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舍戒 内容: 子题:四种舍戒、作法舍戒、命终舍戒、二形生舍戒、断善根舍戒、顿舍戒、渐舍戒、渐顿舍戒、舍戒五缘、舍心、八心、舍戒八心、不乐梵行、比丘住自性、住自性行事钞·受戒缘集篇:“明舍戒者。 (一、僧舍)四分云,若不乐梵行者,听舍戒还家。 若复欲于佛法修清净行者,还听出家受大戒。 增一阿含,开七反舍戒,过此非法。 (二、尼舍)十诵伽论,尼无舍戒更得受具。 问:‘若无重出家,何故开舍? ’答:‘一为不成波罗夷故;二、为来去无障。 比丘建立义强,故开七反。 尼有一义,令在俗无过,不生讥丑过失。 广如彼部。 准义,应得作下二众。 ’资持记释云:“舍戒中,总有四舍:一、作法舍,二、命终舍,三、二形生,四、断善根。 此明作法一种。 又舍通渐顿;若直作白衣,则三戒齐失,名为顿舍五、十、具也;若舍具作沙弥,或舍具、十作优婆塞,则名渐舍。 略知如此,余广如疏。 僧舍中,初引开法。 律因跋阇子比丘不乐净行,还家与故二行不净,佛因开舍。 文引佛语,不出舍法。 律云,我舍佛、舍法、舍比丘僧、舍和尚、舍阿阇梨,舍诸梵行、舍戒、舍律、舍学事、受居家法。 我作净人外道等即顿舍也;我作优婆塞、我作沙弥此渐舍也。 须对比丘舍之,一说即成。 多论所谓受如采宝,亦如登山,必假多缘多力;舍如失财,如从高坠,不假多缘,故唯一说。 增一下,明分齐。 彼经因僧伽摩比丘七反降魔,后更受具得阿罗汉,因开七反,已外不听。 ”(事钞记卷九·三○·八)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就舍戒中,义分四门:一,泛列经论舍相不同;二,渐顿异;三,舍善已未;四,具舍缘。 (一,)言泛列者,如杂心说,若舍、命终、断善、二形生也;善生经加受恶戒时舍善戒;俱舍论,八戒期心,尽夜分终,故舍。 且列如此。 二,渐顿[舍戒]者,即作法舍中。 如律,我作沙弥五戒等,是渐也;我作白衣外道等,为顿也。 三,明舍善已未者。 问:‘今舍戒者,为舍已生随行为因之业,为舍初愿本受无作体耶? ’答:‘已生为因,不可舍也;得圣无漏,方倾善习。 今所舍者,止是本体,更不相续。 故杂心云,言舍戒者,戒身种类灭也。 ’四,明具缘,明舍有五[舍戒五缘]。 初、体是比丘住自性者。 二、所对人境。 如多论云,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道相解者成。 三、有舍心。 谓有欣厌心、作舍心、决定心、住自性心、久思心、欢喜心、自有心、寂静心;反上八心,则不成舍。 四、心境相当。 如律,中边不领,前人不解,并不成舍。 五、一说便成。 ‘多云,受舍相对,理宜相准;何故难易不同者? ’答:‘相违对故。 一、求增上法,如上高山,多缘多力;舍戒退道,如高坠下,故不须多。 二、不生前恼,若制缘多,便言佛多缘恼,受须多人,舍何须也? 三、受如入海采宝,舍如失财,王贼水火,须臾荡尽。 四、受容预心,舍对境情逼。 喜带戒行非,一语开成舍,尚不依行,况多缘也? ’”行宗记释云:“[舍戒]八心,注云,意欲在家念父母等,又云,不乐梵行厌比丘法,即欣俗厌道。 作舍心,谓欲弃舍也。 决定者,非进退也。 住自性者,自知是比丘,非狂乱也。 久思者,非朝夕也。 欢喜者,无所悔也。 自有,非他逼也。 寂静者,心专一也。 ”(戒疏记卷六·一二·一五) 发布时间:2025-05-21 10:27: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