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八部 内容: 子题:昙无德部始终不分、十八部执论、摩诃僧祇、大众部、体毗履、二十部、部执论、宗轮论戒本疏·解今题目:“十八部。 (一、引三藏所传)如古三藏流传云,五部初分二百年后,何者是耶? 萨婆多中分出四部;迦叶遗分出二部;弥沙塞中分出一部;四百年后,僧祇部中分出六部;唯昙无德部始终不分。 (二、引文殊问经)又如文殊问经下卷分别部品云,根本二部,从大乘出。 摩诃僧祇部,分别说有七;二者体毗履,分别有十一。 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广如彼经,名相住处,不复引也。 (三、引十八部执论)又如十八部执论,真谛所翻,随出本疏三十余纸,一百一十六年后,方出异执。 极广其致,闲暇可看。 ”行宗记释云:“十八部中,初三藏传者,出首师疏。 前明二百年于三部中分十二部,后明四百年僧祇始分,共为十八部。 初云五部者,通举全数也,望后僧祇,故曰初分。 萨婆多中出婆差部。 婆差中又出三部:一、法上,二、名贤胄,三、名六城。 合本成五。 迦叶遗出二者:一、僧伽提,二、浅摩提。 本末合三。 弥沙出一者,名中间见。 共本成二。 僧祇出六:一、遗迹,二、弥沙,三、施设,四、毗陀,五、施罗,六、上施罗。 本末有七。 四分不分,文据在此。 已上本末共十八部。 此中无婆粗,仍以僧祇在五部数,故使古师以僧祇当婆粗,如疏后破。 文殊问经,初标示。 根本下引经文,初二句引长行,明二部所出。 从大乘者,于一实道施方便故。 彼云,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 摩诃下,次引偈示十八部所出,文有二偈。 初一偈示派别。 摩诃僧祇,此云大众,老少同集故。 此即窟外大众部也。 僧祇名通两部,须约窟内窟外以分。 体毗履,此云老宿,唯老宿人共出故。 即窟内上座部。 次一偈显所出。 从大乘者,以末从本,无别异故。 无是非者,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住。 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 悬记灭后,故云未来起。 广如下,彼云僧祇出七者:一、执一语言所执同僧祇故,二、出世间语言称赞词也,三、高拘梨柯人姓,四、多闻有多闻智,五、只底舸山名,六、东山,七、北山。 上三皆居处。 体毗履出十一者:一、一切语言执三世有,可言说故,二、雪山居处,三、犊子人姓,四、法胜人名,五、贤人名,六、一切所贵人所重贵,七、[廿/仍]山而证反,山名也,八、大不可弃人名,九、法护人名,十、迦叶毗人姓,十一、修妒路所执计也。 名相住处者,如注可见。 部执论,真谛,陈时翻经三藏,所指本疏,其文已亡;唐玄奘重翻,名宗轮论。 论云,一百年后十六年,有大国名波吒梨弗多罗,王名阿轮柯即阿育王,王阎浮提,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等。 下文指广,今为略引。 彼云,初,从大众部出七部:一、一说,二、出世说,三、灰山住,四、得多闻,五、分别说,六、支提山,七、北山。 二,从上座部出十一:一、说一切有,二、雪山住,三、可住子弟子,四、法上,五、贤乘,六、正量,七、密林住,八、正地,九、法护,十、善岁,十一、说度。 与前并同,但名或异,对之可见。 ”(戒疏记卷一·五五·八)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2: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