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佛教石经 内容: 中国佛教徒为使佛法永存,防止佛经被毁,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把重要佛教经典刻于深山幽谷的摩崖上,或刻于石柱、碑版而藏之于石洞,以便永久保存。 摩崖石经 刻于自然岩石上,一般认为始于北齐。 以山东泰山经石峪的大字《金刚经》和泰山东南徂徕山映佛岩的《大般若经》最为著名。 清钱大昕谓此二经皆北齐武平中王子椿所书。 以后,摩崖石经遍布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省。 山东邹县的峄山、铁山、葛山、冈山、尖山等地所刻《大集经》等,都有北周、北齐年号的题记。 其中铁山所刻《大集经》,规模超过泰山的《金刚经》,有北齐经主和僧人题字,保存完好。 最后的摩崖石经,系北周大象元年(579)所刻的岗山摩崖石经。 据《山东通志》记述,《楞伽经》^0515)石为北齐所造,《观无量寿经》石为北周所造。 另外,宁阳县水牛山也留有北齐所刻《般若经》的摩崖石经。 石柱石经 刻在石柱上藏于石洞中。 以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为代表。 清代著名学者朱□尊等曾亲往察看。 由于风峪石经三面被掩,今所见拓本皆是露出的一面,经文残缺,不能接续。 近代学者认为刻于石柱的《华严经》,是唐刻而非北齐遗物。 碑版石经 刻于碑版、镶嵌于寺院墙壁和贮藏于山间石洞。 嵌于寺院墙壁的,有唐长庆四年(824)惠皎于杭州西湖孤山镌刻的石壁《法华经》;大和三年(829)清晃于姑苏法华院刊刻的石壁《法华经》等。 两处皆有当时刺史白居易和宰相元稹的题记。 据佛教史传记载,其他碑版石经尚有唐末洛阳长寿寺《华严经》、圣善寺《法华经》、嵩山嵩岳寺《楞伽经》等。 以上碑版石经,今已不存。 宋代碑版石经有太平兴国二年 (977)宋宗室赵安仁所书《金刚经》,嵌于开封繁塔内壁间。 其他见于文献记载的宋刻石经有苏州虎丘云岩寺的《普门品经》,杭州六和塔的《四十二章经》,江苏句容崇圣寺的《金刚经》等,亦均不存。 现存的有北京西郊八里庄摩诃庵藏明代刻于汉白玉的64块《金刚经》石版。 碑版石经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好而具有代表性的是房山石经。 此外,还有开辟石洞削平其壁面加以磨光而刻的壁面石经。 河北响堂山大住圣窟(古称鼓山石窟)有北齐唐邕刻的《维摩经》、《胜鬘经》、《弥勒成佛经》)等,并留有《鼓山唐邕刻经铭》。 近年在四川安岳县卧佛沟(唐卧佛院遗址)发现的藏经洞,系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开凿,共有45洞,其中16洞的三面石壁上刻有《大般涅槃经》、《报恩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共40余万字。 同时刻有佛像、菩萨像、飞天、供养人等。 其余29洞仅凿开洞穴或磨光石面,尚未镌刻。 学者推测可能与9世纪时唐武宗禁佛有关。 从北齐至宋元时期,究竟刻有多少石经已无法统计。 清代金石学者叶昌炽就他所掌握的拓片举出41种,从北齐起,经隋唐五代至宋、辽、金、元,历时800年,大小乘经皆有。 而且认为,这些石经当时所刻必皆全帙,沉埋而未出者,盖不知凡几。 (林子青)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1:3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