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七识住 内容: 【七识住】 p0052瑜伽十四卷二十三页云:又有七种诸有情类受生处所。 于彼处所受生有情,诸识现前相续而住。 于三界中,唯除恶趣,无想有情,及非想非非想处。 由恶趣中,极可厌故;不立识住。 无想有情一向转识不现行故;不立识住。 非想非非想处,行与不行,不决定故;不立识住。 身异类故;名种种身。 想异类故;名种种想。 当知与此相违,名一种身,一种想。 梵世已下,身形异类。 所生身形,种种色相,有差别故。 于梵世中,初受生时,彼诸梵众,咸作是念:我等皆是大梵所生。 尔时梵王亦作是念:是诸梵众,皆吾所生。 如是彼想,非有异类。 第二静虑已上,一切诸天、身光等照故;名一种身。 光音天、众先后生者、由睹梵世猛焰烧然,尔时便有怖不怖想;是故于彼有异类想。 二解:俱舍论八卷七页云:即于三界及五趣中,如其次第,识住有七。 其七者何? 颂曰: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 论曰:契经中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 如人,一分天。 是第一识住。 一分天者:谓欲界天,及初静虑。 除劫初起。 言身异者:谓彼色身,种种显形状貌异故。 彼由身异,或有异身。 故彼有情,说名身异。 言想异者:谓彼苦、乐、不苦不乐,想差别故。 彼由想异,或有异想;故彼有情,说名想异。 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梵众天。 谓劫初起。 是第二识住。 所以者何? 以劫初起彼诸梵众,起如是想:我等皆是大梵所生。 大梵尔时,亦起此想:是诸梵众,皆我所生。 同想一因,故名想一。 大梵王身,其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事,一一皆与梵众不同。 故名身异。 经说梵众作是念言: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乃至起愿,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 于彼正起此心愿时,我等便生彼同分内。 梵众何处曾见梵王? 有余师言:住极光净,从彼天没,来生此故。 云何今时不得第二静虑,而能忆念彼地宿住事耶? 若彼已得第二静虑;云何缘大梵犹起戒禁取? 有余师说:住中有中,彼住中有中,无长时住义。 以于受生,无障碍故。 如何梵众可作念言: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 是故梵众,即住自天,忆念此生前所更事。 谓先见彼长寿久住,后重见时,起如是念。 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是第三识住。 此中举后,兼以摄初;应知具摄第二静虑。 若不尔者;彼少光天、无量光天、何识住摄。 彼天显形状貌不异,故名身一。 乐、非苦乐,二想交参,故名想异。 传说:彼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 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 如富贵人,厌欲乐已;便受法乐。 厌法乐已;复受欲乐。 岂不遍净想亦应然? 非遍净天曾有厌乐。 以乐寂静,曾无厌时。 喜则不然。 扰动心故。 经部师说:有余契经,释彼天中有想异义。 谓极光净有天新生,未善了知世间成坏;彼见下地火焰洞然,见已便生惊怖厌离。 勿彼火焰,烧尽梵宫;令彼皆空,上侵我处。 彼极光净有旧生天,已善了知世间成坏;便慰喻彼惊怖天言:净仙净仙! 勿怖勿怖。 昔彼火焰烧尽梵宫。 令其皆空,即于彼灭,彼于火焰,有来不来想;及怖不怖想;故名想异。 非由有乐非苦乐想,有交参故;得想异名。 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是第四识住。 唯有乐想,故名想一。 初静虑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 第二静虑,由二善想,故言想异。 第三静虑,由异熟想,故言想一。 下三无色,名别如经。 即三识住。 是名为七。 此中何法名为识住? 谓彼所系五蕴四蕴;如其所应;是名识住。 所余何故非识住耶? 于余处皆有损坏识法故。 余处者何? 谓诸恶处,第四静虑,及与有顶。 所以者何? 由彼处有损坏识法,故非识住。 何等名为损坏识法? 谓诸恶处,有重苦受,能损于识。 第四静虑,有无想定,及无想事。 有顶天中,有灭尽定,能坏于识,令相续断;故非识住。 复说若处,余处有情,心乐来止;若至于此,不更求出;说名识住。 于诸恶处,二义俱无。 第四静虑,心恒求出。 谓诸异生,求入无想。 若诸圣者,乐入净居。 或无色处。 若净居天,乐证寂灭。 有顶昧劣,故非识住。 三解:集异门论十七卷四页云:七识住者:云何为七? 答:有色有情,种种身,种种想。 如人及一分天。 是名第一识住。 有色有情,种种身,一种想。 如梵众天劫初起位。 是名第二识住。 有色有情,一种身,种种想,如光音天。 是名第三识住。 有色有情,一种身,一种想,如遍净天。 是名第四识住。 无色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 如空无边处天。 是名第五识住。 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 如识无边处天。 是名第六识住。 