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不定戒罪体 内容: 亦名:不定戒罪体子题:二不定戒罪体但取生疑、不应尔如法治皆目吉罪、如法治戒本疏·二不定法:“今云房室私礼,俗所常行。 而比丘无侣,独一女人同处粗语,于三罪中令他疑怪。 犯相难分,故言不定。 何须禁者? 出家游栖,或入聚落,因事交涉,污辱彼此,所损非轻,故宜须制。 所以须取三罪疑事者,此之疑心,由来未制。 故得从疑以为戒本。 若取三罪,诸篇已结,何假此中方言最初? 故毗跋律云:‘如何此戒作不定说? ’答云:‘此未来中事,容有无实犯故。 ’四分云,坐既非处,生不信心。 故知疑定也。 (一、问无犯而制)问:‘既无实犯,何须制者? ’答:‘三戒染分,外涉必多。 故制生疑即是违戒。 令诸不犯,用清道俗。 ’(二、约立治转难)问:‘不定不犯,文何说治? ’答:‘文言治者,自依篇聚。 此戒罪体,但取生疑。 ’(三、问生疑何犯)问:‘既生疑心,犯何篇摄? ’答:‘犯吉罗也。 ’(四、约无名转难)问:‘七聚无不定名,如何犯吉? ’答:‘七聚虽无,然不应尔,如法治,并吉罗摄故。 ’”  行宗记释云:“初引毗跋律。 未来中事,恐犯预制故。 容无实犯,显示不定故。 次四分中,坐非处者,谓屏露也。 不信心即是疑也。 所疑虽不定,而生疑是定,即是戒家所防体也。 五中,初问,蹑前所引,以求制意。 答中,初二句叙制缘。 故下,次明正制。 令下,显制意。 次难,以戒本云,我犯是罪,于三法中应一一治,则知有犯。 答中,自依篇聚者,义钞云,若实犯夷,自言犯者,落在前戒中治是也。 三问,答中,定出罪名,即知不定约所疑事,故列在前;若取所犯,即归下聚。 四问,答中,律中凡言不应尔,如法治,虽非聚名,皆目吉罪。 以戒本云,如优婆夷所说,应如法治故也。 ”(戒疏记卷一○·二一·一一) 发布时间:2025-05-21 10:44: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