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赵城藏 内容: Zhaochengzang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 该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成。 又名《赵城金藏》。 发起人为潞州崔进之女法珍。 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 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 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 全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 二十一年,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 两年后,崔受封为宏教大师。 《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 14字。 它保留《开宝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无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金末元初,《赵城藏》部分经版毁于兵火。 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官员协助并在民间劝募,同时召集各地寺院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损经版。 补雕后的经版基本上恢复《赵城藏》旧刻的内容;千字文编次由天字到幾几字,共682帙,6900余卷。 但工作草率,字体不一,版式也不一致。 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还杂有少量书册式经卷在内。 现存的《赵城藏》系元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发现62种,162卷,此后还陆续发现过一些零散经册,现存5100余卷)。 由于年久散失缺损,明万历二十年(1592),解州静林山万寿禅寺僧悟顺曾抄补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赞助下,广胜寺又集僧俗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抄补。 现存的补抄本200余卷,即这两次的补本。 因系根据明代《永乐南藏》本进行抄录,编次多见错落重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发动向广胜寺进攻,企图劫走《赵城藏》。 山西省委获悉后,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找回。 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 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原貌,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1959年9月,在西藏萨迦寺北寺图书馆发现31种,559卷卷轴式装帧木刻印本佛经,其编次和《赵城藏》完全一致。 从版式、字体、刻工等方面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赵城藏》输版入燕京后的补雕印本。 20世纪30年代,北京三时学会曾把《赵城藏》中所特有而为其他各版藏经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经籍46种,249卷编为上、中、下三集,缩印成32开本线装120册,分12函发行。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4: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