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六触 内容: 【十六触】 p0106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九卷一页云:有十六触。 谓有对触、增语触、明触、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爱触、恚触、顺乐受触、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云何有对触,乃至云何意触? 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 当广分别。 问:何故作此论? 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 谓譬喻者说:触非实有。 所以者何? 契经说故。 如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眼识。 三和合触等。 离眼、色、眼识外,实触体不可得。 为遮彼意,显触,体是实有。 若触、体非实有者:便违经说。 如契经说:触为缘受。 若无触者;但应说六处缘受。 或说无缘。 不应言触缘受。 又若触体非实有者;应说缘起唯十一支。 契经不应说有十二。 又若触体非实有者;但应说有九大地法。 然说有十。 又:问:诸圣教中,或说一触。 如心所中,立触心所。 十大地法中,立触大地法。 或说二触。 谓有漏无漏缚,解系不系。 或说三触。 谓下、中、上;善、不善、无记。 或说四触。 谓三界系,及不系。 或说五触。 谓三界系,及学,无学。 或说六触。 谓眼触,乃至意触。 或说七触。 谓见苦所断,乃至修所断;并学、无学。 或说八触。 谓见苦所断,乃至修所断。 及见道、修道、无学道。 或说九触。 谓下下、乃至上上。 或说十触。 谓欲界系,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系及不系,若约相续剎那分别;则有无量。 何故此中,于一等,广说十六;于无量,略说十六耶? 答:由六因缘,不略不广,说十六触。 谓所缘故,障治故,自性故,违顺故,相应故,所依故。 由所缘故,立有对触、增语触。 由障治故,立明触,无明触。 由自性故,立非明非无明触。 由违顺故,立爱触、恚触。 由相应故,立顺乐受触。 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 由所依故,立眼触乃至意触。 云何有对触? 答:五识身相应触。 问:何故此触,名有对? 答:以有对法,为所缘故。 问:增语触、亦以有对法为所缘;何故此触独名有对? 答:此触以初故得名。 增语触更以余缘建立。 有说:此触、但以有对法为所缘;增语触亦缘余法。 有说:此触、所依所缘,皆是有对。 增语触,所缘虽或有对;所依不尔。 故别立名。 云何增语触? 答:意识身相应触。 问:何故此触名增语? 答:由此触自性语增,故名增语。 问:云何此触自性语增? 答:有对触,唯欲色界系。 此触通三界系,及不系。 又有对触,唯欲界初静虑地可得。 此触、一切地可得。 又有对触,唯有漏。 此触、通有漏无漏。 由此等故,自性语增。 有说:此触所缘语增,故名增语。 问:云何此触所缘语增? 答:有对触,唯以有色法为所缘。 此触、通缘有色无色。 又有对触,但以有对法为所缘。 此触、通缘有对无对。 又有对触,但以有漏法为所缘。 此触、通缘有漏无漏。 又有对触,但以有为法为所缘。 此触、通缘有为无为。 由此等故。 所缘语增。 有说:增语者:谓名。 此触缘名,故名增语。 虽亦缘义;而非不共。 故随不共立名。 依别立通名,如苦集智等。 云何明触? 答:无漏触。 即三无漏根相应触。 云何无明触? 答:染污触。 即一切烦恼随烦恼相应触。 云何非明非无明触? 答:不染有漏触。 此中问答,各有二遮。 谓非明者,遮明触。 非无明者,遮无明触。 不染者,遮染污触。 有漏者,遮无漏触。 由此遮故,此体唯摄一切有漏善无覆无记触。 云何爱触? 答:贪相应触。 即三界五部所断,六识身俱,贪相应触。 云何恚触? 答:瞋相应触。 即五所断,六识身俱,瞋相应触。 云何顺乐受触? 答:乐受相应触。 即乐喜根相应触。 云何顺苦受触? 答:苦受相应触。 即苦忧根相应触。 云何顺不苦不乐受触? 答:不苦不乐受相应触。 即舍根相应触。 云何眼触? 答:眼识身相应触。 乃至云何意触。 答:意识身相应触。 谓依眼等根生,故名眼等。 二解发智论十五卷八页云:有十六触。 谓有对触、增语触、明触、无明触、非明非无明触、爱触、恚触、顺乐受触、顺苦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云何有对触? 答:五识身相应触。 云何增语触? 答:意识身相应触。 云何明触? 答:无漏触。 云何无明触? 答:染污触。 云何非明非无明触? 答:不染有漏触。 云何爱触? 答:贪相应触。 云何恚触? 答:瞋相应触。 云何顺乐受触? 答:乐受相应触。 云何顺苦受触? 答:苦受相应触。 云何顺不苦不乐受触? 答:不苦不乐受相应触。 云何眼触? 答:眼识身相应触。 云何耳触? 答:耳识身相应触。 云何鼻触? 答:鼻识身相应触。 云何舌触? 答:舌识身相应触。 云何身触? 答:身识身相应触。 云何意触? 答:意识身相应触。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2: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