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无心定同异 内容: 【二无心定同异】 p0038俱舍论五卷六页云:虽已说二定有多同异相;而于其中,复有同异。 颂曰:二定依欲色,灭定初人中。 论曰:言二定者,谓无想定,及灭尽定。 此二俱依欲色二界而得现起。 若有不许亦依色界起无想定;便违此文。 谓本论言:或有是色有,此有非五行。 谓色缠有情,或生有想天,住不同类心;若入无想定,若入灭尽定,或生无想天已;得入无想。 是谓是色有。 此有非五行。 由此证知如是二定,俱依欲色而得现起。 是名同相。 言异相者,谓无想定,欲色二界,皆得初起。 灭定初起,唯在人中。 此在人中初修起已;由退为先,方生色界。 依色界身,后复修起。 此灭尽定,亦有退耶? 应言:亦有。 若不尔者;即便违害邬陀夷经。 经言:具寿! 有诸苾刍,先于此处,具净尸罗,具三摩地,具般罗若;能数入出灭受想定,斯有是处。 应如实知。 彼于现法,或临终位,不能勤修,令解满足。 从此身坏,超段食天,随受一处意成天身。 于彼生已;复数入出灭受想定。 亦有是处;应如实知。 此意成天身,佛说是色界。 灭受想定,唯在有顶。 若得此定,必无退者:如何得往色界受生。 有余部执:第四静虑,亦有灭定。 依彼所执,灭定无退;此义亦成。 第四静虑有灭尽定,义必不成。 所以者何? 九次第定,契经说故。 此若必然;如何得有超越定义。 此定次第,依初学说。 得自在时,随乐超入。 如是二定,有多种异。 谓地有异。 第四静虑,有顶地故。 加行有异。 出离止息想作意为先故。 相续有异。 异生圣者相续起故。 异熟有异,无想有顶异熟果故。 顺受有异。 顺定不定生二受故。 初起有异。 二界人中最初起故。 二定总以心心所灭为其自性:何缘但说名为无想灭受想耶? 二定加行中,唯厌逆此故。 如亦知受等,唯名他心智。 今二定中心,久时断;如何于后,心复得生? 毗婆沙师,许过去有。 前心为后等无间缘。 有余师言:如生无色,色久时断;如何于后色复得生? 彼生定应由心非色。 如是出定,心亦应然。 由有根身,非由心起。 故彼先代诸轨范师,咸言二法,互为种子。 二法者:谓心有根身。 尊者世友问论中说:若执灭定,全无有心;可有此过。 我说灭定,犹有细心,故无此失。 尊者妙音说:此非理。 所以者何? 若此定中,犹有识者;三和合故;必应有触。 由触为缘,应有受想。 如世尊说:意及法为缘,生于意识。 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 则此定中,受想等法,亦应不灭。 若谓如经说受缘爱;然阿罗汉,虽有诸受,而不生爱。 触亦应尔。 非一切触皆受等缘。 此例不然。 有差别故。 经自简言:若无明触所生诸受为缘生爱。 曾无有处简触生受。 故有差别。 由此道理,毗婆沙师说灭定中诸心皆灭,若都无心,如何名定? 此令大种平等行故,说名为定。 或由心力,平等至此;故名为定。 如是二定,为是实有? 为是假有? 应言实有。 能遮碍心,令不生故。 有说:此证理不应然。 由先定心,能遮碍故。 谓前定心,与所余心,相违而起。 由此起故,唯令余心,暂时不转。 此能引发违心所依,令相续故。 唯不转位,假立为定。 无别实体。 此唯不转分位假定。 入前、出后,两位皆无。 故假说此是有为摄。 或即所依,由定心引,令如是起;假立为定。 应知无想,亦复如是。 谓由前心,与所余心。 相违而起。 由此起故,唯令余心,暂时不转。 唯不转位,假立无想。 余说如前。 此非善说,违我宗故。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7:5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