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假名 内容: 梵语 prajapti,巴利语 paatti。 意指假他而得之名。 略称假。 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成实论卷十三灭尽定品分假名为二种:(一)如人乃五阴之因缘和合,称为因和合假名。 (二)诸法从众缘而生,无定性,但有名字,称为法假名。 盖大乘虽有浅深之别,而人、法并皆假名无殊。 至如中观派,则认为于缘生之法在俗谛之上虽为假有,然于真谛之上则是皆空。 另瑜伽派主张,如依聚集之义,所集成者,有聚集、相续、分位之性,故称为假有,而心、心所、色等能集成者,由缘而生,则为实有,依此实有之法,得论假有,故依他起性乃通假、实。 大乘义章卷一假名义就假名设四义(大四四·四七七下):“言假名者,释有四义:一、诸法无名,假与施名,故曰假名,如贫贱人假称富贵,如是等也。 二、假他得名,故号假名,如假诸阴得众生名,假栋梁等得屋宅名,如是一切,又复大小长短等事,假他得名,大假小故,得其大名,小亦如是。 (中略)三、假之名,称曰假名,世俗诸法,各非定性,假他而有,名为假法,树假之称,故曰假名。 四者诸法假名而有,故曰假名,是义云何? 废名论法,法如幻化,非有非无,亦非非有,亦非非无,无一定相可以自别,以名呼法,法随名转,方有种种诸法差别,假名故有,是故诸法说为假名。 ” 此外,大乘义章同卷又举出一假、二假、三假、四假之别,即:(一)一假,谓一切法皆因缘集起,故为假名。 (二)二假,(1)就生、法分别,有众生假名、法假名。 (2)就因和、法和分别,有因和合假、法和合假。 (三)三假,即名假、受假、法假。 四假,即因生假、因成假、相待假、相续假。 然摩诃止观卷五下则仅列举因成假、相续假、相待假等三假之名。 又假名之法非实有,故称为假名有、假有;其性为空,故称为假名空;缘假名之法,则称为假名心;观照之,则为假观、假想观;主张一切法假有无性,则称为假名宗;无实德,唯有名号者,称为假名比丘、假名菩萨。 [大品般若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卷二、大智度论卷四十一、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成唯识论卷八、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参阅“假”4376) p4377 发布时间:2025-05-20 05:37: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