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烦恼地法 内容: 【大烦恼地法】 p0242俱舍论四卷五页云:大烦恼法地,名大烦恼地。 此中若法,大烦恼地所有,名大烦恼地法。 谓法、恒于染污心有。 彼法是何? 颂曰: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论曰:此中痴者:所谓愚痴。 即是无明。 无智所显。 逸、谓放逸;不修诸善。 是修诸善所对治法。 怠、谓懈怠。 心不勇悍。 是前所说勤所对治。 不信者:谓心不澄净。 是前所说信所对治。 惛、谓惛沉。 对法中说:云何惛沉? 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惛沉性,心惛沉性。 是名惛沉。 此是心所;如何名身? 如身受言,故亦无失。 掉、谓掉举。 令心不静。 唯有如是六种,名大烦恼地法。 岂不根本阿毗达磨中说有十种大烦恼地法? 又于彼论,不说惛沉? 何者谓十? 谓不信、懈怠、失念、心乱、无明、不正知、非理作意、邪胜解、掉举、放逸。 天爱! 汝今但知言至,不闲意旨。 意旨者何? 谓失念、心乱、不正知、非理作意、邪胜解,已说彼在大地法中;不应重立为大烦恼地法。 如无痴善根,慧为体故;非大善地法。 彼亦应尔。 即染污念,名为失念。 染污等持,名为心乱。 诸染污慧,名不正知。 染污作意胜解,名为非理作意,及邪胜解。 故说:若是大地法;亦大烦恼地法耶? 应作四句。 第一句、谓受想思触欲。 第二句、谓不信懈怠无明掉举放逸。 第三句、谓如前说念等五法。 第四句、谓除前相。 有执邪等持,非即是心乱。 彼作四句,与此不同。 又许惛沉,通与一切烦恼相应;不说在大烦恼地法。 于谁有过? 有作是言:应说在此。 而不说者;顺等持故。 彼谓诸有惛沉行者,速发等持;非掉举行。 谁惛沉行,非掉举行;谁掉举行,非惛沉行。 此二未尝不俱行故。 虽尔;应知随增说行。 虽知说行,随用偏增;而依有体,建立地法。 故此地法,唯六义成。 此唯遍染心俱起,非余故。 二解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七页云:大烦恼地法,亦有十种。 一、不信。 二、懈怠。 三、放逸。 四、掉举。 五、无明。 六、忘念。 七、不正知。 八、心乱。 九、非理作意。 十、邪胜解。 又云:若法、一切染污心中可得;名大烦恼地法。 谓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在意地,若五识身,烦恼起时,皆可得故;名大烦恼地法。 应知此中不信等五,唯与一切染污心俱,故立大烦恼地法。 忘念等五,如前已说。 发布时间:2025-05-21 09:34:5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2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