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明(周鄜州大像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九] 内容: 释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明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余。 时周武已崩。 天元嗣历。 明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明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在坊州西南六十余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以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昔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显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敕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嚙。 显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嚙余血涂门之处犹在。 显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泝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京。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为僧藏弆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又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有天竺僧赍来谒帝。 会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又梁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恢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帝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明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 经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经。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为荆州副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邑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余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栗。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喑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于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崇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又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明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经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帝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明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征。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帝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送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及明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明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又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造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及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诛景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辩乃通款于齐。 迎贞阳侯为帝。 时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辩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喑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蒨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繞佛殿。 自余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欻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余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近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经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余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经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护。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着。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发布时间:2025-05-21 11:53:4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