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力 内容: 【十力】 p0098瑜伽四十九卷十六页云:云何如来十力? 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胜劣智力,五者、种种胜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尽智力。 如是十种如来智力,当知广如十力经说。 二解显扬四卷八页云:谓如来十力。 广说如经。 一、处非处智力。 谓于一切相因果中,能如实问说,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 二、自业智力。 谓于一切相各别处所相续所起业,及所得报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 谓于摄受一切相世间清净功德方便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四、根上下智力。 谓于出世间功德所依一切相所化有情根差别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五、种种胜解智力。 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阿世耶差别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六、种种界智力。 谓于一切相所化有情随眠差别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七、遍趣行智力。 谓于一切相乘出离差别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八、宿住随念智力。 谓于一切相前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九、死生智力。 谓于一切相后际趣差别中,无碍智性。 余如前说。 十、漏尽智力。 谓于一切相趣非趣出离方便差别中,无碍智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 又诸力中,一切应说能如实问记。 三解杂集论十四卷四页云:力者:谓如来十力。 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三、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 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 处非处智力者: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 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者:谓于一切种因非因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自业智力者:谓于一切种自业智具足中若定若慧。 余如前说。 以于一切种自业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如是余力,随其所应当正建立。 云何随其所应? 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具足中若定若慧。 余如前说。 由于一切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为体故。 如是根上下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根上下智无着无碍现行中。 所有三摩地等。 种种胜解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胜解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种种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差别界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遍趣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遍趣行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宿住随念智力者:谓于一切种宿住随念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死生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死生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漏尽智力者:谓于一切种漏尽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又云:力作何业? 谓为除舍无因,恶因论,不作而得论,无倒宣说增上生道。 悟入一切有情心行正说法器意乐随眠境界资粮当能出离。 随其所应,宣说决定胜道。 降伏诸魔。 善能记别一切问论。 此中显初二力,能说增上生道。 余八力,能说决定胜道。 如是二种,具足显示诸佛所作。 所以者何? 世尊由处非处智力,折伏一切世间无因论者,恶因论者,宣说无倒增上生道。 诸外道等,于增上生,或谓无因,或谓自性自在等为因故,名无因恶因论。 由自业智力,折伏一切世间不作而得论者。 无倒宣说善趣正道。 诸外道等,谓不作业,自然得报故;名不作而得论。 由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悟入一切有情心行。 心所修行,故名心行。 由根上下智力,悟入一切正说法器。 以信等根,若善成熟;能为法器故。 由种种胜解智力,悟入一切胜劣意乐。 由种种界智力,悟入一切可破随眠诸烦恼性。 由遍趣行智力,悟入一切大小乘教法所摄境界。 由宿住随念智力,悟入一切资粮前生所集圣道因缘,是名资粮。 由死生智力,悟入一切当来功能性。 由漏尽智力,悟入一切三界出离。 由如是悟入已,随其所应,宣说解脱出世圣道。 此十名力者,善能降伏诸魔故。 善能记别一切问论故。 降伏诸魔者:由此十力,能降伏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 为最胜故。 虽断所知障,亦不能为碍;故名最胜。 记别一切问论者:谓于处非处乃至漏尽一切处,所有问论,记别无滞故。 四解俱舍论二十七卷一页云:且佛十力,相别云何? 颂曰: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于境无碍故。 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 具以如来十智为性。 二、业异熟智力。 八智为性。 谓除灭道。 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四、根上下智力。 五、种种胜解智力。 六、种种界智力。 如是四力,皆九智性。 谓除灭智。 七、遍趣行智力。 或声,显此义有二途。 若谓但缘能趣为境;九智。 除灭。 若谓亦缘所趣为境;十智为性。 八、宿住随念智力。 九、死生智力。 如是二力,皆俗智性。 十、漏尽智力。 或声亦显义有二途。 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 除道苦集他心。 若谓漏尽身中所得;十智为性。 已辩自性。 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 余八通依十一地起。 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 已辩依地。 依身别者。 皆依赡部男子佛身。 已辩依身;何故名力? 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 由此十力,唯依佛身。 唯佛已除诸惑习气,于一切境,随欲能知。 余此相违,故不名力。 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 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 如是诸佛,遍于所知,心力无边。 五解无性释九卷二十七页颂曰: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 释曰:此颂显十力。 谓于善趣恶趣方便,诸业归依,世出世净,大乘出离,四种义中,魔诳众生;此中显说能摧彼魔十力业用。 言方便者:善趣方便,谓诸善业。 恶趣方便,谓不善业。 宣说如是趣方便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不如是。 与是相违,说不善业,为善趣方便,说诸善业,为恶趣方便。 或说一切,皆无有因。 或说一切自在天等,以为其因。 处非处力,能摧彼说。 训释词者:处名所以。 有所容受。 若无所以,无所容受;说名非处。 谓无处无容,诸众生类,无因恶因,而当得有。 此复云何? 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谓无明缘行等。 非自在天等令次第得生。 言归依者:所谓诸业。 如说世间皆由自业,业为依止,业作归依。 说此业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 由第二业异熟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 谓诸有情,业所分别高下胜劣;不由无因自在天等。 广如前说。 所言净者:谓世间净及出世净。 暂时毕竟伏诸烦恼,永害随眠;由诸静虑等持等至及圣道故。 说此净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 由静虑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 及大乘出离者:此显余力所作业用。 谓说大乘究竟出离佛果德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此无上正等菩提,极难可得。 宜求声闻究竟出离。 由余七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 六解如大毗婆沙论三十卷十四页至十九页广说。 彼云云何为十? 一、处非处智力,二、业法集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四、种种界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根胜劣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 问:如是十力,以何为自性? 答:以智为自性。 谓佛意力,是智所成;以智为体;智所摄故。 如契经说:于处非处,如实了知,乃至广说。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力? 力、是何义? 答:不可屈义,是力义。 不可伏义,不可摧义,不可害义,不可转义,不可覆义,能遍觉义,能荷担义,坚固义,最胜义,能制他义是力义。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3:5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