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 如无所有处天。 是名第七识住。 如彼卷五页至九页广释。 四解:品类足论五卷十五页云:有七识住。 谓有色有情身异想异。 如人、一分天。 是初识住。 有色有情,身异想一。 如梵众天劫初时。 是第二识住。 有色有情,身一想异。 如极光净天。 是第三识住。 有色有情,身一想一。 如遍净天。 是第四识住。 无色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 如空无边处天。 是第五识住。 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 如识无边处天。 是第六识住。 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 无所有处具足住。 如无所有处天。 是第七识住。 五解:品类足论七卷九页云:初识住云何? 谓有色有情,身异想异。 如人一分天。 是初识住。 此中初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最在初。 彼系诸色受想行识,总名识住。 第二识住云何? 谓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梵众天劫初时。 是第二识住。 此中第二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二。 彼系诸色受想行识,总名识住。 第三识住云何? 谓有色有情,身一想异。 如极光净天。 是第三识住。 此中第三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三。 彼系诸色受想行识,总名识住。 第四识住云何? 谓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 是第四识住。 此中第四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四。 彼系诸色受想行识,总名识住。 第五识住云何? 谓无色有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如空无边处天。 是第五识住。 此中第五者:谓随算数。 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五:彼系诸受想行识,总名识住。 第六识住云何? 谓无色有情,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如识无边处天。 是第六识住。 此中第六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六。 彼系诸受想行识,总名识住。 第七识住云何? 谓无色有情,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如无所有处天。 是第七识住。 此中第七者;谓随算数渐次顺次相续次第,此居第七。 彼系诸受想行识,总名识住。 六解: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七卷六页云:七识住者:如契经说:有色有情,身异想异。 如人、一分天,是第一识住。 有色者:谓彼有情,有色可了。 有色身,有色界处蕴,有色施设;故名有色。 有情者:谓谛义、胜义、有情不可得;非实有体。 然于界处蕴中,假想施设;说为有情。 [木*奈]落、意生、儒童、养者、补特伽罗、命者、生者、故名有情。 身异者:谓彼有情,有种种身,种种显形,状貌差别;故名身异。 想异者:谓彼有情,有乐想、苦想、不苦乐想;故名想异。 如人一分天者:人则一切人。 一分天,谓欲界天。 是第一识住者:第一则次第中最初数。 识住、谓彼所系色受想行识。 释识住义,已如前说。 有色有情,身异想一。 如梵众天。 谓彼初起。 是第二识住。 有色等如前说。 想一者:谓彼有情,染想无异。 如梵众天者:此显梵世诸天。 谓彼初起者:谓彼初生,同是起染想:后便想异。 是第二识住者:第二准前。 识住如前说。 有色有情,身一想异。 如极光净天。 是第三识住。 有色等如前说。 身一者:谓彼有情,有一类身,一类显形,状貌无别。 想异者:谓彼有情,有乐想,不苦不乐想。 由彼诸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 如富贵人、厌欲乐已;欣住法乐。 厌法乐已;欣住欲乐。 如极光净天者;此显第二静虑诸天。 有色有情,身一想一。 如遍净天。 是第四识住。 有色等如前说。 想一者:谓彼有情,有无覆无记无差别想。 如遍净天者:此显第三静虑诸天。 无色有情,一切色想,皆超越故;诸有对想,皆隐没故;于别异想,不作意故;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 如随空无边处天。 是第五识住。 无色有情一切空无边处皆超越故。 入无边识。 识无边处具足住。 如随识无边处天。 是第六识住。 无色有情,一切识无边处,皆超越故;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 如随无所有处天。 是第七识住。 此中诸无色者:谓彼有情,无色可了,无有色身,无色界处蕴,无色施设;故名无色。 有情等如前说。 一切空无边处皆超越等,如余处说。 识住者:谓彼所系受想行识。 如彼广说。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0:5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