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照(唐五台山竹林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内容: 释法照。 不知何许人也。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可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获。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 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 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 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暨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 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未时。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照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 告照云。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照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何可往也。 老人言。 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前。 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 于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 果无沮碍。 则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到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 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 照忙入堂内。 乃问众云此何祥也。 吉凶焉在。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 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问讯设礼。 引照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牓。 题曰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者。 方圆可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入寺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文殊左右菩萨万余。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 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澣。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照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 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 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 授教已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纔熟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 于华严寺西楼下安止。 洎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 到无着见大圣处。 处心礼三十五佛名。 照礼纔十遍。 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 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 居在一处。 照见已惟自庆喜。 随众归寺。 其夜三更于华严院西楼上。 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 其大方尺余。 照咒言。 请分百灯归一畔。 便分如愿。 重谓分为千炬。 言讫便分千数。 行行相对遍于山半。 又更独诣金刚窟所。 愿见大圣。 三更尽到见梵僧。 称是佛陀波利。 引之入圣寺。 语在觉救传。 至十二月初。 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 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 告云。 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 言讫不见。 照疑此僧亦拟不说。 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 年可八十。 乃言照曰。 师所见台山灵异。 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 照曰。 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 故所以不说。 僧云。 大圣文殊见在此山。 尚招人谤。 况汝所见境界。 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 照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时江东释慧从。 以大历六年正月内。 与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三十余人。 随照至金刚窟所。 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 于时徒众诚心瞻仰。 悲喜未已。 遂闻钟声。 其音雅亮节解分明。 众皆闻之惊异尤甚。 验乎所见不虚。 故书于屋壁。 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 自后照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 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 又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照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 次有异云叆叇。 云开见五色通身光。 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 众皆明见。 乃霏微下雪。 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 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 照后笃巩其心修炼无旷。 不知其终。 绛州兵掾王士詹述圣寺记云。 〔赞宁〕系曰。 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 显正依报庄严故。 菩萨未沾国土名。 但云住处。 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 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 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 境界净则说法净。 则三土义齐也。 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 可非住处邪。 通曰。 此义同名别。 或可上得兼下也。 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净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 皆是菩萨净识所变剎土也。 若然者净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 如法照入竹林圣寺见文殊净境也。 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 则秽土见圣人。 发布时间:2025-05-21 11:38: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