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妄语翻名审定 内容: 子题:妄语以声相分业道、七处、语言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古来翻经,约业显相,多云身口。 今时正译,审定名体,不滥境心。 故以声所从者,并为语业。 故经云,正语是也。 所以然者,人之面门,名之为口,口是顽色,但知吐纳;至于所损,约从身摄。 论妄语四,出虽在口,必以声相,用分业道。 然其声发,岂止于口? 七处无壅,方成语言。 余且略之。 ”行宗记释云:“翻名中,初示古翻。 汉魏秦晋已来,所译皆尔。 今下,次明唐翻,故云今时。 文有二段,初显今两得。 语即业体,则名体相符;语对耳根,故境心不滥。 下引经证。 古明三业,并标为口,及列八正,乃云正语。 故还引八正,证今得实。 所下,次叙古两失,先明口所属。 论下,正陈失相。 语既从声,为耳所得;口属身色,自为眼见,则心境滥矣。 又依声发语,遂成业行;口是顽色,本非善恶,则名体乖矣。 然下,潜通外难。 恐谓声出于口,从具彰名,义有何失,而见指斥? 故此防之,明非通摄。 七处者,智论云,如人欲语,口中风入至[(ㄇ@(人*人))/齐](脐),触[(ㄇ@(人*人))/齐]响出,响出之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 偈云:‘风名忧陀那,触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肩,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 ’于此应辨语业体相,音曲名句,依止于声,即声为体,方彰古译,名义全乖。 此不委明,故云且略。 ”(戒疏记卷七·三九·五) 发布时间:2025-05-21 10:39:2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