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受具戒法诸部异同 内容: 亦名:诸部受戒法通局、百一受戒通局子题:十诵十种受具、自然无师戒、自誓受具、得道受具、论义受具、僧祇八种受具、自具足受具、五分十二种受具、一语受具、二语受具、十一众受具、破恶见实受具、第一受具、多论七种受具、摩得伽论十种受具、伽论十种受具、善见八种受具、教授受具、重法受具、八语受具、母论七种受具、建立受具、随师教受具、敕听受具、敕听受具、杂心十种受具、受师教受具、超升受具、问乐受具、俱舍十种受具、明了论依他圆德有七种、了论九种受具、僧善来受具、三归得戒、略羯磨受具、广羯磨受具、尼善来受具、遣使受具、尼广羯磨受具、圆德、独觉有量、佛无量、二十种受具、佛成道自然感戒、如来果中得戒、五拘邻、拘邻、五人受具、十人受具、问答受具、三归受具、八敬受具、上受具、自起受具、自然受具、入正定聚受具、得入正性离生受具、邪定聚、正定聚、信受大师语受具、善来受具、信受八尊法受具、遣信受具、持律五人受具、中国十众受具、阿僧祇劫、三僧祇劫、万行、最后生、性得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一,示本数生起)诸部通塞,从本四分略说五种;羯磨受中,离分出六,通别则十。 横通诸部有无所以。 (二,引律论别明)(一、引律)十诵,佛言有十种[受具]戒:一、自然无师戒者,谓佛不假师教,会理尽故,因感戒也。 如多论云,据自然者,不假他教也。 非不自假,树下跏坐,即身教也;自言不解此座而得漏尽,此口教也;及后漏尽,戒亦齐得。 二、自誓[受具]者,如付法藏中,自誓之时,身口律仪森然具也。 三、得道[受具]者,如五拘邻。 四、论义[受具]者,如增一中,佛令须陀耶,解有常色等义,说法无滞,又无怯弱。 善见云,七岁与问答受。 余善来、三归、五众、遣信、八重、羯磨六受,通四分也。 僧祇有八[种受具],一局七通:一、者自具足[受具],亦云自觉,谓如来也。 余善来、五[人]、十[人]、八[敬]、二十[人]、遣信、曾归七受,同四分也。 五分十二种受[具],互有通局:一、自然;二、一语[受具],言归佛也;三、二语[受具],言归佛、法也;四、十一众[受具],即五百尼在十僧中,爱道为和上,三人一受是;五、破恶见实[受具],即罗汉上法也;六、第一受具,谓初果童子也。 余善来、三语、八敬、羯磨、二十僧、遣信六受,同四分也。 ……(二、引论)上约余律对明通局,次引诸论。 如多论文,正解十诵。 故彼文云,七种受[具]戒:自誓、见谛、三归,局在彼文;善来、三语、八法、羯磨四受通也。 ……摩得伽中十种[受具]:无师、自誓、见谛、问答、三归五受局也;五众、十众、二部僧、八重、遣信五通也。 善见有八[种受具]:一、教授[受具]者,谓自誓也;三 归、问答。 此三局也。 善来;重法[受具],即八敬也;遣信;八语[受具],即二十众,僧尼俱白四也;五是羯磨。 并通也。 母论有七[种受具]:善来;建立受具,即破结也;三语;羯磨;随师教[受具]者,即八敬也;遣信为六,通也。 敕听[受具]一受,即解义者,是局也。 杂心列十[种受具]:一、 自起;二、受师教[受具]者,即自誓也;三、超升[受具]者,即五比丘;四、问乐[受具]者,谓须陀耶;五、三归。 此上局也。 善来;五人;受重法,八敬也;遣信;十众。 此五通也。 俱舍有十[种受具]:一、自然;二、入正定聚;三、信受大师语;四、问答;五、三归。 此局也。 六、善来;七、信受八尊法;八、遣信;九、持律为五;十、中国十众。 各下列人,可知。 明了论云,依他圆德,有七种,比丘有四,尼有三也;独觉有量,佛无量波罗蜜。 合说有九[种受具]:(一、僧中四种受)(一)[僧]善来[受具]者,先白衣圣人,佛呼善来比丘,修行清净梵行,正说正法;作是说已,发落衣变,便得戒也。 善比丘者,许其出家,许与大戒;来者,从白衣位,来入出家位,从无戒位,入具戒位。 清净梵行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也。 四分云,快修梵行尽苦源,即此是也。 正说正法者,是梵行所依处也。 (二)三归得戒者,善根稍薄,戒法难生;未说归前,先诵佛语善来之法,后方三说归竟感戒。 (三)略羯磨[受具]者,善根又薄,须立和上;先问遮法,后方和乞,与今不异,四人秉白,即发具戒。 (四)广羯磨[受具]者,善根转薄,戒法难生,加至白四,方乃得戒。 [二、尼中三种受]尼中三受,无[三]归及略[羯磨]。 [尼善来受具]是圣人者,佛唤善来,非圣人者,三归单白所不感也。 言遣使[受具]者,是爱道。 言[尼]广羯磨[受具],今二十众也。 此七种戒,悉依他得。 言圆德者,即戒体也。 所受遍周法界,无境不备;随行奉修,德充一切,故称圆德。 独觉有量、佛无量者,三僧祇劫广修万行,于最后生,有菩萨戒,悉性得也;苦法忍时,得出家具戒;尽无生智起,一切佛法,一时圆满。 三种功德,无有边量也。 于此论中,善来、广羯磨、遣使,通四分也;三归、略羯磨、独觉、如来,局当部也。 (三,括诸部通局)上随数分有一百一种,略名从实,则有二十种受[具]:一、者自然,二、自誓,三、见谛,四、论义,五、三归,六、一语,七、二语,八、十一众,九、略羯磨,十、有量,此局他部;破结、善来、八敬、三语、二十众、五众、十众、小年曾归、尼边义立、遣信,此通他部。 ”济缘记释云:“十诵,自然中,初引律示。 谓佛成道,断惑证真,自然感戒。 如下,引论。 决上自然必由缘发。 不假他教,谓无师也。 非不自假,谓由教生无教也。 准此如来果中得戒;僧祇亦然;若依五分,因中得戒;随机异见。 广如义钞。 二、中,自誓[受具]即大迦叶。 森然即众多来集之貌。 三、中[得道受具],五拘邻即鹿园初度五人也。 拘邻即五中之首,此翻本际,即憍陈如;二曰阿湿卑亦云頞陛;三曰摩诃摩南亦云摩诃拘利;四曰婆提亦曰跋提;五曰婆敷亦名十力迦叶。 若依善见,善来得戒;与此不同。 四、中[论义受具],彼经云,佛在摩竭提国波沙山中,清旦从静室起,在外经行,时须陀沙弥在佛后行,佛曰:‘我今问卿义,有常色及无常色,为一义? 为有若干? ’对曰:‘此义非一。 所以然者,有常色是内,无常色是外。 ’佛言:‘汝快说此义,今即听汝为大比丘。 ’故云说法无滞等,广如第二十二卷。 善见,佛问云:‘汝年几? ’答:‘我年七岁。 ’余同增一。 僧祇,自具足[受具],即上自然也。 五[人受具]即边方,十[人受具]即中国,八即八敬。 余可知。 五分,正明中,互有通局,互谓各半也;准下问答,五局七通。 十一众与四分不同。 破恶见实[受具],恶即是惑,实即是理。 第一[受具],亦目真理,是第一义故。 ……伽论,问答[受具]即论义[受具]。 三归同上多论;故在局也。 下善见亦同。 前十诵三归[受具],即是三语[受具];故在通也。 善见,自誓云教授[受具]者,谓从佛闻法故。 论云,佛告迦叶,汝应如是学,言我于上中下座,发惭愧心,应听一切善法,置于我心等。 迦叶以教授故,即得具足,是佛神力得也。 八敬云重法[受具],重即尊敬,或云八尊,义亦同也。 八语[受具],谓尼中本法,僧中正受,两番白四,故云八语。 母论,破结名建立[受具]者,彼文正名上受具,即同四分上法;而论云从今已去,听汝等立善根上受具;准约文意,名为建立。 八敬名随师教[受具],谓从阿难边受佛教故。 解义名敕听[受具]者,彼论,佛告苏陀沙弥,从今已往,若有疑惑,恣汝来问;亦即与戒,故得名也。 听字平呼。 杂心,自起[受具],即佛自然。 超升[受具],即初果人破惑出离也。 问乐[受具],谓因问义生愿乐故。 俱舍,第十四,列数之下。 一一出人名,故云各下列人也。 初[自然受具]即佛与独觉。 二、[入正定聚受具]即五拘邻;彼正名得入正性离生[受具],在言颇隐,故此易之;得世间定,名邪定聚,初果入圣,名正定聚。 三、[信受大师语受具]即大迦叶。 四、[问答受具]即苏陀夷七岁沙弥。 五、[三归受具]即六十贤部,共集受具。 贤部未详。 六、[善来受具]即那舍等谓须提那耶舍。 七、[信受八尊法受具]即大生主即大爱道。 八、[遣信受具]即法授尼。 伽论云达摩提那,即梵言也。 见论云半迦尸尼,谓直半迦尸国故。 九、[持律五人受具]、十、[中国十众受具],但分中[国]、边[地],不出人号。 了论,总示中,七种从师受,故云依他;独觉与佛二种,自然感发,则非依他。 独觉小乘,境局大千,故犹有量;佛无量义,如后自释,究竟果满,故称波罗蜜。 ……三归中,稍,少也。 准此作法,[了论]先唱善来,后说三归,独异诸部。 ……次[自证]二受中,文牒二种,不释有量;反佛无量,自可知故。 若据余部,通归自然;今取位别,心境广狭,故分二焉。 阿僧祇劫,翻无数时,而言三者,且约释迦修菩萨道时以论分齐。 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僧祇;次从尸弃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僧祇;又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三僧祇[劫]。 若望声闻,当内凡位。 万行者,万是数之通名,行实无量,不必一万。 最后生,谓王宫所生也。 菩萨戒者,谓久修菩萨行,习性自然远恶住善,故云性得。 ‘若尔,前云小戒为大方便,今何倒耶? ’答:‘此菩萨戒,亦即小乘,义说为戒,非从他受;不同梵网善戒,受者方获。 苦法忍时,即证见道,无漏圣慧断惑之时,准此初果即得具戒。 尽无生智起句绝;无尽智与无生智,二智发起,即证无学道时。 谓证灭谛,结惑断尽,故名尽智,从尽智后,无漏智起,一切结惑无再生理,名无生智。 三种功德者:一、菩萨戒,二、出家具戒,三、佛法圆满。 前二是因,后一是果。 皆遍生境,故无边量。 然此且据小教明佛;若约大乘,出生成道,无非示现,随缘垂应,非实尔也。 ……三括诸部中,初示开合。 一下,次明通局。 前十局他部者,本宗无故;后十通他部,彼此同有故。 有本 并作当部者误也。 余如别图委示,此不复云也。 ”(业疏记卷一二·一九·一五)(请参阅附录二‘本宗他部百一受戒通局图’一○一页) 发布时间:2025-05-21 10:50: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