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受具戒三品心 内容: 子题:下品软心、下品软心、下品心、中品心、上品心、毗跋律、小菩萨、大菩萨行、三聚戒、聚、小乘七聚从教以论、菩萨三聚摄行斯尽、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戒法即上因行、上因行、涅槃即上果德、上果德行事钞·受戒缘集篇:“(一、引文明下品)毗跋律曰,发心我今求道。 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软)心。 虽得佛戒,犹非上胜。 (二、就义明二品)余二就义明之。 (一、明中品)云何中品? 若言我今正心向道。 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 (二、明上品)云何上品? 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 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 令法久住。 ”资持记释云:“下品中,毗跋律,藏录不出。 言求道者,所期果也;救众生者,所修行也。 然虽救生,行有深浅,一、不害彼命,二、以法开导,三、令得究竟度。 前不得后,后必兼前。 约义推之,初但护命,不令得脱,即二乘心。 前云求道,正据小果。 中品所修,以法开解,自他两利,度非究竟,即小菩萨。 虽期佛果,行处中间,望前虽胜,比后犹劣。 上品引导,令至涅槃,同归佛道,即大菩萨行。 准沙弥篇,三位配之,恰然符合。 学者至此,宜须明辨三心所期行果分齐。 ……上品中,初明自利行;又下,明利他行;令法下,明护法行。 初中,发心受者,即今正受比丘戒也。 为成下,明远期也,上二句大乘三学,即因行也;下句求大涅槃,即圆果也。 三聚戒者,出璎珞经,聚即总摄为义。 小乘七聚,从教以论。 菩萨三聚,摄行斯尽。 一、摄律仪戒律仪禁恶,结业烦恼,究竟断故,即止行也;二、摄善法戒世出世间六小修证,究竟修故,即作行也;三、摄众生戒一切含识,究竟度故,即四摄行,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亦名饶益有情戒。 此三须配三脱、四弘、三身、三德,如别所明。 三解脱者,虽是观慧,非定不发,即定慧二学。 绝缚证真,由此得入,故号三解脱门。 然名通小教;今对三聚,须局大乘。 一、空解脱门即性空也;二、无相解脱门即相空也;三、无作解脱门即唯识也,亦名无愿。 忏篇三观别配三位;此明大行,须约圆修。 泥洹果者,名亦通小;取大可知。 问:‘今此所受,为即三聚,为非三聚? 若云即者,后须更受菩萨戒不? 又复大小混乱,如何分别? 若云非者,戒从心发,既发此心,那非此戒? ’大见错解,故特提示,使自求之。 次明利他,此[戒]法即上因行,涅槃即上果德。 三护法中,自利利人,传传相续,佛种不断,故得久住。 ”(事钞记卷八·二四·一○) 发布时间:2025-05-21 11:01:2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