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八界 内容: 【十八界】 p0107瑜伽二十七卷十五页云:谓界有十八。 则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是名为界。 二解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由无色意处所依,所缘,自类流转差别,当知建立有十八界。 三解集论一卷一页云:界有十八。 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何因界唯十八? 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杂集论一卷四页云:身者:眼等六根。 具者:谓色等六境。 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 能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 所依所缘故。 过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 当知十八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四解五蕴论八页云:复有十八界。 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 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 意界者,即彼无间灭等。 为显第六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 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 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五解俱舍论一卷十三页云:若尔;实界应唯十七,或唯十二六识与意,更相摄故。 何缘得立十八界耶? 颂曰:成第六依故,十八界应知。 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 第六意识,无别所依。 为成此依,故说意界。 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 六解法蕴足论九卷十七页:云何眼界? 谓如眼根。 云何色界? 谓如色处。 云何眼识界? 谓眼色为缘所生眼识。 此中眼为增上,色为所缘,于眼所识色,诸了别,异了别,各别了别色;是名眼识界。 余五三界,随其所应,广说亦尔。 七解:大毗婆沙论七十一卷五页云:问:此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有几? 答:此界实体,或有十七,或有十二。 若说六识;便失意界。 离六识身无别意界。 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十七。 若说意界便失六识。 离此意界。 无别六识。 故十八界,名有十八,实体十二。 如名、与体;名施设、体施设,名异相、体异相,名异性、体异性,名差别、体差别,名建立、体建立,名觉、体觉,应知亦尔。 问:若十八界,名有十八。 体或十七,或十二者;云何建立十八界耶? 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 一、以所依,二、以能依,三、以境界。 以所依故,立六内界。 谓眼界,乃至意界。 以能依故,立六识界。 谓眼识界,乃至意识界。 以境界故,立六外界。 谓色界,乃至法界。 问:若以所依能依境界各有六故,立十八界,有差别者;诸阿罗汉最后念心,应非意界。 依彼不能生后识故? 答:彼亦是意界。 依彼不能生后识者,非彼为障;但余缘障,故后识不起。 设后起者;亦作所依。 如有余缘,不生芽等;岂沃壤地,非芽等依。 此十八界,过去未来现在皆具。 问:过去可有此十八界。 以六识身无间已灭,名意界故。 未来、现在、如何亦有十八界耶? 答:此十八界,依相而立。 三世各有十八界相。 若未来现在识,无意界相者;过去识,亦应无。 以相无转故问:等无间缘,未来未有。 现在、过去、亦应不立。 此既得立;意界应然? 答:等无间缘,依用而立。 未来未有等无间法,故不可立等无间缘。 设立于谁有此缘用。 此十八界,依相而立。 未来虽无识所依用;而已有识,可立所依。 故此与彼,不可为例。 诸阿罗汉最后念心,虽非等无间缘;而是意界。 准此应知。 余契经中,世尊自说恶叉聚喻。 说此喻已;告诸苾刍,有情身中,有多界性。 彼亦摄在此十八界。 所依能依境界摄故。 又佛于彼多界经中,说界差别,有六十二。 彼亦摄在此十八界。 即所依等三事摄故。 问:何故世尊为众说彼六十二界? 答:为对外道身见为本有六十二见趣别故。 又世尊告天帝释言:憍尸迦当知,世有种种界,随各所想而各执着。 随各执着而各说之。 各言此实,余皆愚妄。 彼亦摄在此十八界。 即所依等三事摄故。 有作是说:彼经诸见,以界声说。 皆唯摄在此法界中。 尊者左受,作如是说:以四事故,立十八界。 一、自性故,二、所作故,三、能作故,四、蕴差别故。 以自性故,建立色界,乃至法界。 以所作故,建立眼识界,乃至意识界。 以能作故,建立眼界,乃至意界。 以蕴差别故,建立十八界。 谓色蕴差别,建立十界,一界少分。 识蕴差别,建立七心界,三蕴摄在一法界中。 如是名为诸界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界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界? 界、是何义? 答:种族义是界义。 段义、分义、片义、异相义、不相似义、分齐义、是界义。 种种因义、是界义。 声论者说:驰流故名界。 任持故名界。 长养故名界。 应知此中种族义是界义者:如一山中,有多种族。 谓金银铜铁白镴铅锡丹青等石白墡土等异类种族。 如是于一相续身中,有十八界异类种族。 段义是界义者:如有次第安布段物,得种种名。 谓次第安布材木等段,名为宫殿台观舍等。 次第安布余甘子等段,名阿摩洛迦。 次第安布竹篾等段,名盖扇等。 次第安布骨肉等段,名男女等。 如是次第安布眼等十八界段,名为有情摩纳婆等。 分义是界义者:谓男身中有十八分;女等亦尔。 即十八界。 片义是界义者:谓男身中有十八片:女等亦尔。 即十八界。 异相义是界义者:谓眼界相异,乃至意识界相异。 不相似义是界义者:谓眼界不似余界;乃至意识界不似余界。 分齐义是界义者:谓眼界分齐,异余十七界;乃至意识界;分齐异余十七界。 种种因义是界义者:谓因此故有眼界,非即因此乃至有意识界;乃至因此故有意识界;非即因此乃至有眼界。 声论者说:驰流故名界者:谓此诸界,驰流三界五趣四生,轮转生死。 任持故名界者:谓此诸界,任持自性。 长养故名界者:谓此诸界,长养他性。 是故种族义是界义,乃至长养故名为界。 如彼卷五页至七十三卷十页广说。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2:4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