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广律四部译传次第 内容: 子题:十诵律、四分律、僧祇律、五分律、弗若多罗、多罗、鸠摩罗什、罗什、昙摩流支、流支、卑摩罗叉、佛陀耶舍、耶舍、赤髭毗婆沙、竺佛念、道含、笔受、法显、佛陀跋陀罗、跋陀戒本疏·解今题目:“十诵律者,有天竺僧弗若多罗,秦言功德华,以秦弘始六年,诵出本文,什公为译,三分获二,遇患而卒。 晋庐山沙门释慧远致书罗什,令续其翻。 时有西域僧昙摩流支,秦言法乐,什与通译,方讫其部,俄属什化,未获删定。 至弘始八年,西域僧卑摩罗叉,晋言无垢眼,游至寿春石涧涧寺,又续出受法,名为善诵,部文都讫。 但其文繁重,颇怀疏质,故什公临终,恨言遗世。 四分律者,罽宾沙门佛陀耶舍,秦言觉明,以弘始十二年诵出本文,凉州沙门竺佛念译,释道含笔受,与长含同翻。 其人乐广,故文辞颇富。 僧祇律者,有平阳沙门释法显,远游大夏,具写本文,赍还晋地,以安帝义熙十四年,就迦维那国僧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于扬都道场寺,与华严同译。 故要约精美,不负传通。 五分律者,梵本,法显持来,有罽宾僧佛陀什,宋云觉寿,以景平元年,于扬州龙光寺译,沙门释道生、慧严等笔受。 故四部之文,无越斯律,名不虚称,见重于今,但弘通盖寡,可用长叹。 ”行宗记释云:“十诵,凡经三译,一部方全。 先明初译。 多罗,罽宾国人,姚秦时至此土,弘始六年十月七日,秦主请诵出梵本,什公译之;未终,多罗奄逝,故言遇患卒也。 晋下,次明续翻。 远师栖止庐岳三十余年,传中多有同名,故以处简之;远闻多罗入灭,常慨未备;及流支入秦,乃遣弟子昙邕致书请什公更出余分。 罗什具云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弘始三年至长安,秦主礼为国师,广有翻译,盛行于世。 流支,西域人,以律学驰名,弘始七年至此土,远亦遗书辟请,遂与什共译,部文已毕,成五十七卷。 至下,三明后翻。 卑摩,罽宾国人,先在龟兹龟音丘,兹音兹。 弘阐律藏,后至长安,与什相遇,乃讲十诵,又出善诵四卷,共上成六十一卷。 寿春,长安坊名。 石涧乃坊中寺号,但下,示翻传文体。 什公恨言者,临终告众曰,自以昧闇,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芟夷,在其本旨,必无差也。 芟夷谓删治,芟音衫。 四分中,耶舍,罽宾人,后游化至姑臧,什师劝秦主迎之,及至长安,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丰待,并皆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为人髭赤,善解婆沙,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 十二年共竺佛念译四分律、长阿含经,十五年解座,寻返西国。 竺佛念,凉朝人,内外该博,当时译场咸所推许。 道含,传云亦学解有功,生年姓氏,莫得而知。 译谓以华翻梵,笔受即录语成文。 其人者,虽三人共翻,而文推笔受;本四十五卷,今为六十卷。 僧祇,法显,平阳人,东晋隆安中,往西国求经律,至中天竺,得僧祇律、泥洹等经,凡三年学胡书胡语,躬写还晋地。 安帝即东晋第十主。 迦维那,即中印国名。 跋陀以禅律驰名,附舶泛海,至长安,抵扬都即今升州,与法业、慧严译华严经,显获梵本,就请同译,成四十卷。 五分,亦法显持还,未译而亡;京邑诸僧闻陀什善通此律,故请出之;陀什宋景平元年至扬州,即此年与于阗僧智胜共译。 生严二师,并罗什弟子。 故下,示文,上四句推胜,下二句伤叹。 此方四律,独五分罕传,故云弘通寡也。 ”(戒疏记卷一·六八·八)(请参阅附录二‘律学流传此土之次第’九○页) 发布时间:2025-05-21 10:32:2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