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持犯成就处所对心明止持 内容: 子题:行前三心得有持义、识、想、受、行、犯一重戒余戒常净俨然、持毁皆有持义戒本疏·持犯方轨:“前将止持,对心以明。 若无染污,以明止持;行前三心,得有持义。 谓识想受,此之三心,非业非记。 流入行心,方成别业。 故分四阴,以为二分。 岂非本有戒体,外无染污,光洁纯净,名之为持? 三心非记,受体是记,故得持也。 ”行宗记释云:“上句标举。 若下,正释为三,初通示。 据此非持,取本受体,说名为持,故云有义。 古人目为端拱止持;以非造作,任运成故。 谓下,别简四心分二所以。 统论四行,止持有二;余之三种,并局行心故也。 岂下,结显。 三心下,释疑。 问:‘三心何分? ’答:‘了别所缘境名识即通指六识;取所领之相名想谓取所领六尘之相,则为六想;领纳所缘名受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一一各有苦、 乐、不苦不乐三受之异,皆从违、顺、非违非顺而生;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谓六受之后,各起善、不善、不动业等,亦名六思,思即是业。 若大乘经,则受、想、行、识,列次不同。 由受生想,从想起行,由行成识。 今依小论,则识、想、受、行,以取最初一念了别之心,名识;次起想像,名想;复次领纳,名受;后起业思造作,名行。 ’问:‘破毁之人,有此持否? ’答:‘据篇聚中,犯一重戒,余戒常净俨然。 是则持毁皆有持义。 今文且从持说,故云无耳。 ’”(戒疏记卷四·五○·一) 发布时间:2025-05-21 10:27:5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