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参同契 内容: 全一卷。 唐代石头希迁(700~790)撰。 系由五言四十四句二百二十字组成之古诗,诠明万法交参无穷,由本同契,镕融涉会之义。 与洞山良价之宝镜三昧同为曹洞宗珍视之圣典,每朝必于佛前诵读。 本文撰述动机,依碧岩录第四则载,石头因阅肇论,至此会万物为己处,豁然大悟,而作参同契。 题名之由来,或谓假借道士魏伯阳所作“参同契”之书名,以显佛法奥妙之理,并有矫正当时南北二禅互相排斥之弊病之意;或谓乃后人之命名。 全文如次(大五一·四五九中):“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 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 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咸醋。 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 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 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 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 题名参同契,参者,森罗万象;同者,万象之平等本体;契者,二者契调融合,显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之理。 又本文收于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五灯会元卷五、教外别传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 其注释书颇多,有明永觉元贤之洞上古辙、日本天桂传尊之报恩编、面山瑞方之吹唱等。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释氏稽古略卷三、林间录卷下] p4394 发布时间:2025-05-20 05:36: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dict/6186.html