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出家剃发仪式 内容: 亦名:剃发仪式、沙弥剃发仪式子题:出家呗、自庆偈、解脱服、无相福田衣、形同出家体是婆塞、形同出家体犹是俗行事钞·沙弥别行篇:“应以诸部会明,立出家仪式。 (一、庄严设座)在于露地,香水洒之。 周匝七尺,四角悬幡,中安一座,拟出家者。 复设二胜座,拟二师坐。 (二、辞亲易服)欲出家者,着本俗服,拜辞父母尊者讫。 口说偈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乃脱俗服。 出清信士度人经。 善见云,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 乃着出家衣。 正得着泥洹僧,僧祇支。 未得着袈裟。 便入道埸。 出度人经。 (三、师为说法)来至和尚前,互跪。 和尚应生儿想,不得生污贱心。 弟子于师,生父想。 应为说发毛爪齿皮。 何以故? 有人曾观此五,今为落发,即发先业,便得悟道。 如罗[目*候]罗,落发未竟,便得罗汉。 如熟痈待刺,莲华待日。 (四、灌顶赞叹)为说法已,向阿阇梨前坐。 出善见论。 以香汤灌顶,赞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 ’(五、礼佛归依)教礼十方佛竟,行者说偈言:‘归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六、阇梨剃发)阿阇梨乃为剃发。 旁人为诵出家呗云:‘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 ’出度人经。 (七、师除顶发)与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周罗发,来至和尚前,互跪。 和尚问云:‘今为汝去顶发,可不? ’答言:‘尔。 ’便为除之。 (八、授衣披着)除已,和尚授与袈裟,便顶戴受。 受已,还和尚。 如是三反,和尚为着之。 出善见论。 说偈言:‘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九、旋绕自庆)礼佛讫,行绕三匝,说自庆偈:‘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 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十、辞亲受贺)礼大众及二师已。 在下坐,受六亲拜贺。 出家离俗,心怀远大。 父母等皆为作礼,悦其道意。 (十一、剃发时节)中前剃发。 出度人经。 (十二、即受归戒)毗尼母云,剃发着袈裟已,然后受三归五戒等。 ”资持记释云:“八、中,三授与者,示勤至也;三还者,表辞让也。 偈词本是和尚说,今亦旁人教之。 上二句叹衣。 解脱[服]者,染坏割截,不着世故。 无相福田[衣]者,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故。 有云,无相即缦衣者,非也。 ……十二、剃发已,受归戒者,据论五戒,本在家所受,今虽出家,形同体俗,故得受之;若不受者,失渐次故。 此乃明文。 世有不晓,辄欲废者,便谓母论是他部耳。 且前云,应以诸部会明,立出家仪式;何独不用此文耶? 岂非情之所蔽乎? 问:‘剃发披衣已,那名优婆塞耶? ’答:‘形同出家,体是婆塞。 如足数中,本受不得者;虽复剃染,尚名白衣。 今名婆塞,有何不可? 疏云,以法分俗,方绝彼此。 谓受十戒已,方是出家。 岂以形服而为妨乎? 应以二种:一者形同出家,体犹是俗,不妨俗戒。 二者法同,既纳十戒,已是出家,则不可受在家戒也。 ’问:‘纵废不受,为有戒否? ’答:‘纵不受十,直尔受具,亦获三戒。 以顿得故。 则知五戒,无由废之。 ’‘若尔顿得,今废不受,为有何过? ’答:‘失渐次故。 疏引婆论云,染习佛法,必须次第;得佛法味,好乐坚固;难可退败,不破威仪。 一时受者,反上失次,又破威仪等。 又准尼钞,不受五戒,直受十戒,得戒、得罪。 余如业疏受法,广为辨之。 ”(事钞记卷四一·二二·八)(请参阅附录三‘剃发仪式’一六七页)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8:4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