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昙晖(﹝梁﹞(成都长乐寺)[《比丘尼传》卷四] 内容: 昙晖。 本姓青阳。 名白玉。 成都人也。 幼乐修道父母不许。 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 入蜀大弘禅观。 晖年十一。 启母求请禅师欲谘禅法。 母从之。 耶舍一见。 叹此人有分令其修习。 嘱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 出门有曰。 不展余计。 育尼密迎还寺。 晖深立誓愿。 若我道心不遂。 遂致逼迫者。 当以火自焚耳。 刺史甄法崇闻之。 遣使迎晖。 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 请诸僧尼穷相难尽。 法崇问曰。 汝审能出家不。 答曰。 微愿久发特乞救济。 法崇曰善。 遣使语姑。 姑即奉教。 从法育尼出家。 年始十三矣。 从昱学修观行。 裁得禀受。 即于座末便得入定。 见东方有二光明。 其一如日而白。 其一如月而青。 即于定中立念云。 白者必是菩萨道。 青者声闻法。 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 即应此念。 青光遂灭。 白光炽满。 及至起定为昱尼说。 昱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 时同坐四十余人莫不见叹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为姧诈。 相率抄取将归其家。 昙晖时年十六矣。 以婢使营卫不受侵逼。 婿无如之何。 复以诉州。 刺史赏异。 问畺良耶舍曰。 此人根利慎勿违之。 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 贫道有一苍头即为随喜。 于是解释。 后于禅中自解佛性。 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 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 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 宋元嘉十九年。 临川王临南兖延之至镇。 时年二十一。 骠骑牧陕复携住南楚。 男女道俗北面拥帚者千二百人。 岁月稍淹思母转至。 固请还乡。 德行既高门徒日众。 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 殿堂厢廊倏忽而成。 复营三寺皆悉神速。 莫不叹服。 称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 天监三年而卒。 初张峻随父母益州。 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 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 便下果粽并悉时珍。 刺史刘悛后尝率往亦复如之。 梁宣武王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 本言不出临中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 并王佐吏近四百人。 将欲行道。 遣婢来倩人下食。 即遣人。 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无杂手力。 王弥复叹之。 不可量也。 或有问晖者。 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 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 何以至此耶。 答云。 贫道常自无居贮。 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 随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 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 时又有花光尼。 本姓鲜于。 深禅妙观洞其幽微。 遍览三藏傍兼百氏。 尤能属文。 述晖赞颂。 词旨有则。 不乖风雅焉。 发布时间:2025-05-21 11:21: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