华州人也。 远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丰焉。 青襟悟道履操冲明。 志在学年方游法苑。 事沙门昙延法师。 延震岭宏标遗教法主。 隋文钦重立寺处之。 具见别传。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据怀及进具后。 便随洪遵律师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载便事敷演。 使于后进乐推前英叹美。 乃旋踵本师。 涅槃真体。 捃掇新异。 妙写幽微。 又欲钦佩唯识包举理性。 于昙迁禅师禀学摄论。 并寻阅众锋。 穷其心计。 法华大集楞伽胜鬘地论中百等。 并资承茂实。 研核新闻。 环循弥讨。 其际搜会。 擢其玄理。 然顾福智相导有若轮驰。 慧业略剖于终。 标树创开于始。 永惟延师存日。 愿造丈六释迦。 经略未圆奄便物故。 誓志营复克遂先摸。 于仁寿二年。 提洽有缘便事炉锤。 寺乃京皋冲要。 峙望归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当时空色清朗杲日流辉。 上天雨花状如云母。 满空飘洒终坠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属庆斯荣瑞及开摸之后雅相逾圆。 即为关辅栋梁。 金像之大有未过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静夜清朝。 飞流八音之响。 而不测其来至。 又造经四藏备尽庄严。 诸有缮写皆资本据。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晨。 追惟旧绪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讲设斋。 通召四众供含悲敬。 办罗七物普及僧俦。 又常慨运岠象末有亏归禁。 至于授受遮难滋彰乃蓥饰道场寻诸忏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转神咒。 洁斋行道。 使彼毁禁之流澄源返净。 登坛纳法明白无疑。 并传嗣于今住持不绝。 从此而求。 可谓护法菩萨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异人。 必揖对欣振谘承余令。 虽闻同昔习。 而翘仰如新。 斯后已谦光。 罕有踪矣。 逮贞观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 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丰华广沾会响。 又别敕延入为皇后六宫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问德禁中。 授纳法财日逾填委。 而钦若自守不顾有余。 嚫施所资悉营功德。 寻有别敕。 于苑内德业寺。 为皇后写现在藏经。 当即下令。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 并委其监护。 琬以二宫所寄惟谷其诚。 祇奉不难义须弘选。 自周季灭法隋朝再兴。 传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寻检文理。 取会多乖。 乃结义学沙门雠勘正则。 其有词旨不通者并谘而取决。 故得法宝无滥于疑伪。 迷悟有分于本末。 纲领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时。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诚异。 厥致齐焉。 然其匠训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节自修德。 以律仪驰誉。 言为世范缁素收归。 华夷诸国僧尼从受具戒者三千余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隶。 从受归戒者二十余万。 左仆射萧瑀兄弟。 人伦藻镜久厌时烦。 每谘法华会三之旨。 龙树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临终委命。 召为历劫师资。 大将军薜万彻毗季。 并及母氏。 并钦崇戒约蔬素形终。 普光道岳法师。 解洞幽关辩开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萨道。 而汲引亡疲弘务终日。 因之革励修习者计非恒准。 故京辅士庶继踵烟随。 礼供相寻日盈厨库。 时有巫觋者云。 每至授戒说法。 异类鬼神。 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劝之至。 物我同钦。 义等风行。 事符草偃乃致书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时纳佑罄无不宜但琬夙萦沉疴不获奉庆。 蒙降逮问无任荷戢。 感顾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经中要务即可详行者四条。 留意寻检永绥宝祚。 初劝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养之心存兼济之救也。 二减杀者。 引儒礼无故不杀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滥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损害之失。 树止杀之渐也。 故佛经有恕己之喻。 诫之杀打诸事也。 琬闻。 东宫常膳日多烹宰。 审如所承。 诚有大损。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僚。 及至断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长怀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请少杀生。 东宫内外咸减肉料。 则历长命久仁育斯隆。 三顺气者。 如经不杀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杀是不顺气。 殿下位处少阳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气。 施惠以保天龄。 请年别春季断肉停杀。 愍彼含育顺此阳和。 四奉斋者。 如经年三月六能洁六根便资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资往因。 复能进德崇善用成其美。 则善知识者是大因缘。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顾眄。 谨率闻见敢尘听览。 登即答曰。 辱师所示妙法四科。 循览周环用深铭佩。 法师旱祛尘累游神物表。 阐鹫岭之微言。 探龙宫之秘藏。 洞开灵府凝照玄门。 固以高步弥天邻几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开导蒙心。 理实义周词华致远。 包括今古网罗内外。 训诱之至审谕之方。 纵圣达立言师傅弘道。 亦未足仿佛要津拟仪高论。 但行慈减杀顺气奉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谨当缄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胜因用期冥佑。 余文不载。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类。 九年下诏断杀。 起于三月尽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济。 乃上启更延。 帝又特听尽于岁暮。 贞观十年杪冬。 遘疾知归后世。 又致启东宫累以大法。 又上遗封表于帝曰。 玄琬闻。 真容晦迹像教凌迟。 无不假缁素以住持设内外而为护。 遂得法云再润慧日重辉。 光协万乘绍隆千载。 窃寻住持之理义有多门。 弘护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赏罚乖宗。 如其准教验时。 是则简敬当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闻彻阙庭尘劳听览。 琬等僧徒无任惭惧。 但恐余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经中。 撰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及安养苍生论并三德论各一卷。 伏愿圣躬亲降披览。 陛下广开上书之路。 冀纳刍荛之言。 谨献秘要之经。 请详金口之教。 但琬忝当传法。 庶无匿教之[保/言]。 扶劣署封。 以酬终后之事。 不胜恋仰。 谨奉经以闻。 又遗诫门人在于道检。 言极详切读者垂泪。 又云。 余荫施诸众生。 余骸依古焚弃。 制服丧临一无预怀。 遂以腊月七日。 卒于延兴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储哀恸。 天子下诏曰。 玄琬律师戒行贞固学业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没世。 情深恻悼。 赐物如别。 斋殡所须事由天府。 春宫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贝。 荣嘉赗赠营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进萧瑀。 太府萧璟。 宗正李百药。 詹事杜正伦等。 并亲奉戒约躬尽哀礼。 后旋殡山寺。 幢盖相映香花乱空。 从者如云众盈数万。 前傧达于终南。 后尘犹继于城阙。 四十里间皂素充道。 皆云。 我师斯亡。 戒业谁保。 故为时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余人奉遵遗旨。 尔时云高风静水净油香。 七众弥山一心悲结。 乃命下火依法阇维。 薪尽灰飞廓然归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用津灵识仪像存焉。 东宫洗马兰陵萧钧制铭。 宗正卿李伯药制碑立于塔所时为冠绝。 初琬自始及终意存弘济。 生善福智无不缀心。 武德之初。 时经剥丧粒食勇贵。 客僧无托。 乃自竭余力。 行化魁豪。 随得货贿并充供给。 日到寺厨亲问丰约。 故主客同庆焉。 又像季浇漓多轻戒律。 乃以身轨物引诸法属。 亲执经文依时附听。 乃经十遍远嗣先尘。 智首律师德光荣问于帝京者。 實资成赞能扇芳风。 自见令达。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运搜举岁拔贤良。 多是律宗。 实由琬之笃课也。 而容范端肃声气朗峻。 预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图象厥相。 犹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随琬导物。 而立志贞正。 机谏变适不犯颜色。 以味静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闲业道。 是所谋焉。 临终清[口*敕]敛容。 明诲而卒。 岂非师资谦德能世其尘。 而恨其早卒清规未远。 发布时间:2025-05-21 12:03:0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