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智 内容: 【十智】 p0100瑜伽一百卷二十页云:复有十智,能觉一切所知境界。 谓法智、类智、若世俗智、若他心智、若苦等智、尽无生智。 此广分别,如声闻地。 二解品类足论一卷六页云:诸所有智者:有十智。 谓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法智云何? 谓缘欲界系诸行,诸行因,诸行灭,诸行能断道,诸无漏智。 复有缘法智及法智地诸无漏智,亦名法智。 类智云何? 谓缘色无色界系诸行,诸行因,诸行灭,诸行能断道,诸无漏智。 复有缘类智及类智地诸无漏智,亦名类智。 他心智云何? 谓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欲色界系和合现前他心心所,及一分无漏他心心所。 皆名他心智。 世俗智云何? 谓诸有漏慧。 苦智云何? 谓于五取蕴,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无漏智。 集智云何? 谓于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缘,所起无漏智。 灭智云何? 谓于择灭,思惟灭静妙离,所起无漏智。 道智云何? 谓于圣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无漏智。 尽智云何? 谓自遍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而起智见明觉解慧光观,皆名尽智。 无生智云何? 谓自遍知我已知苦,不复当知,我已断集,不复当断,我已证灭,不复当证,我已修道,不复当修;由此而起智见明觉解慧光观;皆名无生智。 三解入阿毗达磨论下三页云:智有十种。 谓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于欲界诸行及彼因灭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并法智地中所有无漏智,名法智。 无始时来,常怀我执;今创见法,故名法智。 于色无色界诸行及彼因灭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并类智地中所有无漏智,名类智。 随法智生,故名类智。 诸有漏慧,名世俗智。 此智多于瓶衣等世俗事转,故名世俗智。 此有二种。 一、染污,二、不染污。 染污者,复有二种。 一、见性,二、非见性。 见性有五。 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非见者,谓疑贪瞋慢无明忿害等相应慧。 不染污者,亦有二种。 一、善,二、无覆无记。 无覆无记者,非见。 不推度故。 是慧及智善者,若五识俱;亦非见。 是慧及智,若意识俱;是世俗正见,亦慧亦智。 诸定生智,能了知他欲色界系一分无漏现在相似心心所法,名他心智。 此有二种。 一、有漏,二、无漏。 有漏者,能了知他欲色界系心心所法。 无漏者,有二种,一、法智品,二、类智品。 法智品者,知法智品心心所法。 类智品者,知类智品心心所法。 此智不知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及过去、未来、无色界系一切根地补特伽罗胜心心所,皆不能知。 于五取蕴果分,有无漏智。 作非常苦空非我行相转;名苦智。 于五取蕴因分,有无漏智,作因集生缘行相转;名集智。 于彼灭,有无漏智,作灭静妙离行相转;名灭智。 于彼对治得涅槃道,有无漏智。 作道如行出行相转;名道智。 有无漏智,作是思惟:苦我已知,集、我已断,灭、我已证,道、我已修,尽行相转;名尽智。 有无漏智,作是思惟: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无生行相转;名无生智。 此后二智,不推度故,非见性。 他心智,唯见性。 余六智,通见性非见性。 世俗智,唯有漏。 他心智,通有漏及无漏。 余八智,唯无漏。 灭智唯无为缘。 他心苦集道智唯有为缘。 余五智通有为无为缘。 苦集智唯有漏缘。 灭道智,唯无漏缘。 余六智,通有漏无漏缘。 法智在六地。 谓四静虑,未至,中间。 类智在九地。 谓前六地,下三无色。 他心智在四地。 谓四静虑。 世俗智,在一切地。 余六智,法智品者,在六地。 类智品者,在九地。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3:5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