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二处 内容: 【十二处】 p0105瑜伽二十七卷十六页云:谓处有十二。 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是名为处。 二解集论一卷一页云:处有十二。 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何因处唯十二? 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杂集论一卷四页云:谓如过现六行受用相,为眼等所持;未来六行受用相,以根及义为生长门,亦尔。 所言唯者,谓唯依根境立十二处。 不依六种受用相识。 三解法蕴足论九卷六页云:一切法者,谓十二处。 何等十二? 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是谓十二。 若有说言:此非一切。 言一切者,更别有法。 彼但有言而无实事。 若还诘问;便不能了。 彼后审思,自生迷闷。 以一切法非彼境故。 如彼卷六页至十页广释。 四解大毗婆沙论七十三卷十二页云:问:若一身中有十二处;云何建立十二处耶? 答:以彼自性作用别故。 谓十二处,虽在一身;而十二种自性作用,有差别故;非互相杂。 如一室内,有十二人,伎艺各别。 虽同一室;而有十二自性作用,复次以二事故,立十二处。 一、以所依。 即眼等六。 二、以所缘。 即色等六。 复次以三事故,立十二处。 一、以自性。 二、以所依。 三、以所缘。 自性故者;谓立眼处乃至法处。 所依故者:谓立眼处乃至意处。 所缘故者:谓立色处乃至法处。 如是名为诸处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处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处? 处是何义? 答:生门义、是处义。 生路义、藏义、仓义、经义、杀处义、田义、池义、流义、海义、白义、净义、是处义,应知。 此中生门义是处义者:如城邑中出生诸物;由此长养诸有情身。 如是所依及所缘内,出生种种心心所法;由此长养染净相续。 生路义是处义者:如道路中,通生诸物。 由此长养诸有情身。 如是所依及所缘内,通生种种心心所法;由此长养染净相续。 藏义是处义者:如库藏中,有金银等,宝物积集;如是所依及所缘内,有心心所诸法积集。 仓义是处义者:如篅仓中,有稻麦等诸谷积集,如是所依及所缘内,有心心所诸法积集。 经义是处义者:如织经上,编布诸纬;如是所依及所缘上,遍布种种心心所法。 杀处义是处义者:如战场中,断百千头,令堕于地;如是所依及所缘内,有无量种心心所法,为无常灭之所灭坏。 田义是处义者:如在田中,有无量种苗稼生长;如是所依及所缘内,生长种种心心所法。 池义是处义者:如有问言:水从何池出? 何处道不通? 何处摄世间苦乐等皆尽? 世尊告曰:眼耳鼻舌身,意及诸余处,此摄名及色,能令无有余。 水从此池出。 此处道不通。 此处摄世间苦乐等皆尽。 流义是处义者:如有问言:诸处将流泄,以何能制防? 若从彼已流;谁复能偃塞? 世尊告曰:诸处将流泄,正念能制防。 若从彼已流;净慧能偃塞。 海义是处义者:如世尊说:苾刍当知,诸有情类,以眼为海;现前诸色,是彼涛波。 于色涛波。 自制抑者,能度眼海;得免洄澓逻剎裟等种种崄难。 乃至意法,广说亦尔。 白义是处义者:谓眼等处麁显明了。 净义是处义者:谓眼等处,贞实澄洁。 是谓生门乃至净义。 外论说此,名勃路拿。 如摩健地迦出家外道说:乔答摩说诸勃路拿皆来入我咒术章句。 勃路拿声,含二种义。 一、根本义,二、能作义。 以十二处,与心心所,为根本故;及能作动心心所故。 如彼卷十页至七十四卷十页广释。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2: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