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封干师(木[泳-永+贡]师,寒山子,拾得)(唐天台山)[《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内容: 释封干师者。 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 身量可七尺余。 人或借问。 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 乐独舂谷。 役同城旦。 应副斋炊。 尝乘虎直入松门。 众僧惊惧。 口唱唱道歌。 时众方皆崇重。 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调。 士庶见之无不倾礼。 以其蹑万回师之后。 微亦相类。 风狂之相过之。 言则多中。 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曰拾得。 多于僧厨执爨。 爨讫二人晤语。 潜听者多不体解。 亦甚颠狂纠合相亲。 盖同类相求耳。 时闾丘胤出牧丹丘。 将议巾车。 苦头疼羌甚。 医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台来谒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虑乎。 便索净器吮水喷之。 斯须觉体中颇佳。 闾丘异之。 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 曰到任记谒文殊。 闾丘曰。 此菩萨何在。 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问曰。 此寺曾有封干禅师。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复是何人。 时僧道翘对曰。 封干旧院即经藏后。 今閴无人。 止有虎豹。 时来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 闾丘入干房。 唯见虎迹纵横。 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则唱歌讽诵不辍。 如是再三叹嗟。 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 闾丘拜之。 二人连声咄咤。 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饶舌。 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 更不复入寺焉。 干又尝入五台巡礼。 逢一老翁。 问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岂可有二文殊。 干礼之未起。 恍然失之次有木[泳-永+贡]师者。 多游京邑市廛间。 亦类封干。 人莫轻测。 封丰二字出没不同。 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 未知孰是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竹为筒。 投藏于内。 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 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余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后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至有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拾得者。 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 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 初谓牧牛之竖。 委问端倪云。 无舍孤弃于此。 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 或人来认必可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 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盘而餐。 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 傍若无人执箸大笑。 僧乃驱之。 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 且令厨内涤器。 洗濯纔毕澄滤食滓。 以筒盛之。 寒山来必负而去。 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 为乌鸟所取狼藉。 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 汝食不能护。 安护伽蓝乎。 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 拾得打我。 明日诸僧说梦符同。 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 时牒申州县。 郡符下云。 贤士隐遁菩萨应身。 宜用旌之。 号拾得为贤士。 又于寺庄牧牛。 歌咏呼天。 当其寺僧布萨时。 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 大笑曰。 悠悠者聚头。 时持律首座咄曰。 风人何以喧碍说戒。 拾得曰。 我不放牛也。 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 拾得各呼亡僧法号。 牛各应声而过。 举众错愕。 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 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 于寺土地神庙壁。 见拾得偈词。 附寒山集中。 〔赞宁〕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 复赐绯乃文资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 又大沩佑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国清。 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 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为年寿弥长耶。 为隐显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济。 其此之谓乎。 发布时间:2025-05-21 11:39:3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