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肇(384,一说374~414) 内容: Sengzhao东晋僧人。 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家贫曾以佣书为业。 好老庄之学,但认为《道德经》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 后读支谦译《维摩经》,欢喜顶受,因而出家。 东晋隆安二年(398),鸠摩罗什至姑臧(今甘肃武威),肇不远千里,前往受业。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迎罗什入长安翻译佛典,僧肇随行,并奉命与僧睿等参加译场。 弘始八年,罗什译完《大品般若经》后,僧肇将其参加翻译听讲之心得体会,写成《般若无知论》,深得罗什赞赏。 吉藏在所著《大乘玄论》卷三中将他提高到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地位。 直至明末,智旭在《阅藏知津中土论》中,列《肇论》为第一,认为僧肇学说最契原经精神。 僧肇的思想以般若为中心,而且从认识论角度加以阐述。 所著诸论,首推《物不迁论》为最重要。 佛家讲三法印。 首印诸行无常,无常即迁流不息之意。 今讲不迁,正是针对小乘执着无常而不懂其真义者而言。 论中有云:必求静于诸动、不释动以求静;又云:静而常往,往而常静。 均主张动静一如。 往即不往之意。 他根据龙树的不去不来的理论,以破斥小乘有部执三世恒有的主张。 其次为《不真空论》。 不真 指假名。 万物以假名看来是不真,执着假名构画出来的诸法自性当然是空。 所谓不真空,就是不真即空。 不真空这一新命题是针对当时关河流行的般若三家(心无、即色、本无)对性空的种种见解而提出的。 当时三家讲般若都以无解空,而对于无和现象之有的关系,解释各有不同。 《不真空论》将有与无两方相统一,而批评三家的说法。 认为有是有其事象,无是无其自性。 自性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而是假名所具有的。 因此,假象之相非无,但所执自性为空,这就叫做不真空。 另外,小乘讲空,是析色明空,以事物由极微积成,经过分析,才见其为空无,这叫待宰割以求空。 说不真即空,就是讲万物原来是空,不待分析。 故经云: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 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不需要变动实际,即诸法建立之处为真,这就是法性空。 立处即真的思想,对后来禅宗的影响极大。 再次是《般若无知论》。 僧肇于《大品般若经》译出之后,便作此论以表达他对般若的理解。 他认为般若之能照,在于无知;般若之所照,在于无相。 无知、无相,即虚其心,实其照。 因为心有所取着,就有不全之处,若无所取着,构成的知就是无知,即虚。 诸法看起来有种种形象,但都是建立在自性空上的,所以究竟还是无相。 照到无相,就与实际相契合而成为无知。 最后是《涅槃无名论》。 僧肇认为得涅槃的人既有三乘的差异,涅槃自然应有有余和无余两种区别。 他又认为证涅槃是一个先渐后顿的过程。 八地以前有阶次,到八地以上得无生法忍即可任运自在。 著作除上述四论外,尚有《丈六即真论》(已佚)、《答刘遗民书》、《上秦王表》、《维摩经注》、《维摩经序》、《长阿含经序》、《百论序》、《鸠摩罗什法师诔》。 到了南朝梁、陈之际,《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与《宗本义》合编一书,名曰《肇论》。 (田光烈) 发布时间:2025-05-21 11:14:0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