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戒体指归大乘行人究竟域心之处 内容: 子题:十方佛土唯有一乘、护戒如命如浮囊、心业力结成种子目为戒体、行人域心之处、期生弥陀净土、圆宗三聚即是上品三心、律仪断恶即至诚心、摄善修智即深心、摄生利物即回向发愿心、具三心必登上品、行人究竟域心之处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今识前缘,终归大乘,故须域心于处矣。 故经云,十方佛土唯有一乘,除佛方便假名字说。 既知此意。 当护如命,如浮囊也。 故文云,我为弟子结戒已,宁死不犯。 又如涅槃中罗刹之喻。 ”济缘记释云:“重劝中,初示所归。 识前缘者,尘沙万境,无边制法,无始颠倒,迷为外物,故受轮转;今知唯识,无有外尘。 故正受时,遍缘法界,勇发三誓,翻昔三障;由心业力结成种子,目为戒体。 应知能缘所缘,能发所发,能熏所熏,无非心性。 心无边故,体亦无边;心无尽故,戒亦无尽。 当知即是发菩提心,修大慈行,求无上果;此名实道,此即大乘,三世如来,十方诸佛,示生唱灭,顿开渐诱,百千方便,无量法门,种种施为,莫不由此;故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此即行人域心之处。 然而浊世障深,惯习难断;初心怯懦,容退菩提;故须期生弥陀净土。 况复圆宗三聚,即是上品三心。 律仪断恶,即至诚心;摄善修智,即是深心;摄生利物,即回向发愿心。 既具三心必登上品;得无生忍,不待多生;成佛菩提,了无退屈。 此又行人究竟域心之处矣。 故下,引证。 即法华开显文也。 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十二部中,九部属小乘,同归一佛乘故。 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十方皆尔,不独释迦,无二亦无三大小相对为二,三乘相对为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余乘修证因果色非色等,皆方便假名耳。 既下,劝修,初句蹑上开悟。 由识前缘,若起毁犯,即是犯自心故,增妄业故,沦生死故,污佛种故,退菩提故,失功德利故。 大小经论广劝奉持,虽不显彰,圣意在此。 若不知此,得失尚微;既知此已,所获既深,所失亦大,理须谨摄,不可微纵。 当下,结劝奉持。 命与浮囊,世人所重;且举为喻。 诸经论说鹅珠草系海板比丘,皆忘生护戒;则寿命浮囊,亦未足为重也。 文云,即本律释同戒文;宁死不犯,不啻命故。 涅槃罗刹乞浮囊乃至尘许,菩萨不与,譬护吉罗;委如钞记。 ”(业疏记卷一六·二二·一) 发布时间:2025-05-21 10:29:3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