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善地法 内容: 【大善地法】 p0241俱舍论四卷四页云:已说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 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 谓法、恒于诸善心有。 彼法是何? 颂曰: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 论曰:如是诸法,唯遍善心。 此中信者:令心澄净。 有说:于谛实业果中,现前忍许;故名为信。 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 复何名修? 谓此于善,专注为性。 余部经中,有如是释:能守护心,名不放逸。 轻安者:谓心堪任性。 岂无经亦说有身轻安耶? 虽非无说;此如身受,应知亦尔。 如何可立此为觉支? 应知此中身轻安者,身堪任性。 复如何说此为觉支? 能顺觉支,故无有失。 以身轻安,能引觉支心轻安故。 于余亦见有是说耶? 有如经说:喜、及顺喜法,名喜觉支。 瞋、及瞋因缘,名瞋恚盖。 正见,正思惟,正勤,名慧蕴。 思惟及勤,虽非慧性;随顺慧故,亦得慧名。 故身轻安,顺觉支故;得名无失。 心平等性,无警觉性,说名为舍。 如何可说于一心中,有警觉性,无警觉性,作意与舍,二相应起? 岂不前说诸心心所,其相微细,难可了知。 有虽难了,由审推度,而复可知。 此最难知。 谓相违背而不乖反。 此有警觉;于余则无。 二既悬殊;有何乖反。 若尔;不应同缘一境。 或应一切皆互相应。 如是种类所余诸法,此中应求如彼理趣。 今于此中,应知亦尔。 惭愧二种,如后当释。 二根者:谓无贪无瞋。 无痴善根,慧为性故。 前已说在大地法中,不重说为大善地法。 言不害者,谓无损恼。 勤、谓令心勇悍为性。 二解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善地法,有十种。 一、信。 二、精进。 三、惭。 四、愧。 五、无贪。 六、无瞋。 七、轻安。 八、舍。 九、不放逸。 十、不害。 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名大善地法。 谓若有漏,若无漏,若生得善,若加行善,若三界系,若不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善心皆可得故;名大善地法。 发布时间:2025-05-21 09:35: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