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忏悔灭罪否 内容: 济缘记释云:“今解,初科,正明中,初决经文。 如注所引未曾有经,或通诸经说灭之文。 事但抑伏,理观能灭。 但下,又二,初、明大乘。 地前三贤,尚有分段生死,则知不灭。 若下,次、示小乘。 忍位方免恶道,则知尔前业亦非灭。 成论世上见,即世第一,又过忍位。 则知内凡已上,将邻圣位,无漏慧胜,方能灭业。 恶道是总报,余苦即别报。 故下四句,并果人偿债之缘。 初如婆沙中,差摩比丘病重,诸比丘问之,自言我病不差,犹如壮士系缚其头,两手急绞,我之头痛,亦复如是。 次如增一,目连乞食,为梵志所打,骨肉烂尽三、如杂宝藏经,离越罗汉山中坐禅,为人诬盗牛,十二年在狱,自言过去诬他盗牛经一日夜,后堕三恶道,受苦无量,余殃不尽,故受此报。 四、如百缘经,黎军支过去饿母七日,后成罗汉,七日乞食不得,吞沙而死,委如资持。 结诰中,初示业理可畏。 一、能引后习;二、历劫不亡;三、牵生感报,不由于人。 古下,引证。 以作恶则堕三恶趣,作善则堕三善道,皆不出轮回。 善虽是福,能障圣道,甚于作恶。 后生闻此,慎勿错会。 如下,显意。 有顶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是为难地。 烧金丸者,即喻凡福反为害也。 次科小乘事忏中,非即数者,即犹入也。 有可收者,来否随意也。 尽形行者,不复本净也。 此所谓小乘无忏重文也。 ”(业疏记卷二二·一三·一六) 发布时间:2025-05-21 10:34: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