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五篇篇义 内容: 亦名:篇义子题:三均、名均、体均、究竟均、篇聚七五用分均杂戒本疏·正果五篇:“篇义如何? (一,昔解)(一、约偏颇解)如昔解云,相形种(轻)重,阶降不类,故名篇也。 何以知然? 如初灭摈,二从僧悔,乃至第五轻重有殊。 (二、约三均解)(一、斥非)有人言,上立篇义,相形是难。 二十法聚,前后列位,可亦轻重。 然篇字有二:偏颇偏者,从人而立;篇章篇者,从草而立。 盖不识字源,故有偏颇之义。 (二、立义)今解篇章之篇者,谓流类均等,与诸章品义齐一也。 凡立篇者,必具三均(均即是等),谓名、体、究竟。 此是定义。 初篇同号,即是名均;齐须摈治,即是体均;非方便是究竟均。 乃至第五,三均不无,故号篇也。 (三、约文义解)(一、斥非)有人言,必具三均方名篇者,俗书法聚,何必具三而得立篇? (二、立义)今言篇者,始于四弃,终于七灭,则为八篇;文义聚处,即名为篇,何必具三? 如似戒序,亦应名篇;经云序品;即十诵云五品罪也。 (二,今解)(一、斥古解)今解上释,通有其致。 (一、点初解)初云偏颇立篇,但不体字,何妨罪义轻重不同? 篇是法章,有所科约故也。 (二、斥第二)第二解者,从草释义,此亦自迷,如何悟彼? 萹字从草,止是草名;边殄反之,世号萹竹,亦可人啖。 篇字从竹,乃是简名。 自汉已前,本无纸笔,例用竹木,兼之纨素,而用图录;后汉蔡伦,创造于纸,用易简素。 古书简策,可有一章,以韦编之,号为一篇;故宣尼读易,韦篇三绝者是也。 (二、示今定)(一、取三均以立)今定篇义,三均亦可。 如似法聚,义类不差。 受法戒法,各别聚处,名为犍度;此亦如彼名、体、究竟,同在一位,用篇名收,五种阶降,复何爽也? (二、约轻重以难)问:‘如上立义,罪位分五,各具三均。 堕罪之中,僧别两悔;第五一罪,对首、责心;既有二悔,明知轻重,何得均耶? ’答:‘((一)通答)今言均者,以义收罪。 纵一篇中忏有轻重,至于名种,一而不异。 何以知之? 初篇名弃,则不覆开悔,及不足数,相同弃也。 二篇僧治,则行覆在别;至于本罪,出必在僧。 三篇对首,而或兼众,财事难遣,对僧征核,及论舍罪,与别何殊? 第五一篇,虽有二忏,故误两心双舍本罪;何妨义摄,以位通之? (二、定篇义)今立篇义,莫非章品之嘉名,分段之别号也。 纵使聚从五位,义具三均;篇名在七,本因杂摄。 故知篇聚通于本枝;五七位罪,定其均杂也。 ’”行宗记释云:“初示名义。 纵下,显互通。 古立三均,专在于篇,不具号聚;然篇聚义一,不可偏配;故约七五,用分均杂。 则知古解非今全用。 故下,结示通局。 ”(戒疏记卷三·四四·九)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7:4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