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藏文大藏经 内容: Zangwen Dazangjing藏传佛教典籍的丛书。 佛教自7世纪初由汉族地区、印度和尼泊尔分别传入西藏地区后,据传在松赞干布执政时,曾派遣端美桑布扎等人到印度学习梵语。 学成归来,始创西藏文字,随即用以翻译部分佛教经典。 8世纪时,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很大的发展,兴建了桑耶寺,创办译场,分别从汉、梵文中译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并编定目录,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基本形成。 全藏分为甘珠尔、丹珠尔和松绷三大类。 甘珠尔又名佛部,也称正藏,收入律、经和密咒三个部分,相当于汉文大藏经中的经和律;丹珠尔又名祖部,也称续藏,收入赞颂、经释和咒释三个部分;松绷即杂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关著述。 据统计,藏文大藏经(德格版)共收佛教经籍4569种。 除佛教经、律、论外,尚有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 其中属于密教的经轨及论藏等,十之七八是汉文大藏经中所没有的,因此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王经》)13世纪以前,藏文大藏经以抄写本形式流传。 元皇庆二年(1313)至延祐七年(1320)间,在江河尕布的主持下,搜集各地经、律、密咒校勘雕印,是为藏文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经。 称奈塘古版。 其版式采取贝叶经筴形式,长方形散叶两面刊刻,每部(或几部)或数卷以夹板束为一筴。 版片及印本均无流传。 以后续有刊刻,其中在国内各地刻造的版本有:①永乐版。 明永乐八年(1410)在南京据奈塘古版复刻,只刻了甘珠尔。 印本大部用朱砂或云硃刷印,亦称赤字版。 ②万历版。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续刻了丹珠尔。 以上二版早已毁损不存,印本也极少流传。 ③塔尔寺版。 刻于青海塔尔寺,仅有甘珠尔,版片不存。 ④昌都版。 刻于昌都寺,仅有甘珠尔,版片不存。 ⑤理塘版。 明末崇祯(1628~1644)年间由云南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增赞助,据其家藏写本刻制,也仅有甘珠尔。 版片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毁于兵火。 ⑥北京版。 又名嵩祝寺版。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据西藏霞卢寺写本在北京嵩祝寺刊刻,先刻了甘珠尔。 至雍正二年(1724)续刻了丹珠尔。 早期印本大部为硃刷,也称赤字版。 版片毁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役。 该版藏经因系清王室官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筴扉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设色鲜丽,大多出自藏族和蒙族宗教画家手笔。 该版藏经曾流传到日本和欧洲。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曾据以编为151巨册(内含目录一册)影印百余部,分为两种精装本发行。 ⑦卓尼版。 清康熙六十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肃临潭县卓尼寺雕造,版片现已不存。 ⑧德格版。 清雍正八年至乾隆二年在德格县(今属四川)刻造。 甘珠尔为理塘版的复刻;丹珠尔则据霞卢寺写本并增补布敦目录所收典籍雕造,版藏德格寺。 ⑨奈塘新版。 七世达-赖-喇嘛据奈塘古版增入布敦目录典籍刻造,甘珠尔成于雍正八年;丹珠尔成于乾隆七年。 该经以刻工精湛,校勘优良,被誉为最佳版本。 版片原藏奈塘寺,已毁损无存。 ⑩拉萨版。 1933年,在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主持下雕造,当时仅刻出甘珠尔。 国外版本有普拉卡版与库伦版两种,前者刻于不丹的夏都普拉卡,仅有甘珠尔,版片不存。 后者1920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刻造。 为德格版的复雕本。 (童玮)(藏文《十万颂般若经》)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4:1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