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十六行相 内容: 【十六行相】 p0116大毗婆沙论七十九卷九页云:有十六行相,缘四圣谛起。 谓缘苦谛,有四行相。 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 缘集谛有四行相。 一、因,二、集,三、生,四、缘。 缘灭谛有四行相。 一、灭,二、静,三、妙,四、离。 缘道谛有四行相。 一、道,二、如,三、行,四、出。 问:十六行相,名有十六;实体有几? 有作是说:名有十六,实体有七。 谓缘苦谛四种行相,名有四种实体亦四。 缘余三谛各四行相,名虽有四;实体唯一。 问:何故缘苦有四行相,名有四种,实体亦四;缘余三谛,而不尔耶? 答:缘苦行相,是四颠倒近对治故;如四颠倒,名体各四。 缘余三谛所起行相,非四颠倒近对治故;名虽有四;实体唯一。 评曰:应作是说:十六行相,名与实体,俱有十六。 如名、与体;名施设、体施设,名异相、体异相,名异性、体异性,名差别、体差别,名建立、体建立,名觉了、体觉了,应知亦尔。 二解俱舍论二十六卷九页云:十六行相,实事有几? 何谓行相? 能行所行。 颂曰: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论曰:有余师说: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 谓缘苦谛,名实俱四。 缘余三谛,名四实一。 如是说者,实亦十六。 谓苦圣谛有四相。 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 待缘故非常。 逼迫性故苦。 违我所见故空。 违我见故非我。 集圣谛有四相。 一、因,二、集,三、生,四、缘。 如种理故因。 等现理故集。 相续理故生。 成办理故缘。 譬如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 灭圣谛有四相。 一、灭,二、静,三、妙,四、离。 诸蕴尽故灭。 三火息故静。 无众患故妙。 脱众灾故离。 道圣谛有四相。 一、道,二、如,三、行,四、出。 通行义故道。 契正理故如。 正趣向故行。 能永超故出。 又非究竟故非常。 如荷重担故苦。 内离士夫故空。 不自在故非我。 牵引义故因。 出现义故集。 滋产义故生。 为依义故缘。 不续相续断故灭。 离三有为相故静。 胜义善故妙。 极安隐故离。 治邪道故道。 治不如故如。 趣入涅槃宫故行。 弃舍一切有故出。 如是由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更为别释。 生灭故非常。 违圣心故苦。 于此无我故空。 自非我故非我。 因集生缘,如经所释。 谓五取蕴,以欲为根,以欲为集,以欲为类,以欲为生。 唯此生声,应在后说。 与论为异。 此四体相,差别云何? 由随位别,四欲有异。 一、执现总我起总自体欲。 二、执当总我起总后有欲。 三、执当别我起别后有欲。 四、执续生我起续生时欲。 或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 第一、于苦是初因故,说名为因。 如种子于果。 第二、于苦等招集故,说名为集。 如芽等于果。 第三、于苦为别缘故,说名为缘。 如田等于果。 谓由田水粪等力故,令果味势熟德别生。 第四、于苦能近生故,说名为生。 如华蕊于果。 或如契经说:有二五二四爱行为四种欲。 执现总我有五种异。 一、执我现决定有。 二、执我现如是有。 三、执我现变异有。 四、执我现有。 五、执我现无。 执当总我,亦有五异。 一、执我当决定有。 二、执我当如是有。 三、执我当变异有。 四、执我当有。 五、执我当无。 执当别我有四种异。 一、执我当别有。 二、执我当决定别有。 三、执我当如是别有。 四、执我当变异别有。 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 一、执我亦当有。 二、执我亦当决定有。 三、执我亦当如是有。 四、执我亦当变异有。 流转断故灭。 众苦息故静。 如说:苾刍! 诸行皆苦。 唯有涅槃,最为寂静。 更无上故妙。 不退转故离。 如正道故道。 如实转故如。 定能趣故行。 如说此道能至清净。 余见必无至清净理。 永离有故出。 又为治常乐我所我见故,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见故;修因集生缘行相。 为治解脱是无见故;修灭行相。 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 为治静虑及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 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 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见故;修道如行出行相。 如是行相,以慧为体。 发布时间:2025-05-21 09:57:3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