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小乘论(Hinayana sastra) 内容: Xiaochenglun小乘佛学所属论书的总称。 又称小乘阿毗达磨、小乘阿毗昙等。 相对大乘论而言。 在小乘佛教兴起之后,各个部派对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的教说进行了种种的注释、整理和组织,进一步发挥了原始佛教的教义,出现很多阿毗达磨(即法的研究)的论书。 据传小乘的各个部派都有自己的论藏。 但目前流传下来的只有南传上座部和北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 据觉音所编南传上座部论书有7种:《法聚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和《发趣论》,另有颇多的注疏和复注。 这7部论书常被认为是南传上座部佛学的基本理论著作。 以后,还出现阐述上座部教理特别是修持方法的《解脱道论》;觉音又在《解脱道论》的基础上著《清净道论》,被誉为小乘佛教三藏典籍和义疏精要。 北传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书有所谓六足与一身。 六足指《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一身即迦多衍尼子著《发智论》(异译《八犍度论》),因其论义广博,故称为身。 相传以后又有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论师在迦湿弥罗费时12年编集的《大毗婆沙论》,为详细解释《发智论》及破斥异部所执的著作。 稍后,法胜著《阿毗昙心论》,对《大毗婆沙论》进行评释。 把有部复杂多歧的学说组成为一个体系。 而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又对《阿毗昙心论》作了解释和补充。 《杂阿毗昙心论》之后,又有世亲所著《俱舍论》出,它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结合当时各种学说,对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作了批判性的总结。 随后有众贤精心研究《俱舍论》12年,著《顺正理论》及《显宗论》,对世亲的《俱舍论》作了批判性的注解。 另有诃黎跋摩所著的《成实论》,亦属小乘论书。 因其内容讲到我法二空之理,被看作是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的一部过渡性论书。 属于小乘论书的还有:说一切有部世友所著的《异部宗轮论》(又名《十八部论》、《部执异论》),贤胄部世贤所著的《三法度论》,未详作者的《三弥底部论》,经量部鸠摩罗多著的《喻鬘论》、《痴鬘论》、《显了论》等。 汉译小乘论较多,《历代三宝记》卷十五载李廓撰魏世《众经目录》列有小乘论6部。 《开元释教录》卷二十载有小乘论 36部,698卷。 《频伽藏》则列有46部,732卷。 这些论书一经译出,许多佛教学者和僧人竞相研习。 东晋时,道安、慧远等提倡毗昙之学,经几代传承,逐渐演变成为毗昙学派。 后秦时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宋、齐、梁、陈各代,弘传颇盛,最后形成成实学派。 《俱舍论》在中国两次翻译,研习弘扬者尤众,多家为之作注疏释,如唐代普光《俱舍论记》,法宝和神泰分别作《俱舍论疏》,世称俱舍三大部。 日僧道昭、智通、智达、玄昉也于唐代先后来中国向玄奘和智周学法,将《俱舍论》传入日本,形成俱舍宗,并著有疏钞多种。 (高振农)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3:4